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妇联要闻 > 正文
“三个注重”:文化资源与实践路径
www.fjsen.com 2015-05-15 11:00:20   来源:中国妇女报    我来说两句

编者按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也为当下家庭文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从古至今,家教、家风之于中国人和万千中国家庭,是家庭文化的精神标志,也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推进家庭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全社会积极投入行动,还需要对其内涵和意义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因此,以第22个“国际家庭日”为契机,本版特邀三位专家,分别从家庭建设的三大要务、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家风建设对培育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家庭建设三大要务: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中国梦就是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在家庭建设中注重家庭是追求梦想的幸福之基,注重家教是追求梦想的幸福之梯,注重家风是追求梦想的幸福之谛。

□ 余永跃

家和万事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家庭、家教、家风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和具体展示。重视家庭建设必须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三大要务着手。

家庭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的基石

在人类社会中有三大本原性社会关系,一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联系纽带的家庭关系;二是以地缘关系为联系纽带的邻里关系;三是以各种事业和社会交往为联系纽带的业缘关系。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本质是家庭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家庭“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和谐与否是家庭生活幸福与否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家庭生活幸福的最重要指标。

日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国家庭当前发展呈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多样化等特点,家庭人口数量和户口数量均以2人和3人为主,同时,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也在不断地涌现。目前,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已经成为中国家庭的常规模式。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发展的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发展的阶段的制约。”

中国30多年的高速发展,解构了传统的祖孙数代同堂、朝夕相处的大家庭,家庭规模、结构、类型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家庭形态和家庭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人口流动使得家庭原来承载的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等功能弱化,面临着子女养育、妇女帮扶、老人照料问题。由于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对家庭氛围的评价不高;而留守老人中,从家庭成员获得的支持和照料也比较有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不管多么复杂多变,每一个人的完善与发展,以及幸福生活的创造,都离不开家庭这块基石。只有家庭成员关系和谐,才有社会大家庭的和谐。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深厚的家庭情结,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当更加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关系,让家庭更和谐,社会更美好。

家教是家庭建设的重要环节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教育是对人生影响至深的教育,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生目标的实现。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和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是孩子走向成功的港湾和出发地,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注重家教是家庭建设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的优劣是孩子成长的寒暑表。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难看出家庭教育可以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让下一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亦是终身的学堂。优良的家庭教育可以使个人获得进入社会的基本品质,在思想道德观念上进行自我约束,是个人走向幸福的重要阶梯。在“四个全面”新时期,从每个家庭中培养出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是当代家庭教育了不起的职能之一。

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内核与社会的价值缩影

家风不仅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还是民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要素。良好的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人们终身的财富。

青少年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会耳濡目染接受影响,按照良好家风的内容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人生习惯,成就美好幸福的人生。尽管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风,但幸福的家庭却有着相似的家风,有的讲究道德、诚实守信;有的重视学习、崇尚知识;有的勤俭持家、尊重劳动;有的家庭和睦、科学教子;有的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这些都是在注重家庭和注重家教的基础上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家风的传承。优良的家风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道德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独特作用。

只有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家庭建设中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才能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点。中国梦就是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在家庭建设中注重家庭是追求梦想的幸福之基,注重家教是追求梦想的幸福之梯,注重家风是追求梦想的幸福之谛。

(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何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家风既是一种精神追求,也是一种实践智慧;家风的传承既通过家教传承,也通过社会教育传扬;家风的传播既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也具有空间上的跨越性。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从四个路径推进家风建设,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 禹燕

近年来,“家风”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也成为频繁跃动于网络的热词。“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更代表了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

那么,家风如何才能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这与家风的重要性及其传承与传播的特性密切关联。

家风及其传承与传播特性

家风是家庭成员共同信奉、共同遵守的道德主张、价值操守、行为规范,以及呈现出来的这个家庭与别的家庭不一样的风格和气质。

家风有以下三大特性:

首先,家风既具有精神性也具有实践性,也即人们常说的既无形亦有形。无形的家风,更多体现的是观念和意识形态,比如孝老爱亲、乐善好施、廉洁自守、谦让宽容,是一种价值追求。有形的家风往往以文字的方式凝结在可见可读的家规家训之中,体现在可规可约的家庭礼仪和仪式之中。这些有形的家风又可以视之为“家教”的一种表现形态,因为看似无形的家风还必须依赖有形的家教方式来实现。中华民族的先贤非常重视家风,历朝历代都有影响深远的家训、家规,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这些不仅是某个家族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经典。

