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媒体关注 > 正文
解放军首个女子导弹发射连:平均年龄不足23岁
www.fjsen.com 2011-11-25 15:56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11月18日,我军首个女子导弹发射连在誉满三军的“常规导弹第一旅”组建。

时间追溯到2010年3月,共和国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号手亮相第二炮兵某基地,层层选拔的35名女军人平均年龄不足23周岁,91.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今年7月,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号手在经历无数日月晨昏的洗濯磨淬之后,驾车仗剑跨区征战,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戈壁成功发射2枚新型导弹。

如今,由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号手群体扩展而来女子导弹发射连,则标志着女子导弹发射单元正式进入战斗部队序列。

秀发抚长剑,谈笑天下安。初冬时节,记者走进女子导弹发射连,听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号手讲她们的故事……

这是一个气壮山河的瞬间,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时刻。

随着“点火”号令,一枚乳白色的导弹腾空而起,挟雷裹电在天空划下一道美丽的弧线,准确命中大漠深处的靶标。

时间定格在2011年7月13日9时。发射导弹的就是我军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号手。

她们用发发命中的喜讯向世人宣告:共和国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号手形成实弹发射能力。

飒爽女兵 导弹梦想

“金戈铁马”、“长剑问天”似乎是男人的特权,飒爽女兵与导弹发射,这两个看似毫不关联的词语,在2010年的春天悄然相融。3月12日,第二炮兵某基地通信团新兵营里正在进行一次特殊的选拔。

“怕不怕苦?”“不怕!”

“愿不愿接受新挑战?”“愿意!”

问者极为严肃,答者底气十足。新战士吴明秀、李晓娜、陈亚琼、尉霞等16名女兵经过极其严格的选拔,被点出列。此刻,这些初入军营的新战士并不知道,自己即将成为共和国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号手中的一员。

此前,从新训营到老兵连,从机关到基层,一次次思想摸底,一轮轮军事考核,“倒金字塔”式排序优中选优,一批优秀人才进入基地考核组的视野。

排长杨媛媛,告别熟悉的通信机房,放飞梦想情注神剑;沉浸在新婚喜悦之中的排长彭锧棣,在新房里待了不到10个小时,就踏上砺剑征程;军人世家出生的研究生军官谢凌霞,放弃舒适的生活,主动迎接挑战;“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烈士陈大桂的妹妹陈勤,特招入伍不久,便走上导弹发射的战斗岗位。

通信连里,1号台带班员张芳芳、传真员马丽莉、话务员孙红、报务员韩亚楠从众多报名者中过关斩将,突出重围,顺利成为女子导弹发射号手中的“下士四人组”。

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终点之处承载着飒爽女兵新的梦想。“思想作风硬、身体素质好、军事技术精、保密意识强”,重新审视一道道“杠杠”,大家七嘴八舌开始了各自的“菲尔巴赫猜想”:女特警?女间谍?

一路猜想,一路欢笑。等汽车驶进基地训练团的营门,一条横幅让她们如梦初醒:热烈欢迎女子导弹发射号手入营。

常委列队,官兵夹道,如此礼遇更添女子导弹发射号手心中的神圣,她们在心底与梦想约定:就算掉皮掉肉,坚决不辱使命。

不逊须眉 迎接挑战

神剑之梦,玉汝于成。

真正走上导弹发射的战斗岗位,这些娇柔的女兵才体会到坎坷和艰难,但比困难增长更快的,是她们的信心和潜能。

王晓彤向来对数字“过敏”,就连读大学选专业也不愿沾边,可如今面对的却是横排竖列的各种按钮和密密麻麻的数据。横下一条心,铁杵能变针。王晓彤使出浑身解数让那些数字入脑入心,甚至说梦话还不忘背上几句。就这样,第一次专业理论考核,她居然拿了个满分。

特招入伍的陈勤,几乎是一张白纸踏进女子发射方阵,队列动作、专业理论、操作技能等重重难关横亘在面前。个头较小却倔劲十足,她白天跟着学,晚上偷着练,就连走路都时刻体会动作要领,很快就赶上了训练进度。

清华大学携笔从戎的王晓丽,当初最怵“跑电路”,成百上千个图标密密麻麻排列纸上,这就像一幅外星版的“清明上河图”。她在苦练之中掌握技巧,“节点反推”、“分路并进”等方法令她事半功倍,最终成为了“电路通”。

与她们相比,话务员出身的张芳芳稍显优势,当初熟记几千个电话号码练就的“记忆神功”初露锋芒,探索总结的联想记忆法、数字串记法等技巧不仅使她“领跑”专业理论学习,全班成绩也次次领先。

湘妹子梁迎操作训练时常忘记动作,战友就用肢体语言加以提示,时间一长,她不仅练就过硬操作技能,还自个琢磨出一套“发射健身操”。

掌握理论不易,驾驭战车更难。特装驾驶员张陆阳、许议心、孙叶明、寇州婧心为了“驯服”导弹发射车没少吃苦头。十几米长、数十吨重、比自己个头两倍还高,驾驭如此“庞然大物”,她们把手磨破了、臂练肿了,即便是手拿筷子颤抖不止,每晚进行举哑铃、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力量训练仍雷打不动,终将导弹战车驯化成得心应手的“铁骑蛟龙”。

