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馆见证了女排精神(资料图片)
☉新华社记者付敏尚昊刘旸
伴随着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的夺冠,82岁的钟家琪近来格外忙碌。曾任福建漳州女排训练基地主任的他,虽已高龄,但身体依然矍铄;他一次次走进中国女排腾飞纪念馆,为一批批来访的客人,讲述关于中国女排的故事。
漳州体育训练基地是一个伴随着中国女排诞生诸多传奇的地方,这里曾孕育出荣获世界“五连冠”的中国女排英雄群体,也被女排姑娘们亲切地称为“自己的娘家”。
训练基地的老员工们都记得,女排和漳州的结缘要追溯到1972年。那一年,中央提出了“足、篮、排球要在三至五年内达到一般国际水平”的指示,国家体委(今体育总局前身)也决定在漳州建立中国第一个排球训练基地。
“漳州物产丰富,尤其是水果,这在食品匮乏年代是个重要条件。”钟家琪回忆说。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担任漳州女排训练基地主任的他,见证了中国女排队伍的发展。
1972年10月底,训练基地完成选址,按照计划,女排运动员12月就要前来训练。如何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训练球场的建设?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训练基地以一座有6块场地的“竹棚馆”回答了这一问题——双层竹片夹上竹叶为顶盖,多根竹筒合并为柱当梁,地面则以细砂和白灰、红土混合压实夯平。
“竹棚馆”建成后,各省市排球队都来到这里参加集训。女排国家队便于1976年在此组建,一段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就此上演。
原始的场馆地面遇上下雨就会潮湿,女排姑娘们一滚就是一身泥。煤渣划破了她们的手肘、大腿,揉进伤口里。每次比赛或者训练结束后,医生要帮助她们清理,否则很容易感染……所有的这些都成为早期女排运动员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训练基地建成时,正值被誉为“东洋魔女”的日本女排称霸世界女子排坛。
钟家琪回忆,当时中国老一批女排训练借鉴了大松博文等日本教练的“魔鬼训练法”,通过高强度、大密度的训练,以突破体能极限,提升专业水平。
“当时的口号是‘苦练三五年,打败日本南朝鲜(韩国)’。”钟家琪说。
“恐怖”——钟家琪用这两个字形容当时的训练:教练规定,每个女排队员一个上午要发好100个球,扣好200个球,垫好300个球……“所有这些都是有指标的,必须要高质量完成,没有完成就不准吃饭。”钟家琪说。
此外,当时中国女排奉行的是“开门训练”,解放军战士、工人、农民闲暇时都会来看女排训练,基地满满皆是人。观众多起来了,女排姑娘们就更加努力了,怕没做好在人前丢脸,一个比一个练得刻苦。 (下转第七版)
滚上一身泥,磨掉几层皮,苦练技战术,立志攀高峰……几年的汗水没有白流,1981年,中国女排以全胜姿态,压倒卫冕冠军日本队,勇夺女排世界杯冠军。
“成绩摆在那里,此前抱怨训练艰苦的女排姑娘此时对教练也心服口服。”钟家琪说,“在以后的训练中,她们更加‘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伤’了。”
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创造了“五连冠”的辉煌,登上世界排球的颠峰,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和荣耀。
尽管当时的中国女排已经是世界冠军,但与世界许多国家的运动队相比,队员们的训练和生活条件却颇显艰辛。
上世纪70年代建立的中国女排1号训练馆一用就是30年,直到2004年新的训练馆投入使用;女排宿舍“冠军楼”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落成;早期女排运动员宿舍没有独立卫生间,时任中国女排运动员的郎平,在一次夜里起来上公厕时竟被冻感冒了……场馆陈旧,条件简陋,但女排运动员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书写了一段光辉的历史篇章。
岁月更迭,沧桑巨变。如今的漳州女排训练基地就物质条件而言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已是天壤之别,7000平方米的体育比赛馆和四星级标准的“女排之家”建成,科医后勤等设施一应俱全,中国女排的训练条件逐渐得到改善。
在漳州体育训练基地副主任黄奇山看来,与过去的“魔鬼式”训练相比,当今中国女排更为注重的是科学系统训练。
黄奇山列出了今年3月份女排在漳州集中训练、备战里约奥运的时间表:早上8点半开始训练,中午12点结束,但事实上常常到下午2点才结束;午餐后是短暂的休息,下午3点半继续训练,直到晚上7点;晚上训练结束后,队员要集中观看录像,进行技术分析;有些队员还要单独开“小灶”训练……
在漳州训练期间,教练跟队员们“分秒必争”。3月底的一天,下午训练结束后,郎平教练要带女排姑娘们参观东南花都。
“下午出发从基地到东南花都,晚上就要回来。来回都要3个小时了,女排姑娘们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参观。”黄奇山说,“我问郎教练,为什么不安排多点时间?郎教练说‘够了,晚上还有训练’。”
从漳州到北京,从北京到里约,女排姑娘带着“娘家人”的期盼和祝福,走到了奥运会决赛的战场上。
8月21日决赛当天,漳州训练基地的员工以及正在基地训练的排球队员100多人早早就聚集起来,观看比赛。女排姑娘们的每一个得分,都引起现场的一阵欢呼呐喊。
面对电视中年轻的女排队员,钟家琪仔细地将姑娘们的名字和号码一一写在纸上——记住每位女排姑娘,这也是过去三四十年间他的习惯。
“女排的决赛真正体现了老女排的精神,她们认真对待每一分,一分一分咬住不放,”钟家琪说,“郎平教练不受场上因素影响,不断给队员鼓劲。她运筹帷幄,超然于比赛之外,有大将作风。”
在黄奇山看来,里约奥运会很好地诠释了“女排精神”:她们一分一分地打,即使落后也不放弃,一分一分地追,打出了自己的水平。
“上世纪80年代,国门初开,女排夺冠,提升了国人的精气神,凝聚了人心,推进了改革开放。现在,全国人民正在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这同样需要女排精神,女排精神是不会过时的。”黄奇山说。
又有客人到访,钟家琪带领他们参观基地。在训练基地的中国女排腾飞纪念馆里,年轻的孩子止不住仰慕之情,拍照留念,而相邻的中国女排训练馆内,几场青少年排球比赛正在酣畅淋漓地进行着。
“希望女排的拼搏精神,代代相传!”钟家琪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