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妇联要闻 > 正文
中华家风代代传 美丽中国日日新
www.fjsen.com 2017-05-25 10:38:19   来源:中国妇女报    我来说两句

5月24日,在2017年全国“最美家庭”揭晓会的“最美家庭”故事会环节,获奖家庭代表走上前台讲述各自的家庭故事,受到与会人员的热烈欢迎。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杨睿/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文

五月鲜花竞相绽放,“最美家庭”风采尽显。5月24日,2017年全国“最美家庭”在京揭晓,991个全国“最美家庭”再次奏响最美的旋律。他们中有的廉洁勤俭、教子有方,有的热爱环保、移风易俗,有的孝老爱亲、邻里互助……他们每个家庭都有打动人心的闪光点,他们的“最美”值得每个人学习、传递。

揭晓会的中华家风·美丽中国——2017年全国“最美家庭”故事会环节,主办方通过歌曲、视频、采访等鲜活的形式,生动展现了部分家庭的“最美”故事,受到与会人员的热烈欢迎。

廉洁家风 时代呼唤

翻开一本手写的家庭账本,小到买菜的钱都要入账,这样精打细算的生活,出自四川内江东兴区人民法院高梁法庭庭长雷昌根家庭。这个家庭除了夫妻俩,还有四位老人,三个孩子。作为一名基层法官,雷昌根30多年来坚守偏远的人民法庭,所承办的4500多件案件中,上诉少、改判少、申诉少、强制执行少、无上访。

在家庭中,雷昌根是孝子、好父亲、好丈夫。为了照顾好双方的老人,他特意将自己父母和岳父母四位老人都接到家中居住。在没有电梯的四楼,一旦老人生病、行动不便,都是雷昌根一步一步地背上背下。雷昌根的收入并不高,妻子又下岗,要支付老人们的医药费和三个孩子的学费,家庭生活并不轻松。为了量入为出,夫妻俩养成了记账的习惯。

尽管生活清贫,但雷昌根一直坚守清廉底线、安守清贫。“如果说群众是真心诚意地感谢您,送您一些东西,您也不收吗?”面对这样的疑问,雷昌根坚定地回答:“不能收。为群众办案、排忧解难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本分。”

在他们夫妻的影响下,儿子责任感强,敢于担当;两个女儿品学兼优,分别获得了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

如雷昌根一样,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的李麦玲家庭也将坚守清廉作为家风家训。在李麦玲家里,珍藏着一本《毛氏世谱》,其中载有“家训十则”,要求家里人必须孝老敬亲、夫妻恩爱、严管子女、勤俭持家、和睦乡邻。更为难得的是,家训中第十条列明“在政府机关供职者,要洁身自律,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尽职尽责……”李麦玲和爱人毛杰都在税务部门工作,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公公毛吉祥和婆婆邹雪云常常用这条家训教育和提醒他们,“办公道事、做清白人”。他们的儿子毛正立,是公公起的名字,希望他要像祖辈、父辈一样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

提到他们的家训,毛正立深情地说:“这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对一个人、一个家,是特别宝贵的,它让我阳光,让我健康。”“家训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精神的一种传承,它就像一只很特别的闹钟,有很强的警醒和提示作用。”李麦玲形容道。

在平常人的家里,账本、家训还相对常见,摄像头就少见了。但辽宁省新民市周坨子镇党委书记徐占海家门口就安装着一个摄像头,这不是为了防贼的,而是徐占海用来“吓唬”人的。原来,徐占海为了端正干部队伍的风气,逢年过节,如果有人提出想到他家去拜访一下,他不但会一口回绝,还要加上一句话:“我家门口有摄像头,如果谁来,我节后上班第一天,就开会放录像。”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徐占海的家门口,真的一直安着摄像头,八九年的时间,已经用坏了七八个摄像头。徐占海说,能靠着摄像头杜绝手下的干部送礼拉关系,值了。

徐占海在担任镇党委书记之后,一直不肯在镇上给妻子安排一份工作,仍然让她住在村里,偶尔才回家探望一下。他的两个儿女结婚的时候,徐占海立下了“三不准”的规矩:婚礼不准大操大办、不准向亲属以外人员发请帖、不准出国度蜜月。他说,自己是镇里的一把手,必须带好头儿。这些,都得到了家人的积极支持。徐占海有三句响亮的话:“勤政跟我干、廉政向我看、做人民公仆”。现在,这三句话已经被新民市委推广成为全市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誓词”。

