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媒体关注 > 正文
沈阳妈妈,挽救了300多日本战争遗孤(组图)
www.fjsen.com 2011-09-03 05:59   来源:沈阳日报    我来说两句


    当日历翻回到1945年9月2日,这一天令全世界关注日本向盟国投降签字。日本投降后,成千上万的日本孩子被遗留在中国,流落街头、野外……6年来对此问题给予深入研究的沈阳作家刘国强,9月2日上午将他20余万字的新作《日本遗孤》送给记者,并讲述了战后4500名日本遗孤背后中国妈妈的那种超越血缘、种族的感天动地的“大爱”。

    风雨飘摇中,沈阳妈妈伸出援手

    当年,日本遗孤遍及全国各地,其中90%在东北地区,这也给刘国强提供了有利的采访机会。他说自己平时很少被感动,可这次他被彻底震撼了。“2004年,我受邀为一家文化公司撰写专题片解说词,偶然发现了这个题材。我也是东北人,却不知道在辽吉黑三省和内蒙古地区,还有这么多二战后遗留在华的日本孤儿,还有这么多数十年为养育他们而倾其所有、饱受磨难、无怨无悔的中国养父母。此后的六年时间,我一直在不间断地搜集素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持续跟踪诸多在中国、日本的养父母和遗孤,掌握大量翔实的材料。我认为,这个题材的故事和人物及深层人文内涵都是独特的。”

    刘国强告诉记者,1945年8月14日开始,日本难民涌进沈阳,到年底时已达15万人。当时在铁西、和平、皇姑、大东等区都设有日本难民收容所。由于生存条件恶劣,时间不长就有5000多难民病死,其中也有不少孩子。此时,好心的沈阳人开始挽救这些敌人的孩子。沈阳一位名叫朱淑清的女人把病危的日本遗孤抱回了家,取名“东生”;生活在日本的杜万春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他和两个哥哥当时也是分别被三个沈阳家庭收养了;陈先国当年在沈阳时,母亲和妹妹先后病死,就在他走到死亡边缘时,被沈阳老两口带回了家……像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在采访抚养日本遗孤的中国养父母时,刘国强动情地流下很多眼泪。据刘国强介绍,仅沈阳一地就有300多个日本遗孤被沈阳人收养。这些大多生活在最底层的中国养父母们,年龄性格各异,生活状态不同,人生经历有别,可有一点却惊人的相似:把别人的孩子视为己出,宁可自己受屈,再苦再难也要把这些素昧平生的日本孩子养大。

    中国妈妈没有一人“拒签”

    这些中国妈妈以超乎寻常的人性之爱,克服了心灵和肉体难以想像的痛苦和困难,以“只要有一口气,就要把孩子抚养成人”的决心和信念,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人性之美的赞歌。

    刘国强含着眼泪说起这样的故事:黑龙江依兰县养父胡万林,两个儿子被日本宪兵杀害,他仍然养大了日本孩子;长春养母李淑贤,身怀六甲时上街卖鸡蛋,被日本宪兵狠狠踢在腹部造成终生不育。但她却无悔地抚育了一个日本孤儿;佳木斯的日本遗孤范姝瑶,养父在路边把她捡回她才3天,就被日本宪兵砍了头。而养母顶住家人及社会的巨大压力,把这个只有百天的孩子养大成人……

    采访时,刘国强曾多次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朴实的话令人感动:“我恨日本侵略者,但孩子是无罪的。”“眼瞅着要饿死了,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后,中日两国政府决定从1981年开始,分期分批地组织在华日本遗孤赴日寻亲。对此,其中有一条规定:中国养父母如果不在“放行”材料上签“同意”,日本政府不予接收。令人感动的是,中国妈妈竟没有一人“拒签”!几千个中国养父母如此“心齐”,这是怎样的伟大情怀?

    刘国强表示:“这是在战争和仇恨的废墟上,讲述中国妈妈含辛茹苦哺育日本孤儿的故事。我们流泪,是为人类共同的悲哀。我们感动,是为中华民族伟大的胸怀。”

    本报记者 陈凤军

    链接

    部分曾在沈的日本遗孤

    前川清子(中国名李宝金)电影《12次列车》中列车长孙明远的原型,是在沈阳长大的日本遗孤,后回到日本。养母90岁时,她来沈为中国妈妈过生日。

    李永财1945年“九・三”胜利后,他4岁从日本难民所被沈阳人收养。1986年去日本定居。

    姜凤云1945年9月间,在沈阳南站被收养。1990年12月和丈夫去日本定居。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