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同学们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位母亲,搀扶着不会走路的儿子进出教室。这位母亲姓杨,她儿子叫吕昊泽,该校信息学院11计算机网络技术班的新生。
吕昊泽是嵊州人,今年21岁,因患轻微脑瘫,双脚不能走路。但他在母亲的搀扶下坚强求学,一路蹒跚前行,今年秋天考入了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母亲当了他21年的拐杖,伴子求学也有12年之久,始终不离不弃,用绵长慈祥的母爱点亮了儿子的生命。
一份绵长的母爱
昨天(10月9日),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宿舍里,记者见到了这对相依为命的母子。
这间寝室,是学院专门安排给母子俩的。杨女士和儿子吕昊泽各睡一张床铺,她每天的事情就是悉心照料儿子的生活起居,一有空就给他做康复锻炼,并天天搀扶他去课堂学习。
杨女士性格开朗,历经磨难,依然乐观,“我是尽义务,儿子到哪儿我就到哪儿。”吕昊泽身高170多厘米,显得有点腼腆,他安静地坐在书桌前,听妈妈给记者讲述他从小到大的故事。
1990年,吕昊泽呱呱坠地,他是个不足月的早产儿。儿子长到3岁还迟迟不会叫妈妈,夫妇俩急了。带儿子到北京去检查,结果让人揪心:因为早产儿没有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孩子的运动神经冻伤,患上了硬肿症、轻微脑瘫,并且双腿残疾无法再行走!
从此,杨女士一家踏上南下北上的漫漫求医路。儿子6岁那年,在北京一家医院住了3个月,做针灸治疗。“简直像只刺猬啊!”当小小的孩子全身上下被扎满银针时,杨女士哭成了泪人。3个月后,他们花完了四、五万元,只好回程了。儿子9岁时做了第一次手术,原本剪刀型的双腿成了正常的两条腿,但依然不会走路。术后3个月,吕昊泽躺在床上,杨女士每天都给他做长达8小时的按摩。13岁那年,吕昊泽又动了一次手术。
一个简单的蹲起动作
因为要照顾孩子,杨女士辞去了皮鞋厂的工作,一门心思当起了全职保姆。
但耐心的杨女士也有对儿子动怒的时候,那就是儿子不肯康复锻炼了。从3岁起,杨女士都要督促儿子进行严格的行走训练。一个简单的蹲起动作,每天就要重复几百次,训练枯燥乏味,孩子总会有反抗,此时的杨女士就会非常生气。
“这个孩子,人家养10个小孩都没他这样麻烦!”儿子从小体质弱,三天两头感冒发烧,父母还要经常半夜带他去医院。15岁时,儿子终于能自己站立,扶着走一点点路了,但没想到一次意外发生了,他不小心倒在刚拖过的地板上,后脑着地,昏厥了很长时间,“太可怕了,我当时连跑下楼去叫救兵的力气都没有了。”
在特别累的时候,杨女士也会责怪命运。但是,她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儿子,做父亲的更是下了决心要一门心思养育他。虽然生育二胎的证明早就打来了,但他们一直没有再生育。儿子5岁那年,杨女士曾意外怀孕,为了让儿子生活得更好,他们毅然把胎儿打掉了。
12年漫漫伴子求学路
吕昊泽9岁开始上学。学校离家不远,骑车大约5、6分钟。从此,不管风霜雨雪,每节课下课,杨女士总会准时出现在学校里。她要帮助儿子小便,搀扶他去音乐课教室上课。高年级了,杨女士改成每两节课后去一趟学校。儿子眼睛发育不好,动作特别慢,学习成绩受到了影响,高中文化的杨女士就会坐在课堂里,替儿子听课,再辅导他。
上初中了,学校离家远了,杨女士专门学会了摩托车,每天载着儿子上学去。高中也如此,天天风雨无阻。
因为宁波和嵊州不远,今年,吕昊泽报考了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并被录取了。杨女士就做起了专职陪读妈妈。从宿舍到教室,别人只要10分钟,吕昊泽在妈妈的搀扶下却要走20分钟。在教室里,杨女士会坐在后排,替儿子抄课堂笔记。
她拿出英语笔记给记者看,上面都是工工整整、密密麻麻的英文,都是她的手迹。
吕昊泽虽不善言,内心却感恩。他写了一段话:“妈妈,从小到大,我只会说你烦、唠叨,其实我心里全知道,你都是为了我好。自从我记事起,我就见证了你头上的银发有少变多的过程,这是你为我辛劳付出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这12年来,你坚持不懈地为我训练,虽然我有时候不是很乐意这种既枯燥又乏味的训练,但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到现在我虽然不能独立行走,但已经进步不少。我相信,我一定能站起来。”
- 2011-10-10两岁女孩被母亲遗弃100多天 已被送进儿童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