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女童的“环塔”苦旅
20天,6500公里,历经极端气候和环境磨砺,黄沐晴却乐在其中
东南网5月31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刘燕婷 摄影 田米 编辑 蔡伟艺 郑莲 视觉 方立祺 叶炎平
环塔图片由黄必周提供)
9岁,很多孩子都在课堂上课,放学参加各种兴趣班。而黄沐晴请假了整整20天,跟着父亲黄必周远赴新疆,参加亚洲第一的越野赛事——环塔拉力赛。
这场赛事的艰苦举世闻名。翻越天山的路,经历天鹅湖的风雪,忍受仿佛四季无常的气候,今天穿着无袖短裙,明天就要裹得严实。黄沐晴没有打退堂鼓,反倒乐在其中。她看到沙漠里的胡杨林盘根错节地镌刻着时间的痕迹;遇到一场场沙尘袭来,天空覆盖着土地的颜色;露营野外,听着风拂过芦苇林,在夜空星海相伴下入睡。
说到带着女儿去环塔,黄必周说:“在学习和出门看世界里,我替她选择后者,这是一种课本、电视都教不会的实践。”
与远行的黄沐晴相比,一直呆在泉州的9岁女孩许馨月,也有不一样的童年,她有个“虎阿嬷”。3岁的时候,阿嬷就用绳子绑着,鼓励她下晋江游泳;大热天,阿嬷带着她爬树找毛毛虫,不满足于课本的介绍;看到哪里有好玩的活动,阿嬷也常常带她参加。而兴趣班、补习班,她一个都不用报。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本期深读的两位小主人公的别样童年或许让很多人羡慕,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什么样的教育是好教育,答案恐怕很难统一。在讨论中,有专家和家长提到,或许应当少些功利心,更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
暖爸给晴闺女的“环塔行”
新疆那拉提草原上,牧民的雄鹰落在了沐晴身旁
“晴天使,想跟着爸爸去新疆吗?”5月伊始,黄必周有了要去新疆的差事。
“要!我很想去看看书上写的新疆!”听到爸爸邀约时,在泉州师院附小读二年级的黄沐晴按捺不住雀跃。9岁的黄沐晴,是父亲的“晴天使”,也是一个资深驴友。旅行对她来说,已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生活了,跟着爸爸,自驾游遍了全国26个省市。这个六一,黄沐晴又提前收获了一份特别的成长礼物——新疆“环塔行”。昨天,刚刚结束一场长达20天的旅行回到泉州,黄沐晴还沉浸在与父亲的这场6500公里的“环塔”之旅,尤其是那段在沙漠里的日子。
学习和看世界,选后者
父女俩的环塔之旅,准备有序。
而2016中国环塔(国际)拉力赛,5月15日至30日,在新疆开赛,这是亚洲第一、国内最大的汽车、摩托车、卡车同场竞技的越野赛事,因为喜欢玩越野,也参加过越野比赛的黄必周,这次在赛事中承担保障工作。他要负责开着越野车,带领各路媒体进入各个赛段的赛道,好顺利进行赛事报道。
算上路上来回的时间,这场工作兼旅行的路途,起码要用去20天的时间。“在学习和出门看世界里,我替她选择后者,这是一种课本、电视都教不会的实践。”黄必周替女儿向学校请了假,“校方很支持这种能让孩子得到磨炼的机会”。
当然,这不是黄沐晴的第一次远行。她和父亲以自驾的方式,走过全国26个省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塞外风光,6岁时的黄沐晴就已亲历过。那时,在读幼儿园大班的她和父亲从泉州自驾出发,途经重庆、康定、甘孜、昌都,穿越森林与雪山,最终抵达西藏,25000里。沙尘飞扬睁不开眼、高原反应夜里辗转难眠,那趟旅行,给了黄沐晴诸多磨砺。
父亲告诉她,这一路的赛程,从新疆的塔城地区开始,到克拉玛依市、昌吉州、吐鲁番市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阿克苏,全程6500公里。南疆沙漠多,这一路上要翻越天山,下到盆地,更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在等着。
出行前,她自己上网查看新疆的天气,翻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介绍,浏览了众多旅游贴吧驴友的网帖,做成攻略,准备行囊。
