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女性风采 > 正文
马小英:孤残儿童的“好妈妈”
www.fjsen.com 2011-09-08 09:38   来源:青海日报    我来说两句

1998年9月,化隆回族自治县在职业学校成立了聋儿特教班,尝试招收了7名残疾儿童,从无特殊教育教学经验的马小英成为首批残疾学生的启蒙教师。

刚从农村来的残疾儿童大多生活不能自理,马小英和同事们就整天从事着以照顾残疾儿童生活起居为主的教学工作。无论严寒酷暑,无论风吹雨打,马小英和同事们除了正常的教学外,每人每月要轮流住校,担任值班工作。马小英在值班期间,白天除上课外,还要给孩子们洗衣服、喂饭、打扫卫生。到了晚上临睡前,要带着孩子们上厕所,冬天还要给孩子们灌好热水袋,封好炉子。每晚还要不定时查房,叫醒爱尿床的孩子去上厕所,给蹬掉被子的孩子掖好被角。清晨去叫醒他们,帮不能自理的孩子洗脸、梳头、整理床铺,领他们去食堂吃饭……

5岁的马彪患有严重的小儿麻痹后遗症,而且智障,不会独自站立行走,不会自己吃饭,连上厕所也要老师帮他解裤带、擦屁股,马小英默默无闻地为他做着这一切,还要帮他进行康复训练,教他文化知识。

还有一个聋哑生,从小生下来父母就狠心的抛弃他而各奔东西,由爷爷和瘫痪了十几年的奶奶抚养着。在没有来特教班之前,这个幼小的孩子成了无人管教的“野孩子”,在村里经常打架、偷别人家的东西……自从他来到了特教班,经过教育和开导,他开始慢慢地学会用手语交谈。不久后,这个孩子开始变了,回到村里见人就点头示意打招呼,并能用文字和村里人交流。吃饭前,他总是先把饭端给爷爷和奶奶,奶奶行动不便,为他缝了一床新被子,可他把新被子让给奶奶盖……他的变化,让爷爷、奶奶乃至全村人惊奇。爷爷一见到马小英就感激地说:“谢谢你们让我的孙子成人了……”

在对全县残疾儿童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时,马小英意外地发现农村还有一些父母双亡的孤儿。这些孩子虽然身体健康,但心灵所受到的创伤并不亚于那些残疾儿童,他们同样需要人们的呵护和关爱,同样享有与正常儿童一样的生活和学习权利。2001年5月20日,经过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经过马小英的不懈努力,批准成立了隶属于县职业学校管辖的特殊教育学校。学校除了招收残疾儿童外,还招收了孤儿38名,分残疾班和孤儿班两个班分类教学。由13名老师辅导这些孩子在学校里完成九年初级义务教育。

在马小英眼里,聋哑儿童在特殊学校中属于“健康”的儿童,生活能够自理,而脑瘫儿童是她最放心不下的。为此,她先后三次到北京参加了由瑞典慈善总会举办的康复师培训班,并重点学习脑瘫康复。学生韩克是她亲自进行康复训练成功的一个例子。今年14岁的脑瘫儿童韩克,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从9岁来到特殊学校,不会独立行走,不会自己吃饭。马小英默默无闻地为他做着这一切,把从北京学习的康复知识完全用在韩克身上,直到训练成现在能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漂亮的字,学会简单的算式。渐渐长大的韩克,感受到马老师的关心、照顾,他也慢慢学会了帮年龄小一点的同学打饭,帮忙拿东西。

为了照顾好这些孤残孩子们,马小英和老师们,无论严寒酷暑,无论风吹雨打,数年来铁打不动地轮流值班,白天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们学习,夜晚守陪孤残孩子们就寝。学校由于条件差,流行感冒等各种疾病难以预防。有一次,七个孩子同时传染了重度流感,高烧不退,她整整守护了孩子们三天,才脱离了危险。当她托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一进门就听见妈妈的埋怨声。原来,她的儿子也高烧不止,为了不影响她的工作,妈妈守护了外孙三天三夜。当她看见儿子的目光和苍白的脸庞时,她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经过马小英和同事们的辛勤耕耘,已有四届学生从特殊学校毕业,并从2006年起向省特殊学校输送毕业生。

与特校一起走过的13年里,马小英先后荣获海东地区、青海省“十大杰出青年”、“青海省民族团结模范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