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视点聚焦 > 正文
百位惠安女,一片林,半个世纪
www.fjsen.com 2013-06-21 17:49   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现在林场出名了,来的人很多,甚至有广东人大老远跑过来玩,自备帐篷在林子里过夜。虽然砍树的人少了,但还有火灾隐患,我们一刻不能懈怠。”李亚美说,这么多年,她们守护的不仅是林场,更是“命”。

“活”林:这些年,林场开始新一轮“创业”,先后建起养鸡场、养猪场、牛棚,建起育苗基地,种起五谷杂粮。惠安女正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赢得林场更光明的未来。

入城进厂,务工赚钱,本应是1987年出生的李玲花的生活轨迹。然而5年前,当身边大多数同龄人涌向城市时,她却挥别针织厂里轰鸣的机器声,转身投入小岞林场的怀抱。现在,她成了队伍里最年轻的姑娘。

“总有人喜欢城市,也总有人不喜欢,我就不喜欢。”李玲花如此解释。李家在林场隔壁的后内村,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位针织厂女工发现小岞林场很美很清静,让人很安心。她马上找到场长陈丽英,要求加入护林队,彼时,林场刚好有个空缺岗位。

“这里比工厂还累,还要晒太阳,你不怕苦吗?”“你们可以把荒地变成树林,我也可以。”两人之间的几句对话,就把李玲花的新工作给定了。

在林场,李玲花的第一份工作是煮饭,七八个月后,她开始巡逻、种树。老队员经历的一切,她从头到尾过了一遍。如今,年轻的李玲花成了林场的形象代言人,她不仅当义务导游,还成为摄影爱好者镜头里美丽的“风景”。

无风时,打理树林、巡逻;起风时,丈夫会从茫茫大海上归来相聚,这是新一代护林员的日常生活。5年来,队员们渐渐老去,可除了李玲花,再无人加入。

如何吸引更多的“李玲花们”?这是陈丽英一直思索的问题。

上世纪改革开放前,护林队员们领工分,一个月3块钱不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家没有工分领,只能一边开垦荒地种粮,一边讨小海维持生活。肚子饿了,就用地瓜、粉丝就着海里讨来的小鱼,煮一大锅,全部吃光。

后来,林场发展成为国家一级防护林,可它属西湖村集体所有,仍然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市场经济时代来临,出外打工的收入可观,一些队员嫌没收入陆续走了。怎么办?陈丽英绞尽了脑汁。

2000年以来,她带领队员们开始了新一轮“创业”,先后建起养鸡场、养猪场、牛棚,建起了育苗基地,种起了五谷杂粮。如今,这里的土鸡、土鸭和农作物成了城里人的“宝贝”,鸡鸭每0.5公斤卖到五六十元。现在,护林队员们不仅要巡林、护林、补植苗木,还要当饲养员,每人的月收入达2000元。

虽然林场的副业搞得有声有色,但增加护林员们的收入,仍是陈丽英目前最大的难题。

“有人才有林,我希望林场这支20人的队伍,能永远保持下去。”陈丽英说,“木麻黄生长快,寿命短,30年至50年即衰老。每年,林场都要在老树旁补植一些新苗,让其自然生长淘汰,如果队伍不稳定,林场的生态就会逐年失去平衡。”

李玲花是乐天派。“这么多年,队伍一直都能保持在20人,在我之后应该会有人加入。再说,以后这里还可以发展旅游。”她说。

“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难题就是难题,不能回避啊!”陈丽英说。为了林场的前景,她正在继续摸索更好的办法。陈丽英希望林场不仅仅维持50年,而是100年甚至更长,到那时,当初20位惠安女建设林场的艰难历程,仅仅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粒沙。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