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是绚丽多姿的铿锵玫瑰;
她们,是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
她们用热情和智慧谱写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勇争一流”的精彩篇章,在福建跨越发展中撑起半边天。
五年来,伴随着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步伐,我省妇女事业蓬勃发展——性别意识逐步纳入决策主流,女性参与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男女平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领域进一步实现,妇女工作在服务大局、服务妇女中不断创新发展。
新氛围 妇女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妇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海西建设的生力军。
五年来,我省持续营造尊重妇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氛围,始终重视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为妇女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就党建带妇建、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妇女就业创业、发展妇幼卫生事业、村委会女成员专职专选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我省妇女事业发展六个领域的33项可量化指标当中,32项超过本省纲要终期目标要求,一项接近达标。
在良好的发展氛围中,全省女性就业和社会保障权益进一步得到维护,参政比例不断提升,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健康状况大有改善。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全省女性就业995.2万人,占全省就业总人数的45.6%;全省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覆盖率达90.7%,比2005年提高57.3个百分点。
在我省党的十七大代表中,女性占30%,比例之高,列全国第二;许多优秀女性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全省女干部和女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省、设区市和县(市、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均达100%。
全省女生义务教育全面达标,接受高等教育的女生人数迅速增长,妇女终身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在全国率先将孕产妇住院分娩医疗费用纳入新农合予以补偿,全省妇女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新起点 妇女工作方式创新发展
在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过程中,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海西《规划》的公布,给福建妇女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新使命的号召下,全省各级妇联组织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通过富有特色、扎实有效的工作,努力为广大妇女全面参与、施展才华创造条件。
统筹城乡妇女发展取得新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发放妇女创业小额贴息贷款15.75亿元,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及劳动力转移62.3万人次,111.96万人次农村妇女接受各类科技和技能培训,7.19万人次女能手接受综合素质提升培训,6.05万名农村妇女获得农函大、农广校等颁发的学历教育证书,建立巾帼示范基地(村)5153个。“巾帼扶贫”小额信贷运作至今累计资金3亿多元,贷款还款率达100%。
妇女权益维护途径得到新拓展。我省以创新社会化维权机制为切入点,在全国率先建立妇女儿童司法维权机制,省辖各级法院全部设立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合议庭;全省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全部建立了妇女维权服务站(点)。
服务妇女民生推出新举措。推动“城乡低保妇女免费妇女病检查”“大力扶持妇女创业就业”“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等纳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关心帮助弱势贫困妇女、流动和留守妇女儿童、孤寡老人,为全省64.48万名城乡低保妇女提供免费健康检查,资助贫困女童10.5万人次,建立省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招募“爱心妈妈”1.25万名;组建家政服务、家庭教育、心理抚慰、法律援助、医疗护理、助老为老等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伍2611支,开展便民服务2万多场。
海峡妇女联谊开拓新局面。五年来,省妇联邀请台湾妇女团体98批3073人次来闽交流,组织29批627名各界妇女赴台交流;率先邀请台湾妇女出席省妇女代表大会并吸收为省妇联执委;率先入岛举办海峡妇女论坛,精心打造海峡妇女论坛、海峡巾帼健身大赛、海峡妇女艺术节、海峡亲子联谊等品牌,发挥妇联组织在两岸交流联谊中的优势和作用,推进海峡妇女交流实现规模、领域、层次上的突破。
新跨越 妇联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福建妇女具有“自强不息、团结协作、锐意创新、勇争一流”的时代精神,妇联组织是广大妇女的“温暖之家”和“坚强阵地”。五年来,我省妇联组织适应形势发展,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深化妇联组织和妇联干部“双五能力”建设,在妇女工作方式不断创新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妇联组织的自身建设。
基层妇联全面实现“有人干事、有阵地做事、有钱办事”。省妇联联合省委组织部出台《关于加强以党的建设带动妇联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四带一加强”工作任务,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开展村委会女成员专职专选,推进城乡妇女参与基层群众自治实践。目前,全省100%村两委当中有女性、100%社区班子有女性。至2010年底,全省14414个村和2154个社区全部建立“妇女之家”。
妇联干部培训工作逐步实现常态化,妇女干部履职能力不断提升。五年来,全省妇联系统举办各类培训班1678期,培训妇联干部2.57万人次,培训村妇代会主任、社区妇联干部5.74万人次。妇干队伍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整体素质明显改善和提高,促进了妇女工作更好地落实在基层、发展在基层、受益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