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媒体关注 > 正文
百年前“姑娘”来泉州创建女校 带来“外面的精彩”
www.fjsen.com 2016-05-26 17:13:35  林永清 李昌乾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女子学校的学生们

东南网5月26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林永清 李昌乾文/图)早先,传教士来泉州除了传教之外,他们还创办医院和学校。开始只有男子教会学校,后来有了女子学校,实行男女分校。

来自江西的志愿者熊晓莉为我们翻译了《THE CITY OF SPRINGS》第十五章的内容,译文中提及“姑娘到来之后,立即召集人马,创建小型的女子教会学校。设施不完备,生源少,尽管有反对的声音,学校还是起步了”,“我们的女子学校包含每个年龄层次的女性,上至60岁,下至16岁”。

原来,百年前,“姑娘”的到来为泉州带来了“外面的精彩”。

女子学校的学生们

□《THE CITY OF SPRINGS》第十五章译文(节选)

男子教会学校早已经成立。姑娘到来之后,立即召集人马,创建小型的女子教会学校。设施不完备,生源少,尽管有反对的声音,学校还是起步了。慢慢地,学校一点点建立起来,需要更大的场地。直到今天,我们有了大的寄宿学校,85个学生,老师由附近城镇或村落的曾在寄宿学校学习过的学生来担任。

我们的学生不仅有女童,当中还有很多女性早就不是妙龄少女了,但她们非常愿意来上学。通常一个学期为4~5个月。我们的女子学校包含每个年龄层次的女性,上至60岁,下至16岁。在教室里,戴着眼镜的年长妇人和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女性坐在一起,认真研读课本,有些还是刚刚结婚的年轻女孩。学校为25个学生提供住宿。你很难在其他地方找到这样一批勤奋又有趣的学生。对这帮学生而言,刚开始学a, b, ch, chh这些罗马字都是一件吃力的事情,但是慢慢的,每一个人变成了初级的阅读者。一段时间之后,《新约》《创世纪》也都成了她们的案头书。

  □翻译志愿者

熊晓莉,来自江西。熊晓莉的大学同学是泉州人,一次到福州出差时,也顺道来泉州玩,那次经历让她觉得泉州很新奇,从此喜欢上泉州的历史文化。

【解读】

教会创办医院和学校 助力当地医疗和文化教育发展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宗教学会理会范正义教授介绍,当时泉州信徒都将女传教士称为“姑娘”,文中所指的教堂,没有明确说明,但历史上,英国长老会在1878年立南街礼拜堂,1888年开设南门聚宝街教堂,1895年建西街礼拜堂,以上三座教堂今天仍都存在。

至于当时的办学,也有明确记载,“1891年,礼和莲、林屡智两女士设女学、妇学于泉州;1904年英长老会设培元中学于泉州平水庙,后移花棚下,1921年又移泉州驿内埕,原有女学添设培英女中,后移平水庙;19世纪末叶,英长老会驻泉礼和莲女士,悯盲人失明之苦,乃于住宅对面创盲人医院,收集失明男女,教其读书”。

永春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林联勇介绍,待教会站稳后,为扩大影响和方便传播,致力于创办医院和学校,这对近代永春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分享】

“百年前,奶奶差点就去英国了”

看到本报“古城记忆·百年前的泉州”系列报道后,泉州读者许韩佳和我们分享了一个故事。

我奶奶叫倪红奏,出生于1906年,奶奶是大户人家的女儿,2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之后她随母亲改嫁到永春。永春那户也是有钱人,继父把她当亲生女儿一般疼爱,还不让她裹脚。

那时候,在永春五里街有一间教会办的女子学校,那所学校比培英女学前身稍晚一些,继父就把她送到那里去读书了。但奶奶并没有信教,她曾跟我们说过,因为当时他们吃住上学都在学校,她过去那里其实就是为了有得吃、有得住、有得学。教会的学生都是女孩子,她还有一个挺出名的同学叫苏德安,年龄比奶奶大,她是永惠妇孺产科医院(现人民医院的前身)的创始人。

奶奶说,给她们上课的是一名外国女传教士,奶奶们管她叫姑娘,那位女传教士金黄色头发,蓝色的眼睛。起初,奶奶觉她长得挺奇怪的,便有些怕她,后来接触久了,奶奶喜欢上了那个女传教士,而那个女传教士也非常喜欢我奶奶。有一年暑假,那个女传教士要带她到英国玩,但是她害怕不敢去,而且她继父也不放心她去英国。

可能那个女传教士也会闽南语,也会用闽南语给我奶奶她们上课,因为我奶奶既不会听也不会说普通话,但她却识字,对于书本里面的字,她都会用闽南语读出来。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