越往后走,越像是苦旅
5月12日,厦门机场,黄必周和女儿准备从这去塔城。
5月的塔城,绿意盎然,繁密的原始森林、成片的草场、正在吃草的马群和灿烂的花海,一路美景不时地钻入眼帘,让9岁的黄沐晴忍不住想抱个满怀。
“晚上9点,泉州的夜生活已经开始,但这时的新疆正是黄昏。”对于黄沐晴来说,最有挑战的便是时差,刚到的那一两天,太阳还没下山,她就已经有了倦意。
体验着国际性赛事的氛围,饱览着沿途的异域风景,在车上的时间长了,黄沐晴常常为开车的爸爸递水,谈论这里的地理和天气,有时累了就在钻进车后的睡袋打个盹。开始的路程还不算艰辛,越往后走,越有了苦旅的迹象。
翻越天山的路,经历了天鹅湖的风雪天,经历了从库车的“海水到火焰”,几天的时间里,四季仿佛随机播放。经常外出旅行的黄沐晴,在这样极端的天气里依旧适应得很好。
为了不落下学业,每一天晚上,父亲都要当“老师”。远在泉州的老师发来每一天的课程进度和作业,黄必周总要辅导女儿学习,再把完成的作业用微信发给老师批阅。
终于,黄必周带着女儿,进入了广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这里有渴死的骆驼的躯干,已经风化了的腿骨四处散落。
黄必周的微信里分享了这一路的沙漠风景。
“沙漠里生长着大片的胡杨,它们有的活着,有的枯死,放眼望去,那弯曲枯裂的根系挺拔屹立的躯干,盘根错节地镌刻着古老时间的冷漠和自然变迁的沧桑,风沙掠过的大地,河床板结,顽石凋零,苍茫天穹之下,生命的色彩变得单一了。”
“沙尘中,我们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头上罩着头巾,但呼入的依旧是尘土的味道,身上也攒下了厚厚的黄沙。”黄必周说,他和晴天使每晚都能从身上、衣服上洗下好几斤的沙。
每一天,夜宿哪里都要看行程的终点处。如果是在镇上,那是最好的情形,大家入住酒店,舒服地洗洗就睡。如果是在村庄里,环塔赛的大营驻扎下来,各自在营地里露营,夜风拂过芦苇林,簌簌的声音一阵阵传来,生起篝火,煮起晚饭,这样的夜宿,最令黄沐晴欣喜。如果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大家就只能各自在越野车上过夜,缩进睡袋里,与广袤的沙漠和深黛色的星空为伴。
和风景比,苦都不是苦
5月底,克里雅河两岸,萌动着春意。
趁着休息日,黄必周带着女儿去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那里有一块被中外考古探险家称为“世外桃源”的绿洲——达里雅布依。
“手机的导航找不到这个千年的古村,我是靠着手绘的比赛路书,开了七八个小时的车才抵达。”黄必周对这个克里雅河流深处的古老村庄向往已久,浩瀚的沙海,将它隔绝于世。他想带着女儿,一同探寻和感受新疆历史的古老传说。
原始的村落里,朴实的人们,沿河而居,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放牧打草。土砌的房子、柴垛围成的院门和散落在村落里的芦苇林,相映成趣。每一个村民的脸上都写满热情,他们讲着维语,将父女俩引进了家门,由柴垛、纸板和花布扯起的墙,阳光洒满了屋内的地垫。
“沟通很困难,大家打着手语,将各自的意思用肢体语言来表述。”黄必周说,入村的两天,蹭饭是常事,手工的拉面总有父女俩的一份。
村庄的黎明静悄悄,夜色则被浩瀚的星海环抱,和衣睡在车上,半夜醒来,夜空的星海,闪烁在每一个车窗,夜色美得让黄沐晴想登上车顶俯首摘星。
黄必周的微信上写着:“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每一天都有不期而遇的风景和美味的餐点,抹抹嘴角的油汁,眼前飞过的是尘土,胡杨向左,沙漠向右,时光匆匆。
20天转眼就过,每一趟的旅行都丰富着黄沐晴的见闻,习惯了奔波的旅程,她的自理能力和自制力都超于同龄人。
拉力赛的团队精神,教会了晴天使,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这一路上,再苦她也不吭一声。
她说,和这些风景相比,苦都不是苦。
我的童年有个“虎阿嬷”
游泳是阿嬷带馨月上的“第一堂兴趣课”,现在她能在笋江桥下游个来回
“阿嬷,这里的水有多深?”“离岸近的有5米多。”“那我下去会淹死吗?”“不会,阿嬷用绳子拉着你。”……
