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媒体关注 > 正文
花房姑娘的植物事业
www.fjsen.com 2016-09-23 09:03:41  张辉 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花房姑娘陈茹萍

刚刚过去的台风“莫兰蒂”毁损行道树无数。陈茹萍惋惜之余,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让它们以一种新的方式继续陪伴你,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按照她的设想,折损的树枝可被改造成落地灯架、墙上装饰或者日常家居,重新进入市民生活。

赋予植物更多可能性,是这个90后创业者的理想。去年,陈茹萍逃离北京,回到丈夫“黑土先生”从小生活的诏安乡村,成了一名花房姑娘。艺术史科班出身的她,试图以植物为载体,传达自己的艺术观。当鲜花摆脱水分与土壤的限制,它将与生活及艺术产生更紧密的结合。植物手作、植物绘画、植物家居……一件件艺术品从花房“走出”,悄然改变着大众的生活方式。陈茹萍希望,能够在国内首先成为“植物艺术家”的定义者。

回归田园

在诏安县桥东镇附近,有一座草木丛生的小河岛。因为形状酷似乌龟,故名“龟岛”。陈茹萍的花房,就位于“龟脖子”处。

陈茹萍身上向来被贴着不安分的标签。2011年,她考上中央美院,主攻艺术史专业。但她很快发现,自己的审美与身边的同学格格不入。

“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是苦大仇深的,学校里,除了植物,一切都是灰色调,大家都习惯穿乏味的灰蓝衣服。”陈茹萍说,她曾试图融入环境,与同学一起去看现实主义题材的艺术展。但拆迁、环境污染、农民工等议题,让她觉得过于沉重。“艺术不应该只有黑白灰,社会不只有阴暗面,艺术家同样应该呈现并启迪大众认识生活的美好。”

陈茹萍决定不再跟风。大学那几年,她跟着沙画大师苏大宝学过沙画,也考过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但这些都不足以传递她的艺术理念,直到她再次听到《花仙子》这首童年歌谣。“每个姑娘都幻想过成为花仙子,当植物与生活有更多结合,将呈现出更多美好。”陈茹萍开始将植物作为表达艺术的媒介。

实际上,当时从事植物艺术开发的不乏其人。被称为“植觉先生”的杭州艺术家潘锐,便因为开发苔藓盆景而声名大噪。但陈茹萍认为,那太单调也过于曲高和寡。“植物不仅可以养在花瓶里,种在花盆中,还可以通过与摄影、绘画、手作、家居等结合,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4年圣诞这天,陈茹萍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平台“一朵”,这也是一朵工作室的最初形态。在这里,她分享自己对植物的感悟,上传自己的作品,线上开课教授植物手作技巧。一年后,“一朵”在京城小有名气,并被厦门文化项目“旧物仓”的发起人杨函憬发掘。毕业后,安溪人陈茹萍受邀入驻“旧物仓”,同时认识了从事软件开发的“黑土先生”陈杰思。三个月后,二人步入婚姻殿堂。

但城市的喧嚣,让陈茹萍觉得离植物越来越远。于是,夫妻俩没有迟疑,从厦门一路退回到诏安小镇,把一朵工作室搬到了田园。陈杰思也辞去了在一家国际电商企业的工作。“工作室就是一间铁皮屋,除了铁建,从院子篱笆到室内摆件,都由我们DIY。”荔枝树支撑的木桌、枯树枝做成的复古灯具、奇花异草组成的摆件,小两口用植物装点出了自己的花房。

一花一世界

陈茹萍的植物事业,起步于植物手作。脱离了水分、土壤等限制的保鲜花,与各类生活物件有机结合为发饰、头花、胸针、花环。她说,这些创意一方面源自爱花人的“少女心”。更重要的是,能够直观地向公众传递“一朵花可以用更多可能性”的理念。

事实上,保鲜花创意由来已久。上个世纪90年代,法国人尝试将新鲜切花脱水、脱色、烘干、染色,既保留了植物既有的形态与质感,又将保存周期延长到3年以上。

为了掌握这门手艺,陈茹萍开始拜师学艺。“老师只会告诉我制作原理、流程以及原料成分,不同的植物该采用什么样的配比,需要漫长的摸索试验。”最近,陈茹萍还专门赴东山县,向当地老师傅学习海洋植物标本制作工艺,进一步壮大她的植物库。

