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妇联观察 > 正文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www.fjsen.com 2018-06-04 09:28:02   来源:中国妇女报    我来说两句

□ 孙云晓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惩罚也需要尊重与信任

现在老师们普遍不敢批评孩子。我们常常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因为被老师批评了,想不开,做出很极端的举动。

现在中小学教育中也有一些惩罚,比如完不成作业,罚抄写课文20遍,罚去操场跑步之类。这样的做法都不是我所说的教育意义上的惩罚。我所指的惩罚,其前提是成年人给孩子做出必要的解释,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惩罚他,目的是什么,让孩子心服口服。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惩罚必须要因人而异、适度,越是惩罚,越要尊重。

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简单粗暴的虐待、伤害,会直接摧毁孩子的自尊自信,由此厌恶学习,厌恶学校,甚至厌恶生活。

我们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种健康的人格。人格的核心是自信,自信表现为人的一种自我概念,其实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样子生活着。人的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10岁左右。这个时候,最可怕的是让孩子形成一个消极的自我概念,认为我是坏孩子,我是笨孩子,我是不被喜欢的。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恰恰没有足够重视这点。

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