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媒体关注 > 正文
现代版“孟母三迁”:放着豪宅不住 蜗居学区房
www.fjsen.com 2016-09-05 10:13:03  陈建辉 林秋燕 许茵茵 陈志坚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新生代蜗居学区房

就读泉州师院附小的孩子和母亲住在学校附近的小山新村,这里楼房大多建于上世纪70年代

东南网9月5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陈建辉 林秋燕 许茵茵 陈志坚 摄影 黄谨 编辑 陈世国 叶碧玉 视觉 龚长旺)

开学了,终于如愿让女儿读上了厦门市滨东小学一年级,可林女士夫妻的“苦逼”日子才刚刚开始。只有39平方米的小房子,几乎没有夜生活,女儿睡后除了睡觉,就只剩下黑暗中的手机了。周边没有配套车位,每天都要为了找车位发愁,每月交罚违停款就要上千元。

在泉州市区,曾女士为了让儿子可以多睡半小时,她放着在坪山路的大房子不住,直接在泉州师院附小附近,花2600元租了一套两居室的老房子,还要在寒暑假空置近4个月,白白浪费1万多元的租金。

开学季伊始,在泉厦两地,还有许多像林女士、曾女士这样的70后、80后乃至90后新生代家长,开始着蜗居学区房的日子。他们大多受过较好的、系统完整的高等教育,更开阔的视野、对教育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们对教育资源更关注、更挑剔,古时“孟母三迁”式的求学之路,似乎更符合他们的心境,也更像家常便饭一样随处可见。

身为80后,我承认我也不例外。以前,我也可以像专家一样,点出这种择校热背后的种种问题和误区,但是当身为父母之后,角度和立场随之发生改变,还是落入了要给孩子找更好学校的老路。但我们的教育理念可以更成熟、更完善,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不要一味地给予,不要舍不得让他们吃苦,分数不是一切,但分数很重要。

现代版“孟母三迁”

泉州师院附小旁一小区,虽多是石头房,却有很多家长为方便孩子上学,争着租住

结婚十年,两次换房,居住环境却一次不如一次。每一次换房,晓红的朋友们都跟她打趣说,从小豪宅换成了老房子。前两天,晓红参加了儿子学校——厦门市槟榔小学的校园开放日。参观完,她对学校的环境、师资等,都挺满意的。也正因为如此,晓红觉得,这些年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而在泉州,有家长为了让孩子每天早上多睡一会儿,放着自家大房子不住,蜗居到学校附近的租房里;有的花高价买老旧学区房;有的甚至是幼儿园搬一次家,小学初中又一次次搬家,上演现代版的“孟母三迁”。

五年两次换房 越换越旧

晓红婚后第一套新房买在湖里区祥店的一个花园小区,140平方米,大三房,周边生活设施完善。虽没有公办幼儿园,但有家私立园,一个月2500元,她也承担得起,旁边还有公办小学、中学。晓红觉得一切都很不错,却有亲戚对她位于思明区前埔南区的老房子上了心。

那套房子建于2000年左右,周边有厦门市第四幼儿园、前埔南区小学,目前是晓红的父母住,她之前并未将儿子落户在此。亲戚们说她“身在福中不知福”,还说如果她不落户,不如让自家孩子挂靠落户。此时晓红才知道,学区房有多“宝贵”。于是,她赶紧将湖里的新房出租,一家三口搬来与父母同住,从140平方米的新房,换成了82平方米的老房子。

后来,晓红又听说,片区内的中学相对一般。她坐不住了,便从2013年底开始,到处委托房产中介寻找更理想的学区房,最终选定厦门槟榔小学,看房范围也缩小在学校附近。该小学虽地处市中心,但周边多是上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稍微新一点,有电梯且能入读的小区,没超过5个。”晓红说,当时自己绕着槟榔片区看了无数套房子,要么格局不好,要么公摊大。

经过各种筛选和权衡后,去年,晓红卖掉了前埔的房子,以26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槟榔花园一套91平方米的小三房。没电梯,环境及房子格局,跟她之前住的两套房子也没得比,但该小区的二手房房价却屡涨不降。

