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妇联观察 > 正文
以性别视角探索农村社区工作新路径
www.fjsen.com 2017-05-16 11:56:46   来源:中国妇女报    我来说两句

编者按

近日,北京市朝阳区近邻社会服务中心与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在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周山村举办“农村社区工作者研习班”。15名青年农村社会工作者正式学员与来自高校、社会组织中关注并从事农村治理、社区教育的专家学者及扎根农村的社会工作实务人员40余人,通过专题讲座、实地考察、案例解读、戏剧表演、座谈等多种方式互动、分享社区实践经验,探索培养本土农村社区工作的新路径。

■ 杜芳琴 周蓓晓

近日,北京市朝阳区近邻社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近邻社”)与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社区中心”)在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周山村举办“农村社区工作者研习班”(以下简称“研习班”)。15名青年农村社会工作者正式学员与来自高校、社会组织关注并从事农村治理、社区教育的专家学者及扎根农村的社会工作实务人员40余人,通过专题讲座、实地考察、案例解读、民众戏剧表演、座谈等多种方式互动、分享社区实践经验,探索培养本土农村社区工作的新路径。

历史回溯:周山村的过去和今天

周山村是国内第一个成功修订性别平等村规民约的村庄,并以创建和谐社区和美丽乡村的行动闻名遐迩。在文化大院的老年学堂,社区中心主任梁军老师介绍了周山村变革的三个阶段:2002年开始组建妇女手工艺协会,培育妇女骨干;从2008年开始,历经7年3次修订并落实村规民约,奠定村庄依法自治的建制基础;2015年开始进入村庄全面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新阶段。15年来,周山村在以人为本、城乡等价、维护农民尊严,保护基础上适度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依法自治、村民主体的平等参与三个理念的引领下,使得村庄发生了悄然而深刻的变化。

研习班成员还实地考察并感知周山村的历史变迁。研习班成员沿山路上行,回溯舟山村历史。族人代表、党支部委员周怀亮介绍了祠堂的功能变迁:由突出男性世系的传宗接代,改革为弘扬周氏优良家风,男女一起祭祖、共入家谱、力行性别平等的场所。“周山村村规民约展”“老年学堂”“妇女手工艺协会工作室、展售室”及“农村妇女手工艺展览”,让人们感受周山村文化大院新农村浓浓的文化气息,也留下周山村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经验。

赋权村民:用性别平等促进变革

梁军指出,性别平等视角、社区教育手段、依法自治导向这三个“法宝”,无论在村庄治理和建设,还是在社区教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三者都服务于提升人的性别平等意识、性别分析能力和行动能力,致力于推动变革。只有村民作为“主体”参与其中,而不是被动员、被组织,才能使其以主人翁身份获得自信和尊严,以主体的身份投入公共事务变革中。此外,社会组织建设是周山村的突出特点,这点在社区重建的过程中尤其明显。

社会性别视角贯穿一切工作。梁军就什么是性别平等,为何要从性别平等切入开始,重点介绍了如何运用社会性别及多视角交叉分析开展参与式培训和自我教育,改变社区规则及婚嫁丧葬习俗,变革家庭/族、父权惯例中的性别不平等,并将其推进到村规民约的修订落实中。具体来说,妇女手工艺协会的社会性别培训带动了婚俗变革;对与家庭—社区同构的父权制规则的性别歧视进行变革,通过民主协商改变了出嫁女、离婚丧偶妇女权利被剥夺的现状;通过搭建乡村学堂,开展自我教育和村民互教,化解了婆媳紧张,促进了家庭和谐。

社会组织是自我教育和集体行动最有效的载体。由老年协会会员和以妇女为主体的艺术协会带来的节目,生动地演绎着周山村的变化:《四个妯娌夸周山》表达了作为周山人的自豪;《爷爷奶奶说村规》是老一代村民对修订村规民约的由衷赞叹;《夫妻之爱和母子之爱》讲述如何解决婆媳间冲突;《小两口算账》纠正丈夫对性别分工和妇女家庭贡献的刻板印象;《我想回家》演绎并揭示修订落实性别平等村规与父权制婚嫁、财产分配制度之间的冲突与抗争,集中体现出出嫁女离婚后携女儿回娘家,在取得村民资格上遇到的阻碍及破解的有效方法。

在《我想回家》中扮演反对者的是老年协会和艺术协会成员周西川,台词是他在2012年第二次修订村规民约辩论会上的原始记录,被一字不落地写进了剧本,其中有几句台词“男的是‘根儿’,女的不是‘根儿’,人要随‘根儿’生活,根儿在哪儿,资源就在哪儿……”生动深刻地道出了父权制的实质。现在,他已成为深受村民信任的社区领袖。民众剧由当事人本色“演自己”,现身说法教育了广大村民。正如梁军所言,“民众剧不仅是工作的手段,更是人们自我教育的最好方法!”

社会组织分享会分别由妇女手工艺协会会长景秀芳、老年协会常务会长周西恩、艺术协会会长郭桂玲、刚成立的常青互助会(发展村庄文化旅游的合作组织)会长周西川和青青草社工小组(儿童关爱和教育)组长王红霞做介绍。其中,妇女协会分享了其刺绣书《咱们的故事咱们绣》;老年协会积极引导老年人改变家庭中对婆媳关系、对待“子”“女”的观念,鼓励老年人为村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艺术协会注重以民众剧为主要形式,以体现性别平等、乡风文明的文艺节目带动村庄文明发育;新建的常青互助会和“青青草社工小组”,也在研习班期间征求专家学员的意见,制定规划和学习方法。

案例分享:“一次灵魂之旅”

一周的时间内,每一个参与者都处于兴奋、感动中。白天研习,晚上夜话,会上会下,交流分享,评论反馈,成为常态。

来自高校的学者对研习班进行精彩点评和理论提升: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老师点评了周山村经验的意义,认为快速城市化使乡土文化形散而神聚,周山村个案找回了乡村的灵魂和“记忆”,周山村用性别视角进行“深耕”,找到了农村工作的“经脉”进而激活了“全身”,他鼓励年轻人看到乡村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香港理工大学古学斌老师肯定周山案例中老年工作的贡献,认为在实践中将年龄、性别交叉,借助村规民约和社会治理,激发老年人贡献社区的活力,这在理论上超越了国外的“活龄”理论,在实践中创造了本土经验;香港港专学院陆德泉老师认为,周山村修订村规民约的社会创新,为社群或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法,是社会公义、赋权、社群和社会参与的集中体现;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向荣老师认为,周山村是少有的、温情的、充满活力的村子,这与社区中心15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是分不开的;中华女子学院杨静老师指出,周山村经验是本土的专业性的以社会性别为切入点、以社会教育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的典型案例,可供城市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研究和实践者深入研究和学习。

来自农村一线的社工行动者也交流了经验和体会:青海玉树金巴慈善救助会扎西会长说,周山村的村规民约不是留在照片上,而是融入老百姓的血液里,周山村走的是“心灵之路”;坚守农村社会工作的年轻学员们集体反映说,这一周与周山村民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娱乐,让他们对周山村理解更深,对乡亲的感情更亲,也体悟到周山村与平等、和谐的“理想国”更近;“近邻社”的小伙伴写研习班综述干脆用“周山村案例研习:一次灵魂之旅”的标题概括了所有与会者的心声。

(杜芳琴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周蓓晓为登封市大冶镇周山村党支部副书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