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石码的王先生在锦江道散步时,发现绿化带上长了不少白色小蘑菇,但采摘回家食用后,他与妻子就出现呕吐、连续腹泻、全身乏力的中毒现象。
王先生通过上网比对,认为自己误食的蘑菇为褐鳞小伞,而这种蘑菇致死率较高。查找网上资料后,王先生决定先用“二巯基丙磺酸钠”这种药来解毒。目前,使用该药的王先生夫妇已有些许好转,但仍在观察期。
昨日,记者将王先生采摘的蘑菇交予漳州市农业局鉴定,但尚不能确定这种蘑菇的品种。不过,该局已责令龙海农业局作出立警示牌等应急措施。
中毒:
食用野生蘑菇夫妇俩呕吐腹泻
9月4日下午雨过天晴后,王先生一家三口来到锦江道附近散步,在旁边绿化带上,他们发现不少白色小蘑菇。王先生说,印象中,颜色鲜艳的才是毒蘑菇,而这种蘑菇很像市场卖的食用蘑菇,他们便采摘一大袋回家。
次日中午,王先生将这些蘑菇下锅。两个多小时后,食用蘑菇的王先生和他妻子出现不良反应——呕吐、连续腹泻、全身乏力,“好在我们当时心里还是有点担心,没有让孩子食用”。
当天下午,王先生和妻子来到龙海市第一医院,向急症科医生说明相关情况,由于医院此前没有医治过蘑菇中毒的病例,并没有毒蘑菇的解毒治疗方式,便用一般食物中毒的治疗方式,通过大量输液稀释毒素、采用护肝保肝的药物等医治王先生夫妇。
治病:
上网查蘑菇品种多方求助寻药
稍微好转后,王先生上网查找毒蘑菇资料,通过对比图片和实物,王先生认为,他们误食的蘑菇是褐鳞小伞。“褐鳞小伞的特征是菌体小,表面密集红褐色小鳞片,有菌环,宽1至5厘米,菌肉是白色,春至秋季草地、竹园内单生或群生,这些特征和我误食的野蘑菇都是符合的。”王先生说,网上资料显示,误食褐鳞小伞中毒死亡率较高,发病初期多为急性胃肠炎,而后期出现烦躁不安、昏迷、抽风、巩膜黄染、皮下出血、肝脏肿大等,抢救不及时则休克而死亡,这可把王先生夫妇吓坏了。
王先生在网上查找治疗褐鳞小伞中毒的药物,多方资料显示,“二巯基丙磺酸钠”对解蘑菇毒有一定疗效,但龙海第一医院没有该药物。随后,王先生求助龙海市卫生局,卫生局建议先鉴定毒蘑菇品种再对症下药。王先生说,他7日与龙海农业局联系,但该局不能鉴定出该蘑菇的种类,他担心病情加重,觉得应尽快使用“二巯基丙磺酸钠”。
由于漳州地区都无法找到“二巯基丙磺酸钠”,龙海市卫生局便与福建省医药总公司取得联系,9月7日下午,福建省医药总公司用快递将该药送到王先生手中。
使用“二巯基丙磺酸钠”后,王先生夫妇明显感到病情有所好转,但还是身体虚弱、浑身乏力。王先生说,他与龙海市第一医院及网上求助的医生交流后得知,他现在无明显症状,似乎病愈,但此阶段称为假愈期,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并未完全脱险,还要继续观察治疗。
农业局:
蘑菇品种尚不确定立警示牌提醒市民
王先生说,他担心其他市民也误食该蘑菇,这两天就忍着身体不适,一有时间就到锦江道上采蘑菇,“我们几乎把绿化带上的蘑菇全采光”。他还委托记者将这些蘑菇带到漳州市农业局鉴定。
昨日下午,漳州市农业局的技术人员无法当场确定该蘑菇的种类,表示将做进一步鉴定。不过,漳州市农业局办公室当场也采取应急措施,责令龙海市农业局,要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提示市民,并在长毒蘑菇的公共场所(如绿化带)设立警示牌提醒市民。
□新闻链接
如何鉴别毒蘑菇?
漳州市农业局种植业站蔡副站长说,一般有毒的野生蘑菇有3种特征:一是形状奇怪,色泽鲜艳,菌盖上生刺、疣,菌柄上同时生有菌环和菌托(王先生误食的毒蘑菇菌柄上有菌环);二是气味恶臭,味道极辣、极苦,液汁浑浊;三是虫不蛀,即不生蛆。
蔡副站长说,有的毒蘑菇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外表看上去感觉很普通,与市民常吃的一些蘑菇相似,所以极容易被采食,因此也要小心辨别,尽量避免食用野外采摘的野生蘑菇。
误食毒蘑菇咋办?
解放军第175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苏军凯博士说,对于毒蘑菇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药。如果不慎食入,应第一时间到医院治疗,迅速清除胃肠内尚未吸收的毒素;及时应用解毒药物,降低毒素的毒性;加强对症治疗,保护脏器的功能等。如果没有就医条件,再考虑催吐,可用手指、鸡毛、筷子等刺激咽喉部促使呕吐,但这有一定的风险。
- 2011-09-09一妇女带骗子到家取钱 被骗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