其二,家风的传承既具有闭合性也具有开放性。所谓闭合性是指家风首先是在一个家庭和家族内部传承,形成家庭美德的相互影响与代际传承。北宋大政治家司马光以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为家风;抗日民族英雄、爱国将领吉鸿昌以“做官不许发财”为家风。所谓开放性是指好的家风往往会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形成的人际网络传扬开来,传递出去。也就是说,家风不仅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承,也在家庭与家庭之间形成互动,并通过家庭之间的互动与传播形成巨大的能量场,影响社会风尚。晚清重臣曾国藩“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就不仅为曾氏家人以及后人代代传承,也成为当时及后世广大民众效仿的典范,而《曾国藩家书》也成为传播至今的家教经典。

其三,家风的传播既具有时间性也具有空间性。家风的传播是一个立体化的社会传导体系,不拘于一时一地。家风的时间性传播形成历史、现实、未来的时间轴,因此家风的传播不仅要尊重传统美德,也要赋予时代精神,还要把握未来走向;家风的空间性传播则面向中国、中华文化圈、世界的地域跨度,因此家风的传播不仅要立足于推动中国的家庭建设,也要立足于打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四个路径推动家风建设的社会化

对家风及其传承与传播特性的认知,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以好的家风支撑好的社会风气”这个时代命题。

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首先要立足于价值引领。这是由家风的精神性与实践性决定的。就当下而言,最重要的是必须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引领。家庭是人安身立命之所,也是道德养成之根,重视家风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提升广大家庭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责任感,并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家训、家规,把家庭打造成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首善之地。同时,还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并为家庭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倡导家庭成员做夫妻和睦、孝老爱亲、科学教子、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的典范。

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关键要抓住重点人群,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这是由家风传承的闭合性与开放性决定的。一个家庭的家风好坏,首先影响的是家人,进而影响的是社会风气。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至关重要,而廉洁自律是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党很多老一辈革命家都非常重视家风,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曾透露 “毛家的人不经商、不赚钱” “低调做人、清廉是毛家的家风”;陈毅同志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来警示家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自己成长历程的时候,也讲到良好家风对他的深刻影响。因此,建文明家庭,兴廉洁之风,首先要从党员领导干部做起,所谓“正人必先正己,治国必先治家”,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廉洁从政;另一方面,要廉洁当家、廉洁持家,与家人一起共筑抵制腐败的“家庭防火墙”。

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要强化典型的示范作用。这是由家风传承与传播的社会性决定的。“见贤思齐”是人的共性,当下之人与当世之事对人们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力。无数个道德模范的美德事迹感人至深,无数个“最美家庭”的家风故事令人动容。如何通过体制保障使相关推选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如何通过机制创新让道德模范更可亲可敬、“最美家庭”更可学可近,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

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还要注重全媒体推广传播。这是由家风的传播特点决定的,只有把握了家风传播的时间之轴,才能让良好家风的传播更具有时代性,只有把握了家风传播的空间之维,才能让良好家风的传播更具有影响力。近年来,全国妇联开展的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就有效创新了传播方式,使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创新融合,线上线下有效联动,实现了载体创新,渠道创新,不仅在神州大地家喻户晓,也在《欧洲时报》精彩亮相,通过讲述“最美家庭”的动人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家庭的文明和谐形象。

家风既是一种精神追求,也是一种实践智慧;家风的传承既通过家教传承,也通过社会教育传扬;家风的传播既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也具有空间上的跨越性。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从四个路径推进家风建设,以千千万万家庭的良好家风,带来风清气正的政风、民风,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从而以涵养家风来滋育民风,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作者为家庭文化、性别文化研究学者)

家是中国人伦理文化之根

与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不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重视以始于家庭关系来实现个人的社会和自身价值,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每个人的伦理诉求。家是中国人伦理文化之根,因而当代中国人应当尽心尽力地维护和建设小家和“大家”,因为她们才是我们快乐幸福的源泉。

□ 肖巍

在中国,家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如果说令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魂牵梦绕的是上帝,那么中国人则始终情系的是祖国和家园,即便浪迹天涯,哪怕是跨越万水千山也要落叶归根。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可以让人恣意地放松身心,安宁和慰藉的港湾。入夜,当你举头细数繁星和仰望明月时,我相信你满怀的一定是乡愁,心中点燃的肯定是家的灯火。

家国同构与中国传统“家文化”

家之所以对中国人有如此重要的心灵意义并不是偶然的。人类在进入文明社会的途中实际上走了两个方向,出现了两种家庭文化。西方文明大都是从家族到私产、再到国家,家族关系被私产打破,形成以独立的个体与国家发生关系的格局,因而就有了个人主义、社群主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形形色色的伦理文化,自古希腊开始,其伦理精神便是追求个体的自由与价值。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要以土地为生,无法挪动的土地让一家几代人都必须生活在一起,于是便形成四世同堂的家族文化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制度。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关系是同构的,家与国之间并没有私产的隔断,这种性质的国家被称之为社稷。

