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女儿 好媳妇 好妻子——记汤建端家庭
www.fjsen.com 2014-04-21 17:40   来源:福建妇联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她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女子,却有着不平凡的事迹。汤建端,用自己的行动演绎着令人感动的故事。她是宁德蕉城、古田大甲家喻户晓的好女儿、好儿媳,曾被评为宁德市“五好家庭”、登上了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好人榜”2012年10月份榜单,还被评为孝亲敬老之星,福建省军区授予“军人好妻子”等称号,她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好女儿--不是亲生胜似骨肉

她是养父、养母抱养的,在她16岁那年,养母生下了弟弟。养父母是农民,虽然家庭不富裕,但是养父母的爱伴随她成长。1975年分配到省城工作,平时省吃俭用,除了伙食费,剩下的工资全都寄给养父母;1980年,她结婚了,后因她养父的肝硬化腹水严重,为了方便照顾生病的养父,她放弃省城的优越条件,调到宁德,日夜陪伴生病的养父,尽心尽力地照顾他。半年后,她养父的疾病越来越严重,不久就去世了,留下养母,幼小的弟弟,还有债务。她养父的遗愿是让她把弟弟培养到初中毕业。此时她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在部队。她一个人承担起照顾公公、婆婆,养母、弟弟的责任。

八十年代,由于老人年老多病,家庭的经济也十分困难。为了给家庭增添一些收入,她背着三位老人和丈夫,利用早上、中午、晚上的空余时间到南门、西门街等地为人家洗衣服,断断续续有三年多时间,每月赚三四十元,解决生活燃眉之急。后来这件事被丈夫发觉,在其劝说下才没有再继续做下去。丈夫也因此深受感动,他决心戒了烟酒,减轻家里的负担。

十年前,她的养母患上冠心病、高血压、行走不便,为了方便照顾母亲,她买来了小床铺,每天都在母亲的旁边睡觉,母亲晚上一醒来就能找到她。她每天给母亲洗脚,隔几天,给母亲洗澡、洗头、修剪指甲。虽然她弟弟想接母亲到他家住,但是养母习惯了她的照料,不愿意离开。已然,她已经成为养母最贴心的人。

十二年前,她舅舅(养母的弟弟)一个人孤苦伶仃在二都村,患有白内障、耳聋,无人照顾,她便把她舅舅接到家中,精心照料。不仅为舅舅治好了眼睛,还给舅舅配了助听器,而且用自己省下来的钱带舅舅到北京旅游。

她乐于助人,尤其关心爱护老人。近年来,还先后捐助过古田县大甲乡彭厝里村老人会、鹤塘镇白溪村老人会。曾帮助宁德崇文村贫困的孤寡老人谢钦孙,因他无儿无女,她尽着儿女的职责,在物质上、生活上都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在老人去世后,为老人料理后事,每年清明节都去扫墓,在社会上赢得很好的口碑和赞誉。在大甲乡彭厝里村有一条被人称为“媳妇路”,这是她为了方便村民,自筹资金,铺设而成的。人们有感于她的孝顺,都称这条路为“媳妇路”。

好媳妇--孝亲敬老成“明星”

她是古田大甲乡远近闻名的好媳妇。与公公、婆婆三十多年的相处,孝敬有加,从没有与二老红过一次脸,更没有让老人受过一次气,公公婆婆总是爱昵地称呼她“妹儿”。婆婆的手患风湿关节炎,不能抬高,从结婚之后,她坚持在生活各方面上都帮婆婆料理。前两年公公婆婆年事已高,想回老家归终,每逢佳节,她总是陪在老人身边和老人共度佳节,而且每个月她至少回大甲看望公公、婆婆三次、为婆婆洗头、剪指甲、与他们聊天已经成了她的习惯,还将带上的各种海鲜品,为老人煮上满满的一桌。她公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这一生哪里修来的好福气,有一个这么好的媳妇。”

1986年她为了抢救因肺痨病出血严重的公公,正在发烧的女儿没带去看医生,等抢救完公公之后,她女儿的肺炎严重,由于连续注射链霉素,造成药物中毒,双侧耳聋。

2002年,她公公被货车碰撞致使腿骨断,生活不能自理,为了使老人早日康复,她连续半年时间在医院照顾公公,洗脸、喂饭、翻身、端、倒便盆,无微不至的照顾公公。待公公腿愈出院时她已经瘦了一圈。2005年婆婆不小心从床上跌下,手骨折,作为媳妇的她为婆婆四处奔波,请医,找药,尽心照顾,婆婆恢复得很快。

2010年初,89岁的公公走了,在去世前她哭着问公公有啥交待,公公嘴里念着妹儿这么好,我已经心满意足了。在公公追悼会上,在场的领导及亲朋好友在她念完悼词后纷纷落泪,无不为她的孝心而感动。公公去世后,她担心婆婆一个人孤单,便把婆婆从老家接来与自己同住。现在家里三个老人,她除了上班,家里的老人就是她生活的重心。这几十年来,她为了照顾老人,都没有时间到外面走走,她说把老人照顾好了,她才安心。

她不仅和公婆相处得很好,而且妯娌之间像姐妹一样。丈夫的几个兄弟生活比较困难,两位老人都是务农为生又体弱多病,解放前她公公被国民党抓壮丁逃回来之后落下肺痨病,以致丧失劳动力,三十年来都是她和丈夫承担起公婆的一切生活费用,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好妻子--男人眼中好妻子的新标准

结婚以来,他们已经走过三十个春秋,相亲相爱,相敬如宾。她俩1980年结婚,当时由于部队工作紧,任务重,整个婚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丈夫便匆匆离家,踏上了回部队的路途。

为了使丈夫安心在部队工作,丈夫二十几年的军旅生涯重,她承担了家庭的所有家务、赡养老人、抚养弟弟、教育孩子。不管多苦多累,她毫无怨言。而对丈夫的工作她总是全力支持。丈夫出公差,总是为他备衣送行,每天下班,不管自己多忙、多苦,她总是笑脸相迎,让丈夫处处感到家庭的温暖,妻子的体贴使他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

也许这些都是小事,但是做一件小事简单,难的是坚持几十年如一日。丈夫从部队转业回来,是地方处级领导,她自己是退休前是科长,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曾被国家轻工总会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最近又被福建省城联社授予“全省联社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现在她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弟弟大学毕业已经成家立业。但是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照顾家里三位老人,如今养母85岁、婆婆88岁,舅舅80岁。

“为一时之孝易,为一世之孝难”。汤建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别人做榜样,感染了身边的每个人。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