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女性风采 > 正文
风范长存 情谊无价——追思陈雪蓉同志
www.fjsen.com 2013-10-18 14:44   来源:福建妇联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陈雪蓉是我可钦可敬旳老领导,我俩在妇女工作战线上共同战斗了19个年头。今年是陈大姐旳九十华诞,几位和他共事过的妇联干部,原想是时相约赴平潭为她祝寿。没想到她于2013年3月7日凌晨,离开人世。这剜心的噩耗,让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泪水,痛哭不止,陷入无尽的悲痛和思念。

蛇年春节前,她因不慎跌倒,左小腿粉碎性骨折,住进医院,动了手术,安上钢片,钉上钢钉,其痛苦可想而知。闻讯后我从福州去平潭县医院看望她,那是她动手术才十余天,正处于康复期。她体质虽然虚弱,但很坚强,很乐覌。万万没想到,这次见面竟成永别!她虽然走了,她的笑颜、她的心灵,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

3月13日举行的吊唁仪式,年逾耄耋之年的我在女婿的搀扶下,提前一天到平潭和她见最后一面。吊唁那天,气氛肃穆,哀乐萦绕,陈大姐安详地躺在花丛之中,我随着队列缓缓走到遗体跟前,深深地三鞠躬,心中默默念道,“大姐!我来向您送别了,您的一生忠于党,忠于革命,无愧于国家,请安息吧!”

近日,我翻出几个好友与陈大姐合拍的相片,大姐昔日的音容笑貌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再一次陷入对她永存风范和友谊的追思。

投身革命,风雨磨砺

陈大姐出生于连江县一个小商人家庭,在小学任教时,1947年追随翁纯金(杨华)参加地下活动,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代号“阿先”。她以教学为掩护,发展地下党员,成立妇委会,担任书记,办妇女夜校,宣传革命道理,筹集经费、物资供山头游击队活动之用。因个别同志身份暴露,为安全起见,组织上调她到丹阳山区游击根据地工作。解放前夕,奉上级命令,翻山越岭行军到建瓯县(那里是地下省委所在地)与入闽部队会师,直到连江解放才回到家乡。她所领导的地下党员,筹集粮食、马料,开展支前活动,测量渡江水位,测绘村落地图等,因情报准确,成绩突出,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战报载文赞颂。

身先士卒 妇女楷模

解放后,陈雪蓉大姐先后任县妇联主任、专区妇联秘书、副主任、主任。长期从事妇女工作,占其伍龄的三分之二。1985年从莆田地区文教办副主任岗位上离休,交通、医疗享受地、专级待遇。

她从建瓯回到家乡后,分配到闽清县任妇联主任,她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和农村姐妹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办夜校,教唱歌,教识字,讲男女平等,忆苦思甜,提髙她们的觉悟,激发她们求翻身,求解放。每回到机关,就把了解到的情况整理成书靣报告,报送当地党委和省、地妇联。省妇联副主任路凯同志(第一任省委书记张鼎丞的夫人)看到非常满意,经常把她总结的经验,在省妇联刊物上发表。

全国妇联创办第一期妇干校,福建省只有两个名额,当时省妇联干部中,很多是从南下服务团和福建革大中挑选的,人才济济,大学生不少,而她和周明却被选送参加学习。她感到任务重大,学习非常认真,博得领导和同志的好评。学习结朿,调到闽侯专区妇联工作。有一次全国妇联召开妇女工作会议,省妇联主任苏华大姐也选她一起去,担任苏华同志的秘书。

三年自然灾害,不少农村妇女得了水肿、子宫脱垂等疾病。她除了发动妇女参加劳动生产外,更关心她们生理、生活上的特殊问题。这时他任闽侯专区妇联副主任,深入到闽侯县螺洲镇禄家大队搞试奌,总结出“三调三不调”:即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的工作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