破茧成蝶 初试剑锋

凤凰浴火,涅槃重生。潇洒女兵走上执掌大国长剑的战场,迎接她们的,将是一次次炼狱般的极限挑战。

女兵个头普遍不高,力量不够,安装尾翼、关闭舱门等男兵轻而易举的事却让“娘子军”犯了难,几次“诸葛亮会”,一番攻关改进,加长扳手、半米梯、助力钩等“三件宝”显威演兵场,挠头之事迎刃而解。

瞄准号手韩亚楠入伍前就是跆拳道“黑带”选手,搬动仪器箱、三脚架毫不费力,这让搭档孟祥艳着急了。这位女子导弹发射号手中年龄最小的“90后”女兵,稍有空闲就拿着哑铃、拉力器等不放手,扛水、扫地等活儿抢着干,一套“组合拳”下来,娇柔身躯逐渐硬朗结实起来,操作训练更加得心应手。

精确占领阵地是导弹发射的关键,也是训练的难点课目。本来就很难,部队却加大难度将“倒车入库”与“占领阵地”捆绑练习,4名特装驾驶员数次尝试无功而返。急得掉眼泪,却没有一句怨言,咬牙再试,苦练精训,经历无数次历练,终于练成精确定位的硬功。

砺剑数月,其锋渐锐。去年夏末,女子导弹发射号手首战出征,顺利通过第二炮兵机关、总装某基地、航天一院联合考核认证,具备了实弹发射能力。

兵车西进 征战高原

一道军令,群情激奋,巾帼振臂,战车列阵。

2011年7月,女子导弹发射号手奉命征战西北,“首次高原驻训、首次野营部署、首次实弹发射”让她们感到一阵莫名的兴奋。

战车长剑蛰伏大漠,巾帼神兵枕戈而眠。安营扎寨的第二天,适应性训练便擂响战鼓。

高寒缺氧、狂风烈日、蚊虫肆虐、黄沙漫卷……从未遇到过的重重困境超出大家的想象,却并没挡住她们向胜利进发的脚步。

吴明秀的战位靠近排气管,高原空气稀薄,天气燥热,本来就呼吸困难却又遭遇“黑烟洗礼”,每次操作几乎被熏得喘不过气来,纵使“一把鼻涕一把泪”也乐此不疲。

O型血的舒娜备受蚊虫青睐,每次训练都会遭到轮番攻击,她却纹丝不动专心操作。几次训练下来,她的脸颊、脖子、胳膊上的新伤旧痕达到170多处,战友心疼地为她涂抹药水,她却乐呵呵地说:“脖子上叮出一串红色珍珠项链,咱也算是发射场上的女白领。”

巾帼挽弓 神剑啸天

塞外夏夜,大漠还在黑暗里沉睡,导弹战车已悄然驶出待机地域,一路疾驰向发射阵地转进。

“占领阵地!”随着发射指挥长彭锧棣一声令下,各号手迅速跑向战位。苍穹如黛,一个个靓丽的身影像舞动长缨的精灵,准确操作托举利剑腾空。噼里啪啦开关拨动声、此起彼伏的操作口令声、往返奔跑的脚步声交融一体,好似一首绝妙的战地晨曲。

转弹瞄准、装订诸元、安装尾翼……在她们的娴熟操控下,乳白色导弹昂首傲视,初升的旭日洒下满地朝霞,为战车神剑披上金色的战袍。

完成最后的发射操作,号手们陆续撤离发射场坪,面对导弹深情相望,有的手手相扣,汗润十指;有的手握前胸,默默祈祷;有的屏住呼吸,等待那一声巨响。彭锧棣手握秒表,目光坚毅,滴答之声逼近发射“零秒”。

备份发射单元的号手们,在临射前退出操作流程。引而不发,一样光荣,她们面向远处发射阵地,含笑伫立,在心里默默地说:腾飞吧,导弹,你承载着35名女兵共同的心愿,你腾飞的是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号手共同的辉煌。

“10、9、8、7、6……点火!”一声令下,谢凌霞沉着按下点火按钮。

导弹腾空。几分钟后,指挥大厅传来捷报:导弹命中目标!35名女子导弹发射号手欢呼雀跃,紧紧相拥。

换型转训 组建成连

力挽弯弓起惊雷,战地玫瑰分外香。发射成功的喜悦还留在眉梢,如何在新起点上实现跨越发展的思考又萦绕在女子导弹发射号手的心头。

战场复盘,评点成败。她们抬高“门槛”梳理薄弱环节,固强补弱展开强化训练,专业理论、操作水平等一次次实现新的升级。一位军委首长称赞她们“是一支理想信念坚定、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也是一支技术过硬、完成任务出色的战斗群体,更是一支为二炮、为军队、为国家赢得荣誉的先进集体。”

铿锵玫瑰,蓬勃绽放。11月18日的女子导弹发射连组建大会上,发射号手被授予新装备钥匙,连长谢凌霞、指导员陈勤手握绣着“女子导弹发射连”的鲜艳旗帜,女子导弹发射号手齐声宣誓……

一纸命令、一面旗帜、一排战车、一群女兵,曾经叱咤演兵场的巾帼“神剑手”摩拳擦掌,她们将驾驭新型战车长剑开始新的冲锋,驰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