这三个最美家庭,美在清廉。这三个家庭,都有镇家之宝,无论是账本、家训,还是摄像头,都体现了清廉的正气,都守护着家庭的平安和幸福。

廉洁家风、清正人生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千千万万个清廉小家,才能换来我们风清气正的祖国“大家”。

“美丽中国” 共同努力

云南滇池的秀丽风光为许多人所欣赏。然而,二十多年前,滇池的水也曾经不清亮,出现各种各样的垃圾,还时不时爆发赤潮。看到这些,李云丽,云南滇池边一名普通的渔家女感觉十分心痛,于是她拿起家里的打捞工具,每天去水面上打捞垃圾。但是滇池太大了,靠她一个人的力量,是肯定做不完的,于是,她一边继续每天的打捞工作,一边说服家里人、周围的人和她一起来保护滇池。渐渐地,参与打捞的姐妹越来越多,巾帼打捞队终于成立了。

从那时到现在,29个年头过去了,打捞队不分寒暑在滇池上忙碌。在这29年中,李云丽的家人们一直坚定地支持着她。她小姨家两口子和小姑子家两口子,一直以来都是打捞队的铁杆儿队员,别人开出一月1800元的工资让他们去打工,他们却宁愿拿队里的600元补助,留下来和大家并肩作战。

“我觉得是对母亲湖的热爱,把我们的心连接在了一起。我自己经常早出晚归,家务事做得很少,可家人从不抱怨。他们还为滇池的环境保护做义务的宣传员,连我的小孙子都会骄傲地说:‘我的奶奶在守护滇池’。”李云丽高兴地说。

让人欣慰的是,这些年滇池的水,已经变得和李云丽小时候一样清澈,舀起来就能喝,这其中,当然少不了打捞队的功劳。

像李云丽一家一样,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冶金街车站村的刘忠兰家庭也有一个坚持了五十几年的老传统,就是义务为社区居民清扫公共厕所。

刘忠兰的老伴谢武贤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退伍以后,他们一家搬到车站村来,因为看到村口车站旁的公共厕所没人打扫,谢武贤就开始义务打扫厕所。这个活又脏又累,村里好多人都不理解,还说他脑子有毛病,可是谢武贤都坚持下来了。谢武贤平时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只是说,“方便别人也是方便自己,何况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

就这样,不论冬天夏天,刮风下雨,谢武贤每天都打扫厕所两次,一直扫了五十年。2015年,谢武贤被查出患了癌症,一直到临终前,他放心不下的还是打扫厕所这件事。他多次对刘忠兰和儿子、孙子说,他去世以后,这件事必须坚持下去,要像接力棒一样传下去。谢武贤去世以后,这接力棒首先交到了刘忠兰的手里,虽然刘忠兰今年已经79岁了,可还是坚持每天清扫公厕两次。他们的大儿子谢常清和孙子谢强,也牢记这份嘱托,跟刘忠兰一起清扫。谢强跟刘忠兰说,“奶奶,只要公厕在一天,我就会帮着扫一天。这是为了完成爷爷的遗愿,也是想把爷爷这份爱心一代一代传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守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要。家住贵州省榕江县栽麻镇宰荡村的胡官美就一直将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自己的追求。

胡官美的家乡是有名的侗族大歌之乡,从会说话开始,她就学习唱侗族大歌,长大后成了一名歌师,一边自己唱歌,一边教人唱歌。这些年,她教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足有几百人。侗族大歌有2500年的历史,没有乐器伴奏,没有指挥,就靠着很多个声部的相互配合、和声来唱响,有人称它为原生态的天籁之音,有人称它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

胡官美说:“我们侗家人离不开大歌,不管是劳动、生活、生老病死,大歌都伴随着我们,我们用歌声表达喜怒哀乐,表达理想和心声。我和我的爱人因为唱歌而相恋、结合,我的女儿、儿子,也都和我一样,在侗族大歌的旋律中长大。”