1970年闽侯地委撤销,机关搬到莆田,成立莆田地委,她任地区妇联主任,这时妇女工作的重点是组织妇女耕山队、突击队,种科学试验田、试验林、办养猪场等。她组织全区公社妇联干部,到尤溪县梅仙公社,参观全国“三八”红旗手罗春俤耕山队。回来后全区各地妇女耕山队、突击队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科学种田蔚然成风。

坚定信念 意志如钢

大姐坚定理想信念,一生忠于革命,不管遇到多少艰难曲折,她始终不改信念。“文革”期间,戴过髙帽,游过街,关过“牛棚”,下放到福清县新厝公社江兠大队“三八”养猪场劳动,饱受种种磨难和不公平的待遇,但他无怨无悔。直到落实政策,返回工作岗位

她意志坚强,遇到挫折,从不气馁。在她的人生中,深受中年丧夫,晚年失子的打击。和她相濡以沫的丈夫翁绳金,53岁英年早逝,留下四个子女,最大的18岁,最小的才9岁,靠她的微薄工资,撑起这个家,省吃俭用,把子女抚养成长。她教育子女要继承父志,忠诚于党,诚信为人,励志上进,如今她的子女们都已成家立业,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在她耄耋之年,儿子翁凯江患肾癌去世,她又痛失爱子,饱尝白发送黑发之苦,但她十分坚强,化悲痛为力量,挺过难关。

老有所为 情谊无价

作为65年党龄的老党员, 陈雪蓉大姐时刻牢记党的宗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她离休后,异地安置到平潭县的老家。她老有所为,为家乡办了许多好事、实事,深得父老乡亲的好评。其一,折掉私房,建乡村道路。她多次向县领导反映,得到支持,并亲自挂帅,组织该道路的拓宽修建工作。一共花费10万元,终于建成了一条宽4米,长1000米的水泥路。其二,捐资兴建新校舍。和二女儿翁晓岚一道,四处募捐,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建起了全县农村最大规模的学校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校舍面积160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教职工宿舍和食堂。其三,修建翁氏祠堂和纪念堂,两次担任顾问,并带头捐款2万元,和乡亲们一道筹建了规模像样的祠堂。同时经过多年努力,整理出翁绳金(杨华)走过革命的历程资料,陈列在杨华纪念堂,作为向后代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其四,慷慨解囊,资助无法圆上学梦的孩子,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数万元。其五,汶川地震,交了1000元的特殊党费,建平沄跨海大桥,捐了10000元。28年来的离休金就这样地用了,她说“钱花了,銭没了,用得很值得”。

品德高尚 情深义重

她念情、念义,“文革”期间她和吴克勤(原副省长温附山的夫人)都被关入“牛棚”,她对吴说“你们夫妇都不是什么走资派,不会被打倒的,万一被冤狂打倒了,我养你们”。我因丈夫被错划为右派,我把丈夫向党中央的申诉书给她看,她鼓励我要坚持真理,不要畏惧,给了我莫大的勇气。有一次,她刚从“牛棚”出来,适遇春节,她让儿子翁凯江给家庭困难的林瑞金送去100元銭。瑞金同志至今还念念不忘她的恩情。她给人的帮助和温暖就像一道阳光照亮了她的品德,多么难能可贵呀!我始终把她当成我可亲可敬的导师,她的风范成为我的楷模,我们之间的情谊也愈久弥坚。

她乐观开朗,善于联系朋友。离休后每次从平潭来福州,都会通知妇联的姐妹们小聚。近年来因视力差,行走不便,几位姐妹几乎每年都去平潭看望她,一起叙旧,一起唱歌,她说,视力不行,只有靠听听电视,唱唱歌,伴随着度过晚年。

大姐走了,永远地走了,虽然我再也不能和她欢聚,开怀大笑,听不到她那嘹亮的歌声,也不能聆听她讲述革命经历了。但是,她那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崇高品格,风范长存,始终是我的楷模;情谊无价,我们永远怀念她。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