许馨月习惯了叫外婆“阿嬷”。在她3岁生日那天,夏日的热浪一阵阵袭来,64岁的阿嬷问她:“我们去河里过生日好吗?”爱玩水的小孩,满心欢喜地答应。阿嬷买了游泳圈,用化纤的布做了一条20米长的细绳。小馨月套上泳圈,肉乎乎的腰上绑着阿嬷做的那条细绳,而绳子的另一端,牵在阿嬷手上。
要下水的那一刻,有了开头的这段对话。阿嬷姓吴,胆大心细、坚劲,敢于试新,像电视剧和新闻里的“虎爸”“狼爸”一样,这个“虎”阿嬷把馨月放入晋江水里,鼓励她像身边已经懂得划水的大姐姐一样游泳。
笋江桥下嬉水冬泳
小馨月不怕水。还没学会走路时,她就被阿嬷带着,到笋江桥下的这片晋江水里玩了。
第一次被阿嬷放到晋江水中,小馨月不知道该怎样摆弄手脚,她顺着水漂,漂远了,阿嬷就将她再拉回岸边。就这样,在水里漂了些时日,岸边常来游泳的游泳队员们见她这么小,腰上还绑着绳子,忍俊不禁。而后,队员们总喊着,“绑绳子的来了”!大人们觉得这小孩很可爱,胆子又大,就教她游泳。一个夏天的时间里,只要晋江水的水位不高,阿嬷就每天带她来游泳,带着游泳圈,她已经能游出一二十米。
到了第二年的夏天,绑在腰间的绳子变成了40米长。再往后,游泳圈也不用了,绳子也可以解开了,现在9岁的馨月能自己在笋江桥下游个来回,当然每一次阿嬷都会交代游泳队的队员们一起同行,确保安全。
这是阿嬷带馨月上的第一堂兴趣课,现在游泳已是她最爱的活动之一,“班上的同学都在游泳馆游,只有我是在江里、海里游,游泳馆太无聊,我去了一次就不想再去”,她现在在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读三年级,班上没有谁游得过她。
因为父母工作忙,小馨月自从满月后就一直由阿嬷带大。雷厉风行又胆大的阿嬷,有着一些特别的带娃方法。只读完初一,一直在仓库当物管的阿嬷,没有一套套的育儿经。冬天里,当别的小孩都裹得严严实实,生怕被风吹着,阿嬷常将还是婴儿的小馨月脱得精光,带着她在床上滚来滚去,因为她说,“日本的小孩大冬天都还在洗冷水澡,我们这样更能适应寒冷,从小到大很少生病”。
自从学会了游泳,馨月连冬天都跟着冬泳队在晋江水里游来游去,还常常在冬天里洗着冷水澡。
树上找毛毛虫还挖蚯蚓
阿嬷向来觉得,孩子没那么娇贵,磕碰那都是成长的“勋章”。
“我们一起比赛翻跟头吧!”在馨月两三岁时,阿嬷常常像个玩心很重的老小孩,领着小馨月从大厅的这边翻到那边,两个人能这样开心地翻一个下午。
而认识大自然,向来不只停留在书本。
大热天,阿嬷带着馨月到树下,爬树找毛毛虫;雨天,就去松散的泥土地里挖蚯蚓。她总将各种虫子带回家,有时还解剖看看它的内在。
自从馨月上了幼儿园大班后,阿嬷想着,孩子长大了,该让她多一些实践的机会。一次偶然的看报,阿嬷看到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有在做“海丝小导游”的活动,“有意思,又是公益的,那我们就试试”。
报名的年龄最少要求10周岁,但这是阿嬷看好的活动,她愣是带着6岁的馨月来报名。报名面试的第一轮,馨月的表现好得令评委们印象深刻,就这样她成了唯一被破格录取的海丝小导游。“老师先带着我们走清源山,讲它的历史故事,我听过一遍就记得所有的内容,而且我发现我对泉州的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这次接触,让馨月发现了又一件令她兴奋的事情。
从那次后,阿嬷每天都要看报,关注各种微信公众号,只要得知哪里有做文化公益活动,就赶去为馨月抢个名额,画画、剪纸、看梨园、听话剧、逛博物馆……各种各样实践的活动,馨月几乎次次都是最小的参与者。
今年五一期间,海都“西街记忆”策划征集文化志愿者带游客读懂西街,馨月成了最小也是最火的志愿者,她讲的开元寺让游客们留下深刻印象,大家赞她“小神童”。
每个周末、节假日,馨月就是这样玩得不亦乐乎,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历史文化、民俗类别的知识,令她在小小的年纪里懂得比一些大人还多。
这些年参加的文化公益活动,让馨月认识了清源山、九日山、泉州海交馆、天后宫、开元寺、古船博物馆……随意点一个,馨月都可以全程讲解,不输给专业导游。
不爱兴趣班爱动手
上了小学,馨月是班上唯一一个什么班都没报的。“馨月的堂姐,一个礼拜有9个兴趣班要上,我想想都觉得太疯狂,这是要累死孩子。”阿嬷表态,不想馨月和别人一样,被各种班绑架,希望她依旧可以开心地玩。
