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媒体关注 > 正文
走进美国医学院的北京女孩儿 人生全凭自己描绘
www.fjsen.com 2012-01-31 16:28   来源:北京晚报    我来说两句

走中了解世界

高二时学校有个去日本的学生交流活动,主要是参观当地的学校、民俗馆、科技馆,听讲座,并进行一些民俗交流。住在日本的同学家里,体验一下日本学生的生活。

当时我寄宿家庭的孩子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女生,在她家住的时候,首先就感觉到之前的培训内容还是很有作用的。比如培训的时候说到晚上日本人习惯泡澡,一家人用一盆水。客人必须要把身体洗干净了再去泡,而且千万不能放水,或者在浴缸里搓澡。很多生活细节经过这样的培训后,就无须通过不断犯错误再了解。充分的前期工作让我更好地利用短暂的交流机会体会他们的生活。

在和日本同龄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和中国中学生很不一样,和西方国家的非独生子女也不同。我寄宿家庭的那个女生有一个哥哥。我本以为她是老小,所以会任性一些,因为哥哥总是会向着妹妹。但她不同,常常为父母去分担一些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因为她是女生,所以比哥哥更有义务,这大概也是日本家庭中传统的观念。

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印象,如果间接获得,总是会有误区。原先我看日本的动漫比较多,大家议论的时候也会说到,日本人吃饭之前双手扣在胸前说“我要开吃了”,饭后同样的动作说“我吃饱了”。所以我总认为日本人的生活很麻烦,各种各样的礼节会降低他们的生活效率。但真正进入日本人的家庭,才明白那种古代发展来的礼节在当今的社会早已经很大程度地退化,只不过在动漫中,以及我们的闲谈中,把它夸大了。我从未听到我的日本朋友说一句“开吃了”,而饭后也只是关门前小声地带一句“我饱了”,甚至没有人能听得到。这种礼节,不再表现在外,而是已经成为遗留在人们心中的痕迹了。这样不同的感受,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更加真实。

全球青少年领袖论坛是我高二暑假的时候赴美参加的。原本我预料当中参加这个论坛的可能会有很多欧洲人,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其实中东和非洲人是最多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对那部分文化的了解几乎是零,这为我的美国之行增添了很多神秘性,同时也增加了我的担忧。美国人、欧洲人、非洲人、中东人,很多国家的人母语都是英语,即使不是,也有词语和运用的共通之处。这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除了我常听的美音、英音以外,其他的口音都让我的大脑根本无法处理。而对于大部分英语为母语的同伴,那就简单得像我们听东北话一样了。我们组有一个中东的男生,人长得逗,说话也逗,而且几乎每句话都有爆料,当然这是我猜的,因为别人都在笑,但是我确实听不懂他的口音,更不懂他怎么能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还能说得那么快。

即便如此,最开始我仍是避免和中国人扎堆,尽量抓住机会和各个国家的人交流,但几天之后就会有很强烈的说汉语的欲望。这是我第一次感到没有归属感。因为有文化上的隔阂,我们可以谈得顺利,但很难谈得投机,经常只是一问一答,像座谈会一般,很无聊。这样持续了有三四天。但偶然有一个机会,和几个中国朋友一起吃饭,那种心灵相通的温馨,失去后又回来的归属感,让我更加明白了文化认同的意义。交流、锻炼固然重要,但是,心终究会停留在自己生长的那片土地。

不论是在美国、日本,还是在去过5次的香港,身处一座陌生的城市,我最爱的就是一种在路上的感觉。尤其是在香港,最开始坐地铁,后来开始坐更加复杂的大巴,然后步行、认路,似乎在用自己的身心去慢慢熟悉这座城市。在不断的探索中,能够感觉到自己的适应能力在提高。其实那是一个用身心去品味一座城市的过程,慢慢地发现她的点滴,并且品味她的每一丝动感。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不熟悉的地方,各有各的生活特质,这种特质流露出的那种不同城市对生活不同的热情,也会让你感到激情无限。

学会自我规划

开始萌生出国的想法纯粹是意外。有一次我听朋友说,在哈佛和别的学校进行足球赛的时候,对街的MIT(麻省理工学院)的同学给每个观众发了一个带颜色的牌子,最后举起来竟然是MIT三个大字。当天的报纸上就有了“哈佛和某校比赛,胜者是MIT”的新闻。这不是我第一次听说MIT。很早以前,我就对MIT学生对科学的疯狂有所耳闻。传言说,进入MIT,在学习、睡觉、朋友这三者中只能选择一个。在这些“恐怖”印象的衬托下,那些有趣的恶作剧更让我感觉到MIT学生的灵气和智慧。同时,我也被他们的极端、怪诞所吸引,因为这些性格让他们与众不同,感觉美国大学竟然还有如此有趣的事情和有趣的人,这种生活氛围是我以前从未经历过的,这种新奇对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要去MIT,那也是我的第一个目标。一来是因为我喜欢那种不一样的感觉,这种“不一样”的感觉,就像我从没呼吸过的空气,一种强大的好奇心驱使我想看看那种别样的生活状态;二来是因为那里的环境,它比我听说过的任何一所院校都要包容,即使是那样古怪的学生也能在那里活得很快乐。

这个想法在家里一提出来,立刻遇上一盆冷水。父母不支持,我也就没再提起。但中考完之后,我万万没有想到,老妈开始提起出国的事了。她提醒我如果要出去,现在应该开始准备了。原来她从我提出出国想法之后就对这件事特别上心,参加了很多有关的讲座。妈妈的支持对我出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很不喜欢没有保障、大起大落的生活,尤其是在上大学这种大事上,我一定会和身边大部分同学一样高考。所以,如果妈妈没有事先做准备,出国的想法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妈妈给我找了很多资料,并且列了时间表,比如什么时候该学托福,什么时候该学SAT。开始上课并且接触到其他出国的同学之后,慢慢地就有了一些时间规划的概念了。原来我对自己的道路是没有规划的,小学、初中都是根据别人的安排去做事,没有自己的计划。但是在准备留学这件事情上,我从很笼统的时间表开始,把事情一点点地细化、分类、安排,效率就提高了好多,而且面对很多事情时,自己也不会手忙脚乱。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