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女性风采 > 正文
“基层,我会一直走下去” ——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李春霞
www.fjsen.com 2013-05-06 15:02   来源:中国妇女报    我来说两句

早上8时,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上午到南明区打工子弟学校了解情况,中午赴乌当区垃圾填埋场流动人口管理站开展回访,下午赶到白云区农贸市场与个体工商户座谈,晚上等待她的是关于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论文写作。这,只是李春霞一年挂职生涯中普通而忙碌的一天。

去年7月,李春霞到乌当区垃圾填埋场流动人口管理站调研。这里良好的管理秩序引起她极大关注。“为什么这里能做好?”抱着探究的态度,李春霞三天两头往这里跑。垃圾填埋场,臭气熏天,可她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跟流动人口谈心,向站里的工作人员“取经”。每次看见李春霞在垃圾场里穿梭,大家总爱跟她开玩笑,“李老师,您还没被这儿的臭味熏走啊?”

不只是垃圾填埋场,从“背篼”集中的街头、到农民工集中的建筑工地,从流浪人员集中的垃圾回收场、到流动儿童集中的民办学校……都留下了李春霞的身影。累了往马路边上一坐,饿了买个馒头充饥,为的就是亲密接触流动人口,获得第一手资料。

调研中,李春霞发现很多流动到城市的农民工无力重视子女教育。“他们进城首先考虑的是生存问题,租房子、找工作,养家糊口,然后才能谈及子女问题。”尤其是在贵阳市,几乎到处可见“背篼”族,由于距市区较远,这些来自附近省市贫困地区的农民只能背上背篼,以帮助别人背运物品的方式求生存。“而‘背篼’二代跟着父母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由于缺少教育,问题尤为严重。”

“背篼”族以男性居多,他们中不乏有梦想、有追求者。“想要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就要从对方视角出发,真正和他们打成一片。”于是,自费请“背篼”族吃饭,成了李春霞“套近乎”的“秘诀”。

目睹他们工作的艰辛,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李春霞立即与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并从政策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寻求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根本之策应该问计于流动人口。学者所做的事情应是掌握第一手资料,归纳各个层面的建议与意见,将其由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这是李春霞对自己工作的理解。

在李春霞的包里始终装着一本记录日记,走到哪儿,与群众聊到哪儿,就记录到哪儿。日记里提到的一个名为周永燕的小女孩,是李春霞的资助对象。

13岁的周永燕随着父母从农村流动到贵阳,只能和哥哥一起在南明区的民办学校读书,父亲打零工,母亲卖菜,一家四口生活拮据,甚至有了让她退学的念头。“我来资助她。”调研中得知情况后,李春霞当场决定资助小永燕读书,并为她交纳了两年的2000元学费。

“小姑娘激动得和我拥抱时,我的眼睛也酸酸的。”那一刻,她想起自己远在北京和小永燕同岁的女儿。女儿有着优越的环境,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与她相比,这些流动儿童更需要社会的关爱。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