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易水河畔,刺杀秦王的荆轲与太子丹悲壮送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千古传颂,燕都遗址至今清晰可辨……
河北易县是王东平的家乡。
裹挟于城市化一浪高过一浪的大潮,那些在留守与流动间徘徊的农村妇女,是王东平最熟悉的族群,也是她学术研究的动力和方向。
女孩也一定要把书读好
“70后”王东平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尽管家里经营企业,但也不是很富裕,拾柴火、挖野菜、干农活、为农忙的家人做饭,她的童年和普通农村孩子没什么两样。
小时候常帮父母干些农活,有两次因为太累了,不知不觉在家睡着了。父母晚上回家后没有发现她在屋里心急如焚,满大街去找,甚至怀疑她掉到村里的开口井里,虚惊一场。
在王东平的眼里,母亲是位非常了不起的农村女性,非常有远见地支持孩子们读书,并不因为她是女孩儿而区别对待,再苦再累也不迁就她放弃学业。
读初中时,王东平就读的重点中学离家十几里地,必须住宿。学校那时的生活条件和现在无法同日而语,30多个同学住在一间大教室里,睡大通铺、吃窝头、喝菜汤,许多同学忍受不了那份艰苦转到其他学校,王东平也开始动摇了。在一个周二的下午,她装病请假回家,哭着告诉父母,再也不肯回学校上学了。
没想到,平时非常疼爱她的父母生气了,妈妈平生第一次打了她,吼道:“不管别人转学不转学,你必须去上学!”第二天,哥哥用自行车送她上学,一路上哥哥讲了许多他因没有好好学习而后悔的话,不停地叮嘱她要好好学习,不能像他那样不上学,给自己留下遗憾。父母的动怒确实使她意识到没有理由不好好念书,从那以后,王东平的头脑里再没闪过放弃学业的念头。
一路求学的过程中,王东平吃了许多苦头,也走了很多弯路。
1993年参加高考时,因为心理压力太大,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最终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走进河北农业大学,读的是园艺专业。1996年毕业从事文秘工作,王东平非常怀念学校的环境和生活。第二年便辞去工作,回到母校准备报考研究生。
由于大学期间她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绘画和字画装裱等业余爱好上,加上专科不要求毕业前必须通过英语四级,她的基础知识不很扎实,考研的过程很辛苦,既要凭借高中学到的语法知识,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攻克英语关,又得一点一点地去啃专业知识。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坚持中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因成绩优异,王东平留校任教,之后成立家庭、生养女儿,日子过得忙碌而平淡。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压力都很大,后来她又跨专业考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有义务为农村妇女找出路
由于自小生活在农村,家里的企业也以农村妇女为主,王东平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艰辛和弱势处境,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进城后,每次回农村看望父母以及调研中的所见所闻,都激发她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千禧之年的国庆节,王东平回易县老家探亲,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来找她的小侄子玩耍。看到小男孩脏兮兮的样子,她问母亲:“谁家的孩子?怎么他妈妈也不给他洗洗衣服?”母亲说:“别提了,这是个可怜的孩子,每次看到他我心里都很难受。我现在没有精力了,要不我早让他来咱家吃住了。”
原来,小男孩的父母在打工时相识,没有正式办理结婚手续就有了孩子。可是,男方的家实在太穷了,孩子的妈妈在一次外出打工后再也没有回来。为了供养孩子,孩子的爸爸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爷爷奶奶又都去世了,男孩无人照顾,每天在小吃店吃客人的剩饭剩菜糊口。王东平当时就想,孩子的妈妈出走不归固然不对,但如果他的爸爸能在当地挣些钱养他或把他带出去,孩子的生活就会比现在好。
- 2011-10-21刘玲玲:“有把刷子”的好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