“我每周末参加的公益班,比兴趣班有趣太多了。同学们报那么多兴趣班,有些可能是家长强迫的,我不喜欢被强迫。”馨月说,父母也支持她的选择。没有报兴趣班,并不影响馨月的学习成绩,她在班上一直是中上水平。
“我上个礼拜刚刚参加了制作香囊的活动,我给你读读我写的日记好吗。”馨月是个落落大方的孩子,她拿出日记本,开始把一天的活动分享给我们,显然,这场活动又让她认识了很多的中草药妙用。
“我在活动上,还考倒了教我们制香的老师,我问她车前草是哪一种,她不认得。”馨月对草药的认识,源于一本别人送她的书,书里写的是作者家中后花园里种着的各种草药。馨月看得入迷,也在阿嬷家里的院子种上了几种。书上每种草药的外形、功用,她都倒背如流。
爱动手实践,馨月还喜欢看阿嬷炒菜。今年,馨月外公生日的那一天,从未煮过菜的馨月跟阿嬷提出了:“想煮一桌菜为外公庆生!”馨月草拟了半天,写了一份十个菜的菜单,阿嬷惊讶之余,想着:“她都敢煮,那我一定要成全。”
阿嬷按着菜单买回了菜。9岁的馨月,自己洗菜、切菜,拿着铲子,够不到灶台,馨月的脚下踩着一张四方凳,穿着围裙,熟练地翻炒着。爆炒皮皮虾、玉米青豆胡萝卜炒腰果松子、白灼王螺、西红柿炒蛋……9岁的她真的煮了一桌子丰盛的菜,惊讶了全家人,“味道真的真的都还不错”!
70岁的阿嬷说,馨月的童年只剩下几年,“我还年轻,还想陪着她使劲折腾。”
馨月亲了一口阿嬷的脸,甜甜地说了一句,“我最爱最爱的人就是阿嬷,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跟着阿嬷各种玩”。
而这,是馨月六一节“最长情”的告白。
教育,请少些功利多点兴趣
黄沐晴请假去环塔,年仅9岁时就跟着父亲,几乎以自驾游走遍全国26省市;许馨月不上兴趣班,却3岁下江游泳,喜欢公益活动,6岁就成为海丝小导游。这样不一样的童年,让很多人羡慕。
然而,这是不是好的值得借鉴的教育方式呢?恐怕没有定论。泉州市教育局局长郑文伟认为,家庭教育应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家长要少一些功利、浮躁的心态,别给孩子过多负担。而有家长认为,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选择。
旅行
向学校请了20天的假,带着女儿去新疆旅行,这样看世界的方式你能接受吗?海都记者就这个话题,对30名小学生家长展开小调查。
赞成 70%
不赞成 30%
点赞的多位家长认为,孩子能增长见识,但很难效仿。他们担心的理由包括课业会落下、对沙漠一无所知、孩子兴趣班多抽不出时间等。
不赞同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有延续性的,课堂学习能让孩子的知识更系统,出门旅行可以安排在寒暑假。
兴趣班
兴趣班到底报还是不报?海都记者曾在今年3月做过一份调查,随机采访了近百位家长。
只报一项 16%
没报兴趣班 20%
同时报五六项 24%
两至三项 40%
报兴趣班的初衷,有家长是因为别的孩子报了,自己也跟着报,担心孩子落后。也有家长称,孩子自己有兴趣,就花钱培养。还有家长表示,平时工作太忙,孩子去上兴趣班,既能学到特长又有人帮带孩子,一举两得。
家长要少些功利
泉州市教育局局长郑文伟:家庭教育应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我们现行的是大班教学,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够多,只能按着课纲来,还没有办法一一因材施教。“虎外婆”和带着孩子去旅行的爸爸,这两位家长就对教育有着正确的理解,家长应该尽责地为孩子创造条件,引导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不过,“休学请假去旅行”还是可以探讨下的,毕竟孩子在学校的正常学习还是要保证的。而至于孩子该不该上兴趣班,我一直都建议,家长最该做的是让孩子尽可能地亲近大自然,在亲近自然中培养兴趣,激发情趣,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家长要少一些功利、浮躁的心态,别给孩子过多负担。
泉州师院附小校长黄志强:黄沐晴请假去新疆,跟着父亲参与大型的国际拉力赛赛事,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经历对她将来的成长是会有帮助,所以这次的请假,我们学校是支持的。