与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不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重视以始于家庭关系来实现个人的社会和自身价值,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每个人的伦理诉求,其人生价值追求的向度在于贡献。春秋时代便有“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对于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来说,得到上帝的宽恕和恩典便可以进入天堂,而对于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看你为国家、社会和他人,包括父母和家人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增进了社会和整体的“大善”,而为国家、社会和他人服务便是为家庭立功,因为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这正如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要始于并基于家庭伦理,并以此为范例和雏形。人的品德培养和道德教育也要从家庭开始,儒家伦理把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概括为“五伦”:“君臣也, 父子也, 夫妇也,兄弟也, 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规定好每一个人、每一种伦理角色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同时,治家与治国是一个道理,要以治家的伦理精神治国,治国始于治家。《汉书》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墨子也认为“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

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中,有一个颇有意思的争论,即什么是家庭伦理之始或之本?《易传》认为是夫妇之伦。而孔子和孟子则强调孝悌是人伦之始, 是仁之根本,也是人最应当具有的美德。但事实上,《易传》、荀子和孔孟学说是殊途同归的,因为它们都试图从历史与现实纵横两个维度上搭建起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伦关系网络,无论从哪里出发都未偏离幸福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同心圆。

当代家庭伦理文化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许多当代学者都在思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如何向现代转换问题,思考这种转换所面临的挑战。有人总结说,近代以来在如何面对传统家庭伦理文化问题上,大体有三种不同的态度: 一是保守主义,认为不能背离传统家庭伦理,背离就是忘本。二是改良主义,认为传统家庭伦理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消极面, 因此需要去粗取精。三是批判主义,认为应当抛弃传统家庭伦理,因为它们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同样,学术界在如何改造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方面,也提出三个关键性问题:“以家庭为本”还是“以个人为本”?在市场经济和契约社会中,应当如何处理公共利益与家庭利益,以及家庭成员内部之间的利益关系?在一个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和公正的社会里,应当如何行“孝道”和尽“夫妇之伦”?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回应:首先每一时代家庭伦理关系实际上都不取决于家庭本身,而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取决于家庭成员所具有的社会关系性质。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伦理文化也是社会伦理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反映。家庭说到底是培育社会伦理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以及道德教育的场所。家庭道德教育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前提,其主要内容也反映出社会和时代对于个体品德的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说,在当代家庭伦理文化的构建中,并不存在“以家庭为本”和“以个人为本”之间的二元对立及根本性冲突,因为家庭培养出来的合格“公民”都是服务于社会和家庭的,但这一个体所具有的自由、权利、理性和自主性绝大部分必须通过社会生活,而不是家庭生活来实现。对于传统的中国家庭伦理文化,我们应当反思和批评的是封闭的、狭隘的父权制和等级制思维模式,把当代社会的自由民主、平等和公正的理念引入到家庭伦理关系的处理之中。

而就利益关系而言,无论在社会、市场还是家庭生活中,都应当奉行“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德原则,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即便在中国传统社会,也同样会遇到公共利益和家庭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伦理学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调节和解决这些冲突。显然,当代家庭伦理文化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处理义利关系。

还有便是“孝道”与“夫妇之伦”问题。在当今社会中,人的主体性、自主性,以及平等意识的增强已经使传统家庭中的父权制和夫权制伦理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家庭成员在民主与平等中获得快乐幸福的和谐氛围业已形成,而亘古不变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照顾,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推己及人、内转外推的处理人伦关系之道。事实上,儒家留给我们的并不是单向的道德和义务,例如它也要求君主“兴万民之利”,要求“父义母慈”,看到只有父亲“宽惠而有礼”, 子女才能“敬爱而致文”。同样,当代社会的“夫妇之伦”也需要打破以往“男尊女卑”的格局,要求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互敬和互爱。

每一个社会和文化都有自己的家庭伦理文化,它不仅无法超越社会的发展,也不能摆脱自身发展和形成的历史。在一些中国学者强调要以西方现代家庭为圭臬构建当代中国家庭伦理文化时,更有西方学者通过对个人主义价值观所导致的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疏离和冷漠的亲身体会,号召西方人学习中国人的“孝道”。由此可见,家是中国人伦理文化之根,因而当代中国人应当尽心尽力地维护和建设小家和大家——祖国,因为她们才是我们快乐幸福的源泉。

(作者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