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媒体关注 > 正文
研学教育:能否看到20年后的孩子?
www.fjsen.com 2019-04-09 15:55:28  徐阳晨 来源:中国妇女报    我来说两句

你知道餐桌上的食物从哪儿来,有哪些添加剂吗?你知道故宫里的缸是用来做什么的吗?你知道贺兰草原的岩画在诉说什么秘密吗?你知道每天有多少“无人机器”在为我们服务吗?在研学的旅行里,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感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挑战着传统知识体系。

“在今后的20年里,我们要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时代在变化,观念在变化,而哪些能力是留在孩子身上恒久不变的?”武汉大学研学实践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易红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发现,学习能力、求知欲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人的‘硬核’战斗力。”

而近年来在欧美、日本等地风靡的“研学教育”,正是教育者们看中了“书本课堂教育”之外的广阔天地,一改传统的流水线式灌输教育,以社会生存环境为大课堂,把企业、景地、营地作为教学场所,配备具有专业实践技能的导师,尝试让孩子们走出“象牙塔”,带有田园气、烟火气地感受现实世界。

走出课堂 原来世界那么大

2014年4月,时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学生集体参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强调研学不等于旅游,学生必须要有体验,而不仅是看一看、转一转,要有动手、动脑、动口以及表达的机会,在一定情况下,应该有对抗和逃生的演练。出点力,流点汗,乃至经风雨、见世面。

在武汉,武大研学实践教育研究中心面向社会招募参观家庭,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家长和孩子们进入周黑鸭总部工厂,实地参观学习卤制品制作过程。“我家孩子喜欢吃口味浓郁的卤制品,但从来不知道这种特色口味是怎么做出来的。”家长们对此也充满了好奇。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企业参访,从食物源的冷链运输、可回收仓储、鸭子的蒸煮卤制、佐料的生物学知识,到精致的食物加工工艺,我们想让孩子完整感受到一个企业的运营逻辑,以及在此过程中吸收的相关科学原理。”易红介绍。

结合教育规律进行生产线上的专业讲解,研学导师把控参观节奏,在散发知识点的环节停下来,提问、启示、答疑解惑,其最终目的就是寓教于乐,快乐、高效、务实地学习。

例如,从外地运输来的冷冻鸭子,会放在一个巨型的煮锅里解冻,是什么动力能源让煮锅短时间加热到融冰温度?孩子们在参观过程中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

参观良品铺子工厂后,小朋友们受到启发:“以后在选择食品时,我会选择添加剂少的健康食品。薯片、膨化食品、果冻等都是不健康的食品。”同行的家长则感慨:“在学校里坐着听老师讲课,如果理解不了概念式的文字内容,仅凭死记硬背无法激发孩子的兴趣。”实践性教育极大地满足了家长希望对孩子进行课外知识拓展的需求,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

类似于企业参访式的深度学习,不仅让家长捕捉到了孩子的兴趣所在,亲临AI时代,面对人工智能操作席卷的现代化生产工业,也在促使教育者们反思,如何另辟蹊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意识及求知精神。

“精髓”在于课程设计

研学在中国的发展并非处于起步阶段,研学旅行社是最早的雏形,除此之外,以目前的市场分类,研学教育主要分为出版社活动、教育培训、营地体验等。

据武汉大学研学实践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莉介绍,这些研学类型既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但同样也存在短板,广而不精。“旅行社研学目前多处于‘会说会玩不会教’状态,出版社存在‘不够聚焦核心理念’的问题,教育培训机构更擅长‘理论教育’,而营地研学则看中‘户外体验’。”

虽然市场上研学教育类型多种多样,已发展为新兴的教育文化产业,但供家长和学校选择的合适项目仍乏善可陈,李莉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无论何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其精髓在于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的设计,最终目的是得到教育上的反馈。”她强调,在“玩一玩”的基础上学点东西,再把所学转化为内在能力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专业的训导团队,更需要高水准的教学手段。

武汉大学研学实践教育研究中心针对研学教育的现状,率先提出了“课程设计”概念,打破分散式的B2C运营模式,不直接面对家长、学校,而是与景点单位对接,为其设计标准、匹配的教育课程,在一线教学现场各个环节嵌入交叉知识点,深化教学意图。

例如在参观杭州某名人故居研学实践活动时,研学导师会提出,古人为什么要在庭院内摆放大水缸?(学科关联:历史、文化);从水缸联想到司马光砸缸,当时的缸是怎么制作的?原材料是什么?千年来缸的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科关联:工程、技术、材料学);一个像司马光那样的小孩,能在几分钟内以石破缸?击中缸的哪个部位可以最快破缸?(学科关联:物理学中张力和应力原理);如果通过科学测算,一个孩子并不具备在有效时间内营救出同伴的能力,那这则典故的真实性是否值得思考?(关联知识点:批判性思维)

“孩子们只能看到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产品、现象、结论,而生产力、创造力、链接技术的能力甚至怀疑能力,需要更深入地引导和激发。”一位家长在研学教育结束后这样反馈。

打破时空限制 实现可视化教育

学习知识就像烹饪,即使再鲜美的食材,再精湛的厨艺,日复一日地面对同一道菜肴,也会达到边际效用的拐点,其满意度和满足感随之下降。研学教育者们同样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巧妙地搭配知识食材,做出不同口味的文化大餐?”

例如,武汉大学研学实践教育研究中心针对2~3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深度,以半天课时为一个时间单位,做“红色主题”模块题库设计,主要投放于红色旅游线路,再叠加不同主题的模块,自由组合成多元化、多维度的教学课程,灵活运用于各类研学基地。

李莉认为,研学教育完全可以打通国界,与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国的教育机构互通有无。中心计划开发研学文创产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电视栏目、动漫剧、出版物、人机交互等方式传播到全国各地,让孩子们快乐、积极、主动地去享受学习过程。

“许多优质的研学课程因为产能和地域的限制,无法在短时间内覆盖到全国,所以,把研学旅行的过程制作成动画片,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尽可能多的孩子通过这个窗口去增长知识见识,了解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易红认为动漫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可视化教育,能充分利用这一创意,将极大提升研学的影响力。

在课程设计的终端,研发团队最为注重的不是产品多元化,也不是项目规模,而是孩子们的实际获得感。“测评体系是整个行业的难点,因为实践课程无法用传统的评估方式打分,但也正是我们成果的最终价值体现。”易红坦言,构建科学的评价与反馈体系,是研学教育者们下一步将要攻克的难点和重点。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