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妇联要闻 > 正文
儿童社区保护: 应对“隐形暴力”的共同责任
www.fjsen.com 2013-12-10 09:41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摘要:全国妇联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云南实施“社区儿童保护项目”。该项旨在通过调动和协调社区内多种力量和资源,帮助儿童走出家暴的阴影,并建立一个预防机制,减少针对儿童的暴力伤害。近日,全国妇联权益部和联合国儿基会在北京再次发出倡议:共同行动——停止对儿童的暴力,促进儿童保护。

离开校园6年后,13岁的小刚(化名)在今年11月末再次回到学校。高出同学们一头多的他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跟着同学们一起念“怀素写字”的课文。

小刚会炒菜,会放牛,能干很多农活,但不怎么说话,总是用摇头和沉默来回应关注。他经历过很多同龄孩子不能想象的痛苦:父亲酗酒,几年前打伤他的右腿,留下伤疤;父母离婚后,他随母亲走进新的家庭,但又长期遭到继父的打骂。家庭的变故让他在二年级时就辍学了。

去年,姑姑把小刚接到了自己家里。姑姑说他显得“胆子小”,晚上有时候还不能一个人睡,而且很长时间不愿去上学,送过去也“总往家里跑”。

促成小刚重返校园的一个契机是全国妇联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云南发起的“社区儿童保护项目”。

这个项目今年在距离云南昆明148公里的玉溪市的一个县启动试点,旨在通过调动和协调社区内多种力量和资源,帮助像小刚这样的孩子走出家暴的阴影,并建立一个预防机制,减少针对儿童的暴力伤害。

4日,全国妇联权益部和联合国儿基会在北京再次发出倡议:共同行动——停止对儿童的暴力,促进儿童保护。

小刚所在村的村委会主任罗欣说,贫困地区离婚率高,单亲家庭多,而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其他亲戚看管。

“父母可能就管温饱,很少和孩子有交流,自己不懂孩子的权利,也更没有机会告诉孩子该怎样保护自己的权利。”罗欣说。

全国妇联权益部部长蒋月娥说,当前中国儿童保护工作中还存在家庭保护意识淡漠,社区保护服务不足,法律保护措施滞后等问题。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打孩子是为孩子好”,甚至很多孩子也认为自己不听父母的话被打也是很正常的,也很少有孩子会告诉外人自己在家里挨打,因此儿童遭受的暴力也被称作是“隐形暴力”。除了家暴,近年来媒体也曝光了多起针对儿童的性侵案件。针对多种暴力伤害形式,项目特别为学生、老师和单亲家长设计了以预防为目的的骨干培训课程。

在儿童骨干培训课上,孩子们从省里来的辅导专家口中头一次听说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并学会了怎样去保护自己。

“受到诱迫时,要抓、咬、踢,往人多的地方跑;要告诉自己信任的成年人;还可以拨打热线求助。”这是李朔宇在参加完培训后总结的方法。这个13岁的小男孩在课堂上第一次听到了很多对儿童的暴力侵害案例,知道男孩子也会受到性暴力。

在项目支持下,单亲妈妈张荣(化名)参加了社区家庭互助小组。她生活的社区共有80多个单亲家庭。

在家庭互助小组里,张荣和30多个单亲家庭的父母一起接受专家培训,学习如何与孩子交流,用积极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体罚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也相互倾诉,有了困难一起出主意。大家还给小组取名“单翅飞吧”,意在“单亲的家庭也要坚强”。

联合国儿基会驻华代表麦吉莲说,希望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云南玉溪试点取得的成果,为每一个社区建立预防和应对针对儿童的暴力实践提供指导。

蒋月娥说,非常欢迎更多的联合国机构和社会组织在推动儿童保护工作方面提供支持,大家携手共同为停止对儿童的暴力,促进儿童健康安全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针对现行刑法中不完善的地方,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呼吁尽快为保护儿童推出一个专门的刑法修正案,通过修改法律来规范、全面、有效地打击针对儿童的犯罪行为,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同时向社会传达清晰的声音:“凡是对儿童实施犯罪的,都要受到严惩。”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