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贫穷的父辈们更看重自己的经验和记忆 在我们看来,父母在继续受苦受难,这让我们心怀愧疚,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目前的生活。我们为此愤怒,愤怒一方面来自于他们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他们这种自虐式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很难完全没有负罪感地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每当我在超市里看见那些抢购打折商品的老年人,在蔬菜柜里挑挑拣拣、剥去菜叶子再装袋,或者称重后再偷偷往里塞几棵菜,我没法向他们投以鄙夷的眼光,只是内心一阵酸楚袭来。因为那就是我们的父辈,在盛年时饱经饥馑和匮乏,贫穷的记忆像基因一样刻在了他们的骨子里,永远也不可能被磨灭。 艺术家宋冬做过一个展览《物尽其用》,就是把母亲囤积了一辈子的物品作为展品摆出来。“由于物质的乏匮,对世事变幻的忧患,也由于传统的节俭美德,人们把暂时无用但可能‘一朝有用’的物品竭尽心力地保存下来,经过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私人财产……这些零碎什物逐渐充满了有限的家庭空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今天的年轻人很难理解这种‘收集’中的酸甜苦辣:如此众多毫无价值的零零碎碎,难道真能构成一个蚕茧般的私人世界,提供虚幻的安全和温暖,甚至引发一丝丝亲密的回忆?但对于这类收藏的许多所有者而言,生活状况和物质条件的改变并无法取代几十年来习惯了的环境和心态,因此他们继续收集——继续拒绝抛弃暂时无用但可能一朝有用的东西。他们所保护的更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珍惜。” 这,也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父母的坚持和执念。 没必要把我们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强加给父母 今年,当我再次和父母发生争执,忽然醒悟到一点:为什么要把我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强加给他们?为什么不能尊重他们的经验和记忆? 我们执着地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正确的、健康的、先进的,视父母们的活法为错误的、落伍的、不合时宜的;我们努力想要改造他们的意愿貌似饱含着爱和善意,实际上同样是粗暴和傲慢的。我们的看法,难道就不是偏见吗? 我们没有经历父母们所经历的贫穷、饥馑、匮乏,没有像他们那样,为了吃上一顿饱饭而穷尽所有智慧和体力。我们顺理成章地跟上了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和他们之间仿佛隔着天堑。时代的快速变幻令他们错乱、茫然,无所适从,就好像在巨浪颠簸的大海上漂浮,按照原有的习惯生活,才能找到他们确认自我的坐标,是他们最后能抓住的仅存的安全感。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受困于阅历、经验和记忆,也就是说,人是很难背叛自己的出身。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当人形成了自我认同,他会忠于那个被认同了的自我,忠于他的记忆和经验。这是人之为人的悲剧,然而不也正是人的可贵之处吗? 一群人在疯狂地消费,一群人在极致地节俭。不管从那个角度来看,生活永远都是一个悖论,我们不可能完美地解决一切矛盾。我们所能做的,唯一能做的,也许最好是尊重这个记忆,而不是无情地扫荡父辈们的生命经验,执着地要求他们按我们的意愿来生活。 |
- 2018-09-20男子当街摔打老母亲:社会正在惩罚“心太软”的父母
- 2018-09-19喝酒后与父母产生了争执 厦门一男子扬言要酒驾
- 2018-09-17悦读·家丨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 2018-09-16全国爱牙日前夕 少通社小记者变身“小小牙医”帮父母检查牙齿
- 2018-09-15刘泳:你对父母所做的一切 子女都看在眼里
- 2018-09-07澳大利亚父母热衷办奢华“宝宝派对” 花费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