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贤妹在烧柴煮饭时为孙子讲故事。
父亲的话
陈贤妹的父亲是位盲人,从小教导她“好心胜于歪心,名字里的“贤”字,正是父亲对她的希冀所在。
1953年,陈贤妹出生于阳山县七拱镇岩口村委会雅山湖片,她在6姐弟中排行第二。因为家贫,陈贤妹背着3岁的弟弟在学校读了3个月后便辍学了,自小练就了一手好农活。
食物匮乏,农务繁重,陈贤妹身材自幼比同龄人矮小,但这无碍于父亲陈阳对她的关爱。陈贤妹年幼时曾不慎掉入门前的水塘里,经人救起后两天仍未苏醒。长辈建议把她丢弃,身为盲人的父亲陈阳坚决不肯,第三天终于把陈贤妹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儿时起,父亲陈阳就教导她做人要向善,“好心胜于歪心,特别是见到盲人要扶他过马路。”名字里的“贤”字,正是父亲对她的希冀所在。
因此,村里谁家农活忙不过来,陈贤妹总是第一个前往帮忙。数十年后,当陈贤妹面对记者采访时,说的“救人一命值千金”,正是父亲常常对她说的一句。
1975年,陈贤妹嫁给邻村的唐亦甫。“虽然她身子矮小,但干起活来胜于男人。”唐亦甫婚后发现自己娶了个好妻子。当时村民干活按工分记,插田、收割、犁田陈贤妹样样在行,连挑担的重量也不输于男子,村里很多妇女每天只能挣6个工分,而陈贤妹则能挣10个工分,与成年男子无异。
漂泊打工
每个月工资原封不动存起来,5年后建起了新楼房。在广州的打工生涯里,陈贤妹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
婚后不久,一对子女相继出世,生活日渐艰难。为帮补家用,唐亦甫南下广州打工干苦力活,把家交给了陈贤妹打理。1981年,瘫痪卧床数年的婆婆病故,让贫困的家庭又添新债。
耕种3亩多的田地,照料年幼的子女,陈贤妹每天只能睡三五个小时。起早贪黑的陈贤妹,常常凌晨三四点就挑担米步行3小时到20里外的县城贩卖,再回到家时天还没亮。
子女长大后,唐亦甫也年老力衰了。当时一家4口都住在泥坯房里,一到下雨到处漏水,晚上因忙着接水常常彻夜难眠。“必须要建新楼。”陈贤妹立下决心要让儿子在婚前有新房,于1998年开始到广州打工。
从在大排档帮人洗碗筷,到帮人做饭,再到保姆,陈贤妹一干就是10年。工资从500元涨到800元,她每个月原封不动用布包好存起来,零用钱靠空闲时间捡垃圾变卖得来。
凭着善良和勤劳,她在广州中山六路照料一对老年夫妇长达7年,在这对夫妇的帮助下,她终于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一个文盲在广州是常常被人笑话的。” 陈贤妹至今仍为自己没有知识不识字而感到懊恼,也正因为如此,打工多年的她没敢去银行开户办存折。
2003年,陈贤妹回家花费7万多元建起了一栋80平方米的水泥楼房。2006年11月孙儿唐俊豪出生,这成为陈贤妹最高兴的事,2007年她告别了打工生涯,回到家中专门照料孙儿。
- 2011-12-08七旬老太给孤残邻居当“妈” 一人照顾三病人
- 2011-12-05女子骗邻居10万潜藏深山10年 昔日美女成落魄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