白陶土与蕨类植物的结合,是花房姑娘的创意之一。一次偶然的机会,陈茹萍捡来一堆鹅卵石,并尝试在上面勾画植物。这让她突发奇想:“可不可以让真实的植物和鹅卵石融为一体?怎么让植物嵌进石头中?”陈茹萍决定,手工将陶土捏制成鹅卵石形状,在这个过程中把永生植物嵌入其中。陈茹萍最终找到了遇水可变软塑形、风干变硬可携带的手工白陶土。白陶与蕨类至此有了一段佳缘。

陈茹萍并不大量销售手作作品,她更乐于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将手艺经验分享给植物爱好者。陈茹萍准备了装满保鲜花与干燥花的“森林盒子”,让粉丝们能够足不出户,就能进行DIY。

除了植物手作,在陈茹萍的花房里,植物与艺术有更多缘分。硬币画,是她的代表作。在硬币形态中,陈茹萍用不同的色块,抽象地表现着动植物的形象与精神。她说,一元钱,是走丢了的零钱,误打误撞地滚进了植物园。

一朵工作室的最新作品,是“女性与花”主题。陈茹萍将植物与绘画结合,创作出了不同的女性形象,以传递她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在“高矮胖瘦”系列中,她用树叶描绘出来不同身材的女性,目的是表达“无论高矮胖瘦,女人都要爱自己”的理念。在另一个系列中,她用干燥花拼凑出了乳房、子宫、肾脏、胃部四个女性最脆弱的身体器官,呼吁女性关注自身健康。

植物事业更长远的目标,是让“家住植物园”成为未来的生活方式。“我希望将植物元素融入家居设计中,打造植物风格的家居环境。”陈茹萍正忙着设计原创植物纹样,未来它们将被运用到抱枕、灯具、窗帘等生活细节中。最近,一朵工作室与北京旅游项目古北水镇达成合作意向,花房姑娘将为对方独家定制植物主题的茶餐厅。

植物艺术家

下个月,陈茹萍将赴上海,举办为期一个月的个人艺术展。之后的11月,她还将参加亚洲设计论坛,在西子湖畔展现植物艺术。其实早在今年5月,陈茹萍便在厦门办了一场植物手作艺术展,成为她的个展处女秀。

频频亮相展会,源自陈茹萍的“野心”。“我要让业内知道,植物也可以像艺术品一样办展,通过植物这一媒介,同样可以表达艺术。”她说,当前国内还没有“植物艺术家”的概念,而她希望能够成为首先定义者。

10月份的展会,以“植觉”为主题,将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呈现植物带来的不同感官体验。软件开发专业出身的陈杰思,和他从事硬件开发的弟弟,是陈茹萍的技术后盾。“我希望通过植物与技术的跨界合作,呈现植物的艺术性。”以嗅觉为例,他们将打造一片人工云层,观众进入云层底下后,通过感应技术,云层将会亮起并启动喷雾,喷雾由不同的植物精油制作。观众可以通过嗅觉,感受不同植物的天然气味。

事实上,艺术生与理工男的结合,也不断革新花房姑娘的理念。“以往,我像大部分艺术从业者一样,有点心高气傲,排斥艺术被商业化。”如今,陈茹萍开始意识到,艺术只有真正进入到寻常百姓家,才能真正启迪大众。

因此,一朵工作室开始商业化探索。除了微店销售植物手作、客户定制植物装修方案外,“黑土先生”也加入了其中。他正发挥专业优势,为一朵开发一款APP。在这个平台上,植物艺术家的理念与产品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呈现,更多的商业变现将成为可能。按照陈杰思的设想,当“一朵”成为一个大IP后,将在民宿、服装设计、家装设计等领域有更多的运用。

这一天将在什么时候到来,他们并不迫切。一方面,他们希望艺术与商业能够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另一方面,他们享受当前的田园慢节奏生活。

“我同学也不理解,一个中央美院的高才生,怎么就甘于平庸呢?”陈茹萍却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有自己的理解。她说:“诏安山清水秀,是我所向往的田园生活,可以把控自己的生活节奏。”很快,花房姑娘将出版自己的植物艺术专著,而她的干燥植物博物馆计划也在酝酿启动。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