按照规定,学区房落户后必须住满一年,孩子方能入读。为此,去年7月,晓红一家入住了。但当时儿子还在前埔读幼儿园,晓红每周一到周五,必须在7点半前带儿子出门,快则30分钟,慢则40分钟,将儿子送进幼儿园。之后,她又得开车赶往轮渡的公司上班,下午4点,她父母则要坐BRT接孩子回家。晓红说,这个过程必须衔接得好,否则自己也会迟到。

奔波了一年,总算苦尽甘来,现在儿子只需步行10分钟,就可以到小学,时间也更充裕了。从现代化的新房,到老旧的二手房,晓红自嘲,房子是越换越旧,换房过程也相当折腾,但为了孩子,她并不后悔。

放着豪宅不住 在外租房

9月1日早上7点,闹钟准时响起,曾女士叫醒了11岁的儿子小冬(化名)。学校离住的地方很近,步行只要5分钟,因此她也不着急,不紧不慢地准备早餐。

小冬四年前入读泉州师院附小。当时曾女士一家住在坪山路附近,房子很大,刚装修没多久,可离学校很远,坐公交太慢,打车又太贵。开学半个月,她每天都是6点半起床,骑半小时电动车,穿越整个中心市区,送儿子上学。有时赶着上班,只能让婆婆送。每天来回8趟,大约要耗费4个小时在路上。有一阵天气特别热,怕婆婆和儿子中暑,她就在学校附近找了钟点房,让他们午休。

后来觉得实在太奔波,曾女士就通过中介,租到了现在这套80多平方米、两室一厅的老房子,一家三代4人住,有些挤,而且几乎什么没有,连冰箱、床都是她从家里搬过来的。虽然是破旧的民房,可因为在学校门口,房租要2600元/月,水电物业费另算,再加上停车费,每月开支4000多元。周末和寒暑假,他们会搬回自己家住。这样一算,一年至少有4个月,租房是空置的,想想都让曾女士心疼。

“当时为了儿子能每天多睡半小时,大人接送也不那么累,我就咬牙租房了,想想也是够折腾的。”曾女士说,其实,当年她也想过买学区房,可看来看去,大都是破旧不堪、设施不完善的民房,或是没产权的安置房,而且房价也不低,投资空间不大,小学也就6年,没必要砸那么一大笔钱。

“再坚持三年就解放了。”曾女士说,如果从生活便利来说,其实租房与家里差不多,周边超市、医院、公园等配套都有。想想身边有些亲友为了孩子上学近,从幼儿园到初中搬了好几次家,她又觉得自己还算幸运。

为买学区房 两天速成交

吴女士的大女儿月月(化名)今年上一年级。女儿还在上中班时,她就开始为女儿上小学的事操心。

一开始,有人说,她可以凭奶奶的户口和房产,让女儿就读片区内的泉州师院附小,可她担心不够稳妥,毕竟隔了两代。她和老公商量后,决定还是买套学区房比较保险。

附小周边要卖的房子,她都看了一遍。红梅新村有套小户型,小区后门可直通附小,可单价上万元,而且不能贷款。后来,在崇福路附近,她看中了一套上世纪90年代建的三居室民房,没有小区,没有电梯、储藏间,更没有停车位,但离学校近。

首先要确定该房子近三年内没有占用学位,且因房子已建19年,离银行可贷款年限就剩最后一年,当晚她就抓紧查实过这些情况,担心被别人抢先买走,第二天就成交了。

“十年之内我不会再买房了,小孩读书问题解决了,就再也没需求了。”吴女士说,这套学区房要首付六成,剩余四成只能商贷,为此,她向亲友到处借钱,欠了一屁股债。今年,她二胎生了个儿子,如今,家里要养育两个孩子,供养两套房贷,还要赡养两个老人,觉得肩上担子不是一般的重。

“作为父母,心都是一样的,肯定都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我们努力工作还不是为了孩子能有个更好的环境,能受更好的教育。”吴女士说,本来家住在丰泽区津淮街,如今从新城区搬到老城区,挤不说,感觉生活质量也下降了。