但是,学校有统筹的教学安排,建议家长以后尽量将孩子出行的时间安排在寒暑假。而且黄沐晴这趟旅程的风险有点大,家长要有对风险的判断和把握,我个人不提倡让这么小的孩子承担这种高难度的挑战。
家长余琦蕾(孩子就读泉州师院附小三年级):听到这两个故事,我一点都不震惊,我身边也有这样的家长。为这个爸爸点赞,很佩服他,女儿今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新疆,我也可能会做出这样请假去旅行的事。旅行能接触到的东西,书上是学不到的,我从女儿3岁开始,每年都至少带她出4趟远门看世界,她的心因为旅游变得特别细腻,同学都说她得了“好人病”,现在每个周末我们必定是近市游。
至于兴趣班,我的孩子也在上,但都是她自己喜欢而报名的,不追求升级、比赛。我是小学四年级的老师,班上的学生都有兴趣班的课,书法、棋类这两项几乎人人都报,而且大部分以家长的意愿为主导,这点我不赞同,不应该把兴趣班当成一门必修课,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家长倪兰兰(孩子就读鲤城实验小学三年级):旅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去走走挺好的,但我家孩子最主要是没时间。作文、英语、奥数、钢琴、舞蹈、模特、声乐,这是我女儿一周的兴趣班,一周只有2个晚上没课。这些都是女儿喜欢的,没有强迫。我觉得兴趣班多少对孩子有帮助,现在很少有小孩一个兴趣班都没上的。
国外孩子的日常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教育,一直都是个有争议的话题。随着时代发展,也有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国外。
Wendy(3年前移民美国,在留学机构工作):我住在洛杉矶,美国的公立小学早上9点上课,下午2点放学。我的小孩在上双语学校一年级,每个班级大概12人,天天上课都挺开心的,唱歌、跳舞、讲故事,孩子很爱上学,课业压力不大。每天的家庭作业大概要用一个半小时完成,有些小孩还不能独立完成的,家长要参与一起。
下午放学,大段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美国的每个社区都有非常多的兴趣班,武术、游泳、画画、英语辅导……主要是为社区居民服务,收费也很便宜,我女儿学游泳,十节课只象征性收费50美元。所有兴趣班的时间都在下午2点到7点,晚上是不开课的。
华人和白人对于兴趣班的热衷程度不一样。华人与现在国内的相似,都喜欢让孩子学一些才艺,报几个兴趣班,剩下的时间会带孩子上图书馆。而白人以玩为主,家长热衷于带孩子去野餐、旅行或者上教会玩。
吴彦(曾留学德国,华侨大学老师):我在德国柏林留学三年,住处对面便是小学。学校每天上课时间大概半天多一点,课业压力不大,课堂很有趣,经常带小朋友们去体验不一样的工作,去做木工,当一天交通指挥员,或者在厨房学做饭,认识周边的教堂、河流、博物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玩,学校会组织各种活动让孩子亲近大自然,有时是去森林里露营,一定要有家长陪同,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比较强。
柏林很少看到培训机构,连学校周边也难以寻觅。德国的课堂更多的是引导孩子体验生活,放学时间大多与家人在一起,种花、做家务,或参加丰富的课外生活。
宋婷(留学新加坡,现在留学机构上班):新加坡的课业压力比中国还大。在华校里,都是全英文授课,中文只是其中一门课程。小学生被要求每周至少看五本书,书单由小孩自己定,班级会有定期的读书会,每个人分享这周读过的书。布置的作业并不像国内是硬性的抄几遍或完成多少页的习题,新加坡的小学要求学生这个星期内要预习到什么程度,背诵哪些篇幅,老师并不会每天检查,孩子自主安排一周作业,所以小朋友学习的自主性很强。
新加坡的小学每天下午3点放学,等待孩子们的是各种社团活动,手球、游泳、艺术等,每个人至少要选一样,学有余力的人可以选择多样。这里公立的学校都是免费的,直到大学毕业,但是升学压力比中国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