胡官美的两个女儿长大后,唱大歌获得了很多大奖,不过她们选择回到村子里来,和胡官美一起教歌。有人劝胡官美外出去打工、赚钱,但是她不愿意离开回荡着大歌之声的村子和温馨幸福的家。在她心里,侗族大歌就像侗乡的山山水水一样,需要悉心守候,代代传承,这是多少金钱都无法替代的。

如今,因为侗族大歌,胡官美的村子和周边村寨的乡村旅游火了起来,更多的人愿意到这里来倾听它、了解它、爱上它。胡官美表示,她和她的家人,会继续守护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美丽中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许许多多的“最美家庭”正在为建设美丽中国付出努力……

移风易俗 更加文明

当今社会,很多人在物质上不算贫穷,甚至是趋向于奢侈,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像诚信、友爱、善良、孝悌等等,却有所缺失,社会上出现了欺诈、炫富、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等怪现象。考虑到这种现状,河南滑县的王淑香家庭选择创办书院,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2年,王淑香刚刚退休就跟丈夫郭守彪商量,要把家里在县城一处出租的院子收回来,办个书院,请老师来讲课,宣传中华传统文化,郭守彪当即拍手赞成。夫妻俩都是热心肠的人,说干就干,“仁和书院”就这样“开张了”。他们立下的宗旨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中国人”。

从那时候到今天,书院从只有他们两个义工,发展到有200多名义工和老师。那里每天人气都很旺,经常有国学讲座、各种志愿活动,大家常常从白天忙碌到深夜十一点。为了更好地宣传国学经典,他们还先后办了很多期培训班,不但覆盖了滑县的22个乡镇,还有附近一些地区的人来听课。

王淑香经常跟郭守彪说,那么多人来听课、参加活动,她高兴,不过她更高兴的是,这些课程和活动加深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认识。郭守彪说:“只要有了一粒正能量的种子,开花结果就是可期待的。我和淑香今年都六十多岁了,还干劲十足,我们有信心,在将来的岁月里,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给更多的人。”

破除各种陋习恶习,是树立良好风气的基础。在广大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陋习依然存在。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陈堂村的李瑞红做的事情就是要破除这种陋习。

李瑞红有个头衔,是陈堂村红白理事会理事长,如今村里谁家有了婚丧嫁娶的大事,都请她去帮忙,为啥呢?因为省钱、省事!

前些年,陈堂村跟好多地方一样,也讲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酒要好酒,烟要好烟,三天大摆筵席,搞得人仰马翻,办事的累,送礼的也累。自从村里组织了红白理事会,不论丧事喜事,一切从简,三天的酒席变成一顿,烟酒饭菜都有了最高标准,不许越线,这样办下来,以前每场要花上万块,现在多说也就两三千元。仅2008年到2013年,足足给村里人省了上百万元。

李瑞红经常跟村民反反复复说,“对老人,要实行厚养薄葬,活着的时候多孝顺,让老人把日子过舒坦了,老人去世以后,丧事简办,才顺应现代文明的潮流。”农村多少年形成的风俗,要改变是个慢功夫。“当初真是挨家挨户磨破了嘴皮子。大家都怕自己简办了,被别人笑话。后来我说服了一些人。成功几次以后,又算账给大家听,就这么着,才慢慢地改变的。”李瑞红介绍经验说。

如今,李瑞红比以前更忙了,不但本村请她去办事儿的人更多了,外村人也有请她去介绍经验的。忙不过来时,李瑞红就找丈夫和儿子宋继孔帮忙。虽然帮人家操办红白喜事,听起来有点婆婆妈妈的,但29岁的宋继孔工作再忙,也会匀出时间来干,因为他认为“移风易俗确实是大好事”。

阳谷县是武松景阳打虎的地方,在宋继孔看来,自己的妈妈就是位巾帼英雄:“我妈妈没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她办的事,改变了村里人,甚至更多人的观念。”

“移风易俗,移的是不正之风,易的是庸俗之套。”破除各种陋习恶习,树立良好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更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

这些“最美家庭”,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却都有着经得起时间、历史考验的良好家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好,则政风清;优良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的“传家宝”。国家的兴盛、社会的安宁,都会受到家风“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中华家风、最美家庭形成了磅礴的社会正能量,成为和谐社会的坚实根基。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