39平米“憋屈”生活

  39平方米的小屋,每一寸都被利用起来,看上去并不显拥挤

女儿终于进入厦门市滨东小学上一年级了。欣慰之余,林芳芳和老公还是觉得有点“憋屈”:在家“畏手畏脚”,晚上要等女儿睡后,才能在黑暗中看看手机。老公更“苦逼”,天天到处找车位,有时还因为违停被贴单,曾有过一个月上千元的罚款记录。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要让女儿读一所理想的学校,一家三口“蜗居”在39平方米的小小学区房里。

点鼠标的声音都很清楚

以前,住在海沧区的家里或娘家,晚上等女儿进房间睡觉后,林芳芳夫妇可以自在地做自己的事:她洗衣服,老公上网玩游戏,或看电视、聊天,根本不用担心影响女儿。

但自从2014年下半年搬到厦门湖滨三里这间39平方米的小屋后,林芳芳要么跟女儿一起,晚上10点左右就睡觉,要么只能呆在一层木板隔断的客厅里,灯都要关掉,电视不能有声音,老公也不能玩电脑。因为隔音效果不好,点鼠标、敲键盘的声音都听得很清楚,女儿就会说:“爸爸,我听到你玩电脑了。”

对老公老谢来说,还有一件痛苦的事,就是停车。“这边都是老房子,没有配车位,晚上下班回来要到处找车位,有时要停得很远,还要被迫‘违停’。以前很少被贴单,现在每个月都要收到好几张。”老谢直呼“肉痛”。

每寸空间都要利用起来

为了让39平方米的小空间“五脏俱全”,每一寸都必须充分利用。厨房和洗手间连在一起,厨房里站两个人就显得有点挤;洗手间没有洗漱台,蹲式马桶的位置,也是洗澡的地方;客厅又是餐厅,放一套沙发就剩一小条通道了;客厅紧挨着卧室,用衣橱和柜子隔开,中间留了一道木质推拉门。

“当时为了节省空间用了推拉门,却把柜子设计错了,两面通透,门一拉上,客厅和卧室有一半是贯通的,根本无法隔音和挡光。”说起这个失误,林芳芳还是很懊恼。

卧室一侧放床,另一侧是女儿的书桌。靠近窗户,林芳芳又隔出一个小房间,放下1.2米的床垫后,只剩容一人行走的走道,打算以后给女儿住。另一边放洗衣机和水槽,平时洗衣服、刷牙洗脸都在水槽的位置,上方晾衣服。“我们把每寸空间怎么利用都算进去了,基本的生活也都没问题。”对这个设计,林芳芳还是满意的。

未生小孩就筹划买学区房

其实,为买学区房,林芳芳和老公在女儿出生前就开始筹划了。原本老公在海沧区买了一套两居室,但夫妻俩一直未落户,“就想着再努力努力,在厦门岛内买个学区房,让孩子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

之后,林芳芳就一直关注学区房的动态。“当时,孩子爸爸的事业刚起步,我又是全职主妇,面对三四万一平方米的房价,我们手上那点钱真是看哪哪不够。”直到2013年年底,她才找到现在这套二手单身公寓。

“虽然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面积小,但没什么公摊,我们的经济刚好能承担。”最终他们以总价100万买了该房子。因为无法贷款,林芳芳只能把海沧区房子的房贷先还了,再重新抵押贷款,又找亲戚借了点钱,才凑足房款。“孩子可以在理想的小学就读了,但每月要还贷款,还要还借来的钱,孩子他爸压力还是很大的。”不过看到如今厦门的房价,林芳芳也为这个投资高兴,“我问过附近的房产中介,说现在一平方米已经不止4.5万元了。”

好教育面临新挑战

蜗居学区房现象,一方面折射出家长重视孩子教育,一方面也说明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匀,高质量普及基本教育之路任重道远。让人期盼的是,刚刚出炉的《泉州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到,未来五年,泉州将争取高质量普及15年基本教育,将幼儿园到普通高中全部纳入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范畴,改、扩、新建公办幼儿园200所,全市规划中小学建设发展项目400个,规划建设面积200万㎡,拟新增加学额21.4万个。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系教授童敏、国立华侨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副教授肖北婴,则从社会学角度提出这一现象背后的问题和误区。

