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媒体关注 > 正文
女博士后夫妇借高利贷搞慈善 艰难公益路屡遭质疑
www.fjsen.com 2011-11-21 10:19   来源:齐鲁晚报    我来说两句

“穷”慈善养的“富”企业

而曹明秀夫妇所面临的困境,他们所培训的女工却是一无所知。

“我们从来没住过这么好的房子,想都没敢想过。”北京上元小区,一套140平米装饰一新的宿舍内,已经上岗挣钱的河南濮阳籍女工张景芳和妯娌笑得很开心。

与一般的家政公司相比,曹明秀办的农民女工培训学校和家政企业是免费培训、免费提供住宿的,而且住宿条件很好。

“我为什么要租这么好的房子呢?你看这些女工,她们以前住地下室,整天不见阳光,把身体都搞坏了。有些人说,只要她们挣到钱了,睡大街她们都愿意,这就是不尊重女工。我要她们快乐地工作,有尊严地生活。”黄鹤说。

让张景芳高兴的不仅是因为居住环境比大学宿舍还好,而且她上个月拿到了3600多元工资,比她男人在老家种三个月地的收入还高,这很让张景芳扬眉吐气。

按照当初的规划,这些女工所挣工资的一部分,要成为北京雨竹、明欣、东方红、汇蕾和金榜5所农民工子弟学校126名老师的工资补贴。

由“曹老师和黄老师”负责全国招募来的5名校长和126名老师,都要求持有教师资格证,并有大专以上学历。他们每月从黄鹤手中领取300至600元工资补贴,这样一个老师的工资能拿到1600多元,还包吃住;而校长则在原有的2000元工资之外,再领取2000元补贴,每月能拿到4000元左右的薪金。

陈老师是去年从河北应聘而来的一位农民工子弟学校老师,她很感谢黄鹤,但她说自己只是在为慈善“打工”,毕竟在北京也要生存。现在,她和其他老师都在等黄鹤夫妇的消息,如果工资降到以前的每月1200元左右,她就不干了。

此时,距离曹明秀夫妇断掉工资补贴已经四个月了。

而这也正是黄鹤最担心的。他说,现在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流失率每年达到50%—80%,全北京有170多所这样的农民工学校缺少师资,有将近15万适龄打工子弟的孩子等待念书。而唯一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提高教师工资,留住他们。

“我的设计是,一个家政女工培训出来,以现在每小时工资18元、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我们从中每小时抽取3元钱,这样1个女工每月为企业创造利润就是720元,而20个女工产生的利润就是14400元,这笔钱足够一个门店的运转,并且还有盈余去补贴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工资。”黄鹤对记者说。

可这些数字目前仅仅停留在纸上。根据记者粗略统计,虽然黄鹤目前开了两处家政门店,员工有四十人,但仅在市区租用的女工“课堂”、宿舍以及办公场所的花费每年就达30多万元,而5所学校126名老师和校长的工资补贴,每月需要8万元。

黄鹤无奈地说,由于这种商业性质的慈善组织刚刚出现,社会上认为这类组织可以赚钱而不愿捐款,银行和投资公司则认为这类“企业”没有高利润而不愿投资。

“我总是在想那些即将失去老师的孩子,你能就这样放弃吗?”

谁来保住社会企业的“清白”

在这几个月的风雨飘摇中,黄鹤曾向众多企业求助,而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信任”。“他们担心把钱捐给一个商业公司去赚钱,而赚来的钱没有捐助给慈善事业。很多人更希望像陈光标那样直接去发钱,这样既保险,又有‘面子’。”

而郭美美事件的出现,无疑是雪上加霜。

“仅仅是公益性营销,就出了郭美美这样的事情,更不要说社会企业了,连审计严格的上市公司财务都可能造假,我们怎么相信社会企业的良心监管呢?”独立学者崔志如坦言,目前公益慈善组织尚且缺少法律监督,更何况是刚刚出现的社会企业。比如社会企业打着慈善之名,利用社会企业资格偷税漏税、非法募集捐款进行商业投资,以及挪用和盗取公众捐款,这些方面,仅靠公开账目是远远不够的。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主任王名很赞同社会企业的发展路子。他认为社会企业不应该成为一种道德“试验品”,而应该在社会、政府、企业三者监督下,保证社会企业的“清白”。毕竟社会企业的规模不大,利润方式透明,只要有法律规范和必要的监督,是可以信任的。

黄鹤曾经多次去社会企业发达的英国调研。他告诉记者,英国目前社会企业数量超过60000家。英国社会企业的年营业额达到270亿英镑,按照法律规定,这部分利润绝大部分都将用于慈善事业本身。

但在各项制度和监管措施还不完善的中国,谁来监督曹明秀和黄鹤的这笔“良心利润”?

即使能自证清白,黄鹤创办的家政服务公司也面临市场的各种挑战,而在社会企业发达的香港和英国,社会企业的扶持更多依靠政府。

“在香港有一些社区工厂,帮助失业人员、残疾人就业,这些人可以为本社区提供家政、保洁服务,或者生产一些本子、铅笔等产品,而政府一般是社会企业的服务和产品的买家。”崔志如说。

就在曹明秀发微博求助后,共青团中央和中华慈善总会西部扶贫基金会有关人员找到黄鹤夫妇。中华慈善总会西部扶贫办主任朱方园对记者说,之所以愿意帮助老黄,那是因为我们信任他。

而这次“柳暗花明”并没有让曹明秀夫妇有丝毫轻松,接连碰壁的他们早已知道,个人信誉或许能够拯救自己一次两次,却不会长久地救下去。“我不希望我个人的失败影响社会企业整体的声誉,只是希望能走通这么一条路,让后面的朋友走得更稳妥。”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