东南网5月23日讯(福建日报)近日,参与福平(福州至平潭)公铁两用大桥施工的90后武汉籍小伙陈亮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妈妈,我在这里很好,有‘吴妈妈’照顾我,你放心吧。等大桥建好了,我带你来看看,你一定会以儿子为荣……” “吴妈妈”指的是项目部一分部一工区党支部书记吴金霞,今年53岁。2014年7月,陈亮初来工作,以往没有在海上施工的经验,到工地三四天,整个后颈都被晒出水泡,火烧火燎难以入睡。他和几名同样被晒伤的新工友找到曾当过医生的吴金霞。吴金霞看着他们被晒成这般模样,十分心疼。当天晚上,她顶着风浪乘快艇上岸,为大家购买药品和防晒用品。此后,吴金霞就像母亲般关心着这些年轻人。 5月13日,记者来到位于长乐市松下镇的大桥建设工地,年轻工友们向记者讲述了“吴妈妈”为他们做的一件件暖心事。 让员工找到“家”的感觉 福平公铁两用大桥,是福州至平潭铁路、长乐至平潭高速公路的关键性控制工程。 2014年10月,大桥海上固定施工平台上的生活区、办公区、混凝土工厂、钢筋加工区、淡水制备站、配电供电站等各项分部工程全面完成。几百名海上作业人员的工作与生活全部在这个平台上,蓝色集装箱式宿舍成了他们的“家”。 “刚到工地,我们没有海上生活的经验,大家把洗好的衣服晾晒在铁丝上,过几个小时就发现衣服没了,都被风吹飞了。”员工陈宏伟说,是吴金霞找来边角废钢料,沿着宿舍的四周焊了带圈的钩子,这样挂晒衣服就不会被吹飞。 员工下班后生活枯燥,吴金霞就在工区办公会议上提出安装移动电视接收器的建议,并利用微波发射装置,带来了网络信号。她还专门建了一个微信群,便于大家沟通、交流。 为了丰富大家的娱乐活动,吴金霞购买了乒乓球、棋牌、图书等。她创建的职工书屋成为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拥有书籍5000多册。她还在网上购买了一万多册电子书,员工只要输入密码,用手机登录后就可以在线阅读。 海上没有寸土,难觅一抹绿色。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特别是年轻员工难免心情压抑。吴金霞特地搜集一些盆罐、泡沫箱,多次上岸取土,在海上平台种上了三角梅、绿萝等植物。“生活区有很多空地被她装点成了小花园。工余在这散散步,看着一片片难得的绿意,心情也轻松了许多。”陈宏伟说,“这样,才让我找到了‘家’的感觉。” 年轻工友的“海上妈妈” 对于工地上的90后员工,吴金霞尤其关心。哪个来自单亲家庭,哪个在家排行最小,哪个是家里的顶梁柱,她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2015年7月,来自北方的小伙阿剑来到项目一线工作,第一天就出现呕吐等不适应海上生活的症状,第二天便欲辞工回家。 吴金霞找阿剑谈心,了解到他在家排行最小,没吃过这种苦,特别是感到现实和理想有很大落差。于是,吴金霞从父母的期望、职业生涯规划、参与大桥建设的意义等入手,耐心地做阿剑的思想工作,鼓励他勇于克服困难。 此后,每隔两天,吴金霞就陪阿剑出一次海,教他防止晕船的妙招。她还请老工人手把手传授阿剑技术,让他能尽快掌握要领。如今,阿剑在主桥墩施工技术方面已经能够独当一面。 年轻工友们的生日,吴金霞都记录在笔记本上,将生日在同一个月的员工们组织在一起,集中为他们过生日,她从未遗忘。 “今年春节后返回工地第二个月的一天,‘吴妈妈’正在为几位工友过生日,突然接到儿子的电话。她儿子在电话里说‘老妈,谢谢你养育了我’,她才想起当天是儿子18岁生日。当时,我们都忍不住流泪了。”陈亮说。 用真情和工友们交心 作为工区党支部书记,吴金霞负责许多工作。在工地,50米高的塔吊、移动模架等,她也经常爬上去。她说,深入一线了解工友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有了切身体会,才能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我觉得最难的是坐船出海,船小风浪大,容易摔跤。有一次我摔了一跤,额头上缝了几针。”吴金霞说,“坐船时,小船经常倾斜到二三十度,那种感觉让我都觉得害怕,更别提年轻人了。” 吴金霞感慨道,海上的工作和生活十分艰苦,而工人们一年才回家探亲一次,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需要有很大的毅力才能待下去。“我们这个团队,从上作业平台到现在一个人都没走,是大家互相搀扶着走过来的。”吴金霞说,“不把工友们服务好,怎么对得起他们,也对不起他们的家人。” 吴金霞用真情和工友们打成一片,工地上年纪稍大一点的叫她“吴妹”,稍小一点的叫她“霞姐”,许多年轻人更是亲切地称呼她“吴妈妈”。大伙有什么难事,都愿意向吴金霞倾诉,她也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她用爱为坚守在一线的工友们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