泉州学区房概念还不明显

海都记者走访泉州实小、泉州师院附小、通政小学、晋光小学等地周边房产中介。

南俊新街一家房产中介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小学周边的房产中介的主打品牌就是学区房,无论是咨询的还是交易的,每年开学前都会有一个小高潮,这是一个刚性需求,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不大。

“泉州学区房的概念并不明显,不像福州、厦门、北上广等大城市那样火热,泉州城区本来就不大,而且也就老城区几所较好的小学,整个容量也不是很大”。

业内人士称,以南俊新街一带来说,除了破旧民房,就是较新的安置房了,不过一般要等好几年才能办证过户。而房价方面,没有产权的新安置房单价9800元左右,是不带电梯的,而有电梯的则高达14000元左右。“尽管价格比一般商品房要高一些,但一些经济能力较好、离这些小学较远的家庭,多半仍会咬牙买一套,而只有这一点在体现它的学区房价值”。

泉州未来五年新增15.3万小学生

海都记者从泉州市教育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小学生在校人数大约68.8万人,其中,26.9万人是外来工子女,占比约39%,而晋江、丰泽、鲤城和石狮的外来工子女占比均超过60%。

根据规划,未来五年,全市学前教育在园生数预计将增加10万人,达到45.66万人,全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在校生将分别增加15.3万、10.7万和4.1万,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预计将提高到40%左右。可以说,学校规划布局和教育资源配置面临新挑战。

按规划,到2020年,50%的县(市、区)成为“义务教育管理达标县”、50%的义务教育学校成为“老百姓身边好学校”。今后,在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同步规划、配套建设中小学校,特别在城市新区,应坚持学校布局与城市建设同步。并推进政府购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服务试点,全市公办性质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5%以上。

【专家观点】

对“读书无用论”可喜的纠偏

童敏:新生代家长愿意为孩子教育加大投入,这是对“读书无用论”的可喜的纠偏,也应得到全社会的充分理解和肯定。总体来说,这些年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念已逐渐回到正轨,正视了教育的重要性。

这些新生代80后家长,跟他们父辈不同,很多都是受过较好的、系统完整的高等教育,视野也更开阔,因此对教育会有更正确、更深刻的认识,认为教育不仅是学知识,也是扩宽视野、提升生活品质的一种较好方式。这样,家长就会对好的学校、好的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更关注、更挑剔。

肖北婴:泉州教育资源布局现状确实不够合理。如今城市骨架已大大延展,都到东海、城东了,可作为公共服务配套中最受关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优质教育资源迁移的步伐太慢,实小、附小这样的老牌名校还是“蜗居”在老城区。虽然这几年也都在逐渐外迁,然而其步伐已大大滞后于城市建设和扩张。这样,就反过来刺激老城区学校周边学区房的热炒,加剧了老城区交通拥堵、社会治安压力等。

牺牲一切,但不要舍不得让孩子吃苦

童敏:新生代家长对孩子的投入越来越多,社会关注也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急功近利,总担心孩子拿不到第一。由此出现两种极端表现,一是溺爱过头,使得孩子依赖心理严重、缺乏独立自主选择的机会和能力,对孩子为人处世的能力培养方面又异常放松和忽视,二是对孩子分数、技能等要求严格过了头,揠苗助长,让孩子去做那些只是家长期望,但孩子本身能力达不到的事情。

肖北婴:蜗居学区房现象,夸张一点说,就是为了孩子可以“牺牲”大人的一切,这也暴露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误区,重视孩子读书和考分,但忽视了教导孩子如何做人、如何独立处世。建议家长不要人云亦云跟风,要有独立的教育理念,也要对自己孩子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评估,并逐渐适时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什么阶段就应该给孩子什么层次的教育,孩子长大了,就应该教他掌握一些基本的、力所能及的独立自理能力,不要舍不得孩子吃苦,这苦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要迈过去的坎,这苦今天不吃,明天还得吃,可能还吃得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