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女性风采 > 正文
王东平:带着对流动妇女的真情做学问
www.fjsen.com 2011-10-24 09:17   来源:中国妇女报    我来说两句

失去父母呵护的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给王东平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东平的父母都是农民,但与普通农民家庭不同,他们不仅辛勤耕种土地,还心灵手巧、多才多艺,尤其擅长绘画和刺绣艺术。在她儿时的记忆中,家里的泥皮墙上挂的全是父亲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像《西厢记》中的莺莺听琴、《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及以中国四大美女为题材的《西施浣纱》、《貂蝉拜月》、《贵妃醉酒》和《昭君出塞》等许多传统人物故事画作。

上世纪70年代,王东平的父亲开始把流落民间的宫廷绣(京绣)传人聚集到一起,又召集当地农村女性劳动力学习刺绣技艺,开办家庭副业,经营皇家绣庄,把宫廷绣的精粹传承给后人。

后来,哥哥又扩大了经营规模,吸纳大批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自此,王东平与农村女性劳动力进一步结缘。

2006年的冬天,王东平的父亲不幸出车祸,颈椎和腰椎多处出现骨折,几近瘫痪,兄妹四人轮流看护,家里的企业日渐萧条。父亲做完手术回家的那天,许多绣工听到消息后来到家门口等他回来,一个个泪眼婆娑,抢着和父亲说话:“您一定要好起来,只有您好了,像我们这么大岁数的妇女才有饭吃。”绣工发自肺腑的话深深触动了王东平,她深切地意识到,帮助农村妇女,为农村妇女寻找出路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流动留守妇女可怜又可敬

在2008年暑假,王东平带学生社会实践小分队去河北阜平调研,在和当地农村妇女聊天的过程中,发现有位中年妇女坐在一边始终一言不发。后来打听到她是个抑郁症患者,以前很能干,不管是农活还是家务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丈夫外出打工前夫妻和睦,但长时间两地分居,丈夫在打工的地方又找到新伴侣,坚决和她离婚,她一直处于自卑和委屈当中,两个已长大成人的子女又不在身边,最终患上抑郁症。

其实,这位留守妇女的处境并非孤例。

王东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受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性别分工模式的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滞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更少有家庭整体迁徙,给农村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农业的女性化和农村家庭的离散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家庭的幸福指数,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所面临的生活、教育和养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正是缘于一次次的心灵触动,王东平开始关注农村女性劳动力的生活,只要一有机会走到农村,就去倾听农村女性的心声,每次回农村老家,都会刻意地走到绣工工作的地方和她们聊天。

通过与她们沟通,王东平发现农村女性非常辛苦,不仅从事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还要和男人一样挣钱养家,有病时自己扛,遇到困难时,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轻易不会让丈夫停止工作回家。

在承担着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还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她们确实为城市化发展付出了很多,有的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她们是一群可怜、可爱而又可敬的人。

《流动还是留守——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女性劳动力流转问题研究》一书,就是王东平用脚做学问,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一本比较系统、全面反映农村女性劳动力流转与城市化良性发展的前瞻性研究著作,填补了农村女性研究中的许多空白。

写作是费人心血的过程,那段日子里,王东平白天上班,还要接送孩子上学,只能抓紧晚上的时间写作,每天开“夜车”至凌晨,自小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被打破。

妇唱夫随。远在北京读博的先生,为了帮助妻子早日完成写作,不但一天24小时开机,晚上也要飞信在线,整理数据、做图表和校稿,为王东平节省了不少时间。

专著顺利出版后,王东平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这本书对妇女工作有所助益,如果能为我国城市化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帮助流动留守妇女提升幸福指数,那所有的付出和努力就都值了。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