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媒体关注 > 正文
外来媳妇回归土楼
www.fjsen.com 2016-12-22 10:19:19  张辉 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简佳强与田奇琳的土楼婚礼。

  李翠(右)在云水谣景区售票窗口售票。

  刘九英(左)向游客介绍裕昌楼。赖林青摄

核心提示:

位于漳州市南靖县西部山区的土楼群,曾是闭塞落后的面貌。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青壮劳动力出走土楼寻求生计。他们游走在不同的城市,并与外地姑娘成亲,由此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外来媳妇群体。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土楼夫妻大多选择共同在外打拼,游离于土楼老家之外。

2008年,福建土楼申遗成功,从此走上了旅游开发的道路。积贫积弱的局面逐渐改变,与日俱增的人流量带来大量商机。外出的土楼人陆续带着外来媳妇回流,寻求发展机遇。外来媳妇们也开始融入土楼生活圈,并成为土楼经济的参与者。本期《西岸观察》试图还原土楼外来媳妇们的故事,借此重新审视土楼经济的变迁轨迹。

土楼爱情故事在他乡

80后莆田人田奇琳,因为一场婚礼成了南靖土楼最有名的外来媳妇。去年10月,她与丈夫简佳强在云水谣福兴楼,遵循客家礼俗,举办了一场原汁原味的土楼传统婚礼。这场婚礼后来被收录在纪录片《中国梦·福建故事》中。

田奇琳是福建农林大学在读博士生,本科阶段便与师兄简佳强相恋。简佳强本科毕业后,成为南靖土楼第一拨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他将从小居住的福兴楼改造成土楼宾馆,开办农场发展现代农业,在景区内引入户外休闲体验项目,成为土楼经济带头人。如今,毕业在即的田奇琳正在考虑,是否要夫唱妇随,回到土楼创业。主攻生物科技的她,能够为简佳强的农业项目提供更多技术支持。

“要是在十年前,我们绝对不会有这样的念头。”1987年出生的简佳强是土生土长的土楼郎,在有80多年历史的方形土楼福兴楼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他还记得开发前的土楼模样,“全是泥泞不堪的土路,村里垃圾遍地,楼民生活贫苦,小时候扛着米上学,一顿只能吃一毛钱的菜”。

贫穷与落后,是土楼人对那个年代的集体记忆。2008年以前,当地几乎没有足以致富的产业。几亩仅供糊口的水稻与山茶,构成了普通土楼家庭的全部收入。大量青壮劳动力开始逃离,流向各个城市谋生。在他乡,土楼郎们与外地姑娘婚配。土楼外来媳妇群体由此产生。

1991年,19岁的安庆姑娘刘九英第一次来到福建打工,在龙海市榜山镇经营饭店时结识了现在的丈夫刘余远。刘九英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跟着他来到土楼时的场景。“盘山路都是石头路,越往上爬我的心越凉。即便是在落后的安徽农村老家,我也没见过这么破的房子。我婆婆身上穿的衣服跟贴了膏药似的,补丁加补丁。”刘九英的丈夫住在书洋镇塔下村裕昌楼,其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东歪西斜楼”,“当时楼里的住户都跑光了,就剩10户人家,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这一次土楼见闻,把刘九英吓得躲回了安庆老家。“不敢嫁给这样的人家啊,我母亲拿着扁担轰我老公走,如果不是他意志坚定,我决不会成为土楼媳妇。”刘九英说,婚后,夫妻俩依然选择在外闯荡,逢年过节才回一次土楼。几年间,小两口在厦门工厂打过工,在龙海开过饭店,在龙岩干过装修。这样漂泊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07年。当年,刘氏夫妇的第二个孩子降生,同时,他们听说土楼申遗即将成功,旅游开发在即。看到商机的刘九英夫妻决定回到故里。

媳妇们的土楼经济学

尽管成为土楼媳妇已多年,但刘九英常年游离在土楼生活圈之外。回到土楼后,这个外来媳妇首先要适应土楼生活。“一开始很不适应,因为饮食习惯不同、语言不通,导致误会不断。”颇有语言天赋的刘九英,花了两个月时间就学会了闽南话,用半个月时间掌握了客家话。几年下来,这个安徽女人学会了酿制土楼糯米酒,腌制土楼梅子,制作土楼笋干。

2008年7月,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遗名录。一系列变化开始发生:从县城通往土楼的山梅旅游公路开建,打开了通往土楼的新路径;卫生环境得到整治,村庄开始改头换面;南靖土楼开始为人所知,远道而来的游客与日俱增……刘九英开始参与到土楼经济中。

2007年,刘九英就用几间裕昌楼空置的房间率先开起了土楼宾馆,供应客家菜和徽菜。对那段艰苦的创业经历,刘九英记忆犹新。每天凌晨12点起床,怀抱襁褓中的女儿,赶制第二天要出售的包子。“说实话,一开始,在这个偏远的地方做生意,我心里也犯怵。”没想到,一次媒体采访亮相后,她的饭店一炮而红,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刘九英因此赚到了第一桶金。

在刘九英的影响下,不少土楼原住民跟着开起了饭店。眼看着竞争者越来越多,刘九英转变思路,做起了旅游纪念品生意。“500元起家,没想到生意出奇的好,最多的时候,一天能销售四五千元。”不久后,刘九英再次遭遇模仿者。唯有继续求变。2010年,土楼公司对外招聘导游。刘九英考取了土楼旅游讲解证,成为一名专职导游。

土楼旅游开发,让越来越多像刘九英这样的外来媳妇回到土楼,分享经济红利。

2001年,18岁的湖北女孩李华萍到厦门一家工厂打工,其间结识了现在的丈夫。2007年,李华萍在丈夫老家书洋镇塔下村生下孩子后,便不再外出打工。她选择了就近就业,卖土特产、开农家乐、做导游。李华萍说,如果不是旅游开发给土楼带来巨变,她一定不会选择留守在村里。

“我刚来的时候,整个塔下村只有3辆小车,现在全村70%的家庭都买了汽车。”作为亲历者,李华萍对土楼的变迁感慨良多。一组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南靖土楼景区游客总接待量超过270万人次,门票收入约1.4亿元。

土楼媳妇们的心愿

发展中的土楼,也吸引来了不少大学生外来媳妇。她们因为爱情走进土楼,并参与到土楼开发建设中。

90后湖南岳阳人李翠,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来到厦门出差的她,邂逅了一段土楼爱情故事。第一次跟着男朋友来到土楼时,她便迷醉其中。“白天沿着云水谣古栈道漫步,晚上听溪水声,看夜景,尤其钟爱土楼笋干,就着它能连吃两大碗饭。”李翠还专门翻出了那部取景于云水谣的影片《云水谣》来看。影片中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让她感动不已。因此,她决定留在福建,住进土楼。

女儿满周岁后,李翠便应聘到土楼公司,在景区做售票员。但日复一日模式化的工作,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土楼开发改变了村庄面貌,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回流。但这里的发展机会毕竟有限,我依然向往大城市的平台。”李翠不愿意成为养在土楼深闺里相夫教子的传统女性。她想有自己的事业。

英语专业出身的李翠,希望发挥所长,成为一名专门接待外宾的职业导游。因此,几个月前,李翠专门参加了旅游区举办的导游培训班,考取了旅游讲解证,离自己的理想更近一步。

李翠的困惑,代表了大