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妇联要闻 > 正文
当代童谣生存的尴尬:民间推广不易,创作队伍老人当道
www.fjsen.com 2012-09-05 08:24   来源:北京日报    我来说两句

民间推广“单打独斗”

“不管社会如何变迁,童谣都消失不了。”谭旭东坚信,不管是从自然需要的角度,还是从教育需求的角度,童谣都永远不会过时。

谭旭东认为,在幼儿早期启蒙教育中,童谣尤其难以替代。“妈妈在哄孩子睡觉的时候,在给孩子喂奶的时候,在和孩子游戏的时候,童谣都会发挥很好的作用。”摇篮曲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让孩子安静下来,甜甜地入睡。而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一些有趣的童谣也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各种游戏。老鹰捉小鸡是动作游戏,芭比娃娃、小火车是器具性游戏,而童谣是语言游戏、文字游戏。谭旭东说:“在语言启蒙期,孩子对语言文字很好奇,儿歌、童谣如果写得有童心、有教育内涵、有趣味性,孩子就会喜欢。”

实际上,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童谣的真正价值,并尽自己所能进行推广。但他们多是凭着对童谣的喜爱,凭着一腔热情在单打独斗。

“很多杂志、报纸都登载童谣,但这类童谣大都注重教育功能,比如这首:‘你拍一,我拍一,文明行为放第一;你拍二,我拍二,废物装进垃圾袋;你拍三,我拍三,排好队伍不分散……’”郭骅说,用脚趾头想一想,就知道孩子不会喜欢这类童谣,因为它们说教、不好玩、假装用孩子喜欢的旋律,让孩子说大而空的所谓正确的话,“这类童谣肯定不会传唱开来。孩子多聪明呀,在任何年龄段,一个作假的人都不会受欢迎。怎么能期望一首假的童谣被孩子们喜欢呢?”

毛毛虫童书馆将着力点放在了传统童谣的推广上,通过社区、图书馆和网络,这家童书馆举办了讲座等多种活动。郭骅说,孩子们其实非常喜欢传统童谣。就拿连锁调来说,句句连锁,声声押韵,除了感受朗读的乐趣,还有很强的娱乐功能,孩子们从中能获得一种音乐快感。“板凳板凳歪歪,里面坐个乖乖,乖乖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汤,里面坐个姑娘……这就是《城南旧事》里宋妈给英子和弟弟念叨的儿歌,配着地道而诙谐的北京土话,好听得像唱歌。”郭骅不由自主念出了声。

一些家长和孩子也从传统童谣中收获到快乐。孩子妈妈李书远说:“‘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成了精,绿头萝卜坐大殿,红头萝卜掌正宫……’绘本《一园青菜成了精》,让我女儿对快板儿有了一定的了解。没错儿,这本书的语言,就是快板儿的节奏。”她认为这首北方传统童谣,配上潇洒的图画,有趣儿极了,给孩子丰富的民间词汇和轻松愉快的感受。

尽管如此,郭骅和她的同伴还是不时遇到尴尬之事。她认为,如今这个社会,不太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这让推广遇到了困难。“就像我们出的《中国童谣》,里面有些老童谣讲到娶媳妇,有的妈妈就担心,孩子会不会很小就想入非非呀?”

令人感动的还有一些妈妈作者,为推广新童谣创作甚至办起了电子杂志。

无尘是湖南长沙的一位妈妈作者,她说:“我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说是同学家长都用博客记录他们的成长,要求我也开个博客。”让无尘没想到的是,她开始是以童谣、童诗记录孩子的成长,慢慢地视角变广阔了,她成了一位真正的创作者。

但是,无尘也发现,要想通过传统渠道,让更多的作品面世很困难。谭旭东和无尘有同感:“现在还是有人在创作童谣的,据我了解,写得好的人至少有50至100人左右。”但因为童谣更适合幼儿接受,主要发表在幼儿类期刊中,像《幼儿画报》、《幼儿故事大王》等杂志,一些报纸也发少量作品,出版社也曾少量出书,但与其他文学种类相比,生存空间的确非常有限。

“2009年6月,我设计制作了《儿童诗歌》电子杂志。”无尘设计的是季刊,更让她意外的是,她因此团结了大约200多位童谣、童诗创作者,无尘算了一下,这个人数大约占国内童谣创作者的90%以上。“今年,我计划将《儿童诗歌》以手机杂志的形式面世,希望更多的人通过童谣感受到孩童的纯真和快乐。”

无尘说:“现在很少有单位、组织去做童谣推广,无非是因为无利,而我们更多是因为有一腔热情,我们不计回报。”但回过头来想一想,当代童谣创作和推广单靠热情,而没有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怀和支持,恐难有持久的生命力。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