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媒体关注 > 正文
泉州64岁阿姨为困难户送油米 7年善举为感恩当年受助
www.fjsen.com 2016-11-25 11:05:33  陈莹钰 田米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龚阿姨很阳光,走到哪里都有很多厝边与她打招呼

东南网11月25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陈莹钰 田米 文/图)善举和感恩,是一个美丽的循环,周而复始地在泉州城的大街小巷蔓延着。

知道龚阿姨的善举已经有几年时间了。大伙都说,做了好事,值得让更多人了解、尊敬、学习。龚阿姨听了,慈祥的眼睛笑成了月牙,一副恨不得赶紧溜走的架势,“别了,别了,做好事的人很多,我做得还不够,别拍我,别拍我。”

这一次,海滨街道海清社区的大伙念叨好多天,龚阿姨耐不住这软磨硬泡,终于松了口。

“这7年,阿姨对社区做了很多,”社区林主任说,一定要替社区的计生困难户、老人们,对龚阿姨说声感谢。

龚阿姨不好意思地笑了,她说,滴水恩、涌泉报,只是能体会窘迫时需要帮助的心情罢了。

送油送米,送暖助人7年不语

头发整齐地盘起,朴素没有妆容,笑容始终暖暖的。见过龚阿姨几次,她没有艳丽的装扮,但总能让人一眼就在人群中看到她。

64岁的她和很多退休后的人一样,喜欢跳跳舞,和姐妹伴话话家常。得了空,她去各个寺庙做义工。在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海清社区,掏腰包帮助困难户,已经有7个年头。

每年过年前,龚阿姨都会买油买米,社区10户特困户,每人20斤米、10斤油。龚阿姨骑着电动车,载着社区工作人员郭姐,两人挨家挨户送去。到了重阳节,她又准备30多份老人的礼物,包括鸡蛋、米线等。

“去年春节前下雨,她也雷打不动,冒着雨陪我一起去慰问”,郭姐常和龚阿姨一起,最了解她的所为,“一路她看到流浪汉,一人一百地发,说至少帮他们的年送点暖。”

去年,看到报纸上报道南安一个5岁小女孩得了白血病,龚阿姨一个人拿着报纸找到医院,问到了床号,给女孩的父亲送去一万多元的现金。

这些,龚阿姨都不愿提,大家一言一语拼凑出了这一幕幕。

  给社区老人送物品(资料图)

困境得助,一家用善举来回馈

龚阿姨说,这些都是现在力所能及的,比起很多人的大善,她只是小善,“做过事都忘掉,不要去记得这些”。然而20年前接受的帮助,龚阿姨一直感恩着。

上世纪90年代末,龚阿姨和丈夫所在企业被合并,夫妻俩一夜间成了下岗工人,没了收入。那时候,儿子刚考上大学,每年四五千元的学费、生活费等着筹,家中还有老人要赡养,龚阿姨差一点就申请助学贷款,“那是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

丈夫的工会了解到这个情况,给了儿子2000元的助学金。“这笔钱当时不是小数目,解了我们燃眉之急。”龚阿姨说,对当时来说,这份帮助更是一种希望,她教育儿子要懂得感恩。后来,儿子在学校里勤工俭学,生活费都自给自足。

儿子大学毕业后,就职知名企业。这些年,家里条件越来越好,儿子很鼓励母亲的善举,“我只是出力的,背后少不了我儿子的经济支持。”

她最惦记,社区特困户的近况

3年前,龚阿姨从海清社区搬了家,但走在社区的小巷里,大伙都还热情地跟她打招呼。

说起社区里那些特困户,谁离世了、谁生活更困难了,龚阿姨和社区工作人员一样了如指掌:80多岁的失能老人过世了,留下两个还未成家的儿子,哥哥有重病,很瘦,走路会颤抖,弟弟打零工,兄弟俩相互照顾着;那户残疾爸爸,妻子去世多年,他手萎缩得厉害,下不了床,每次总把钥匙放在窗口,龚阿姨去了喊一声招呼,他总会应一声“你又来啦”,让龚阿姨一行人自行开门,好在儿子大学毕业有了稳定工作,日子才好了些……

龚阿姨说,自己是过来人,能体会窘迫时得人拉一把的心情。

再过两个月就过年了,龚阿姨又开始和社区商量着,下个月准备给困难户的油米了。“忽悠”了一个小时,龚阿姨终于答应出镜。告别前,她不忘又嘱咐一遍,“千万别写多了,别夸我,我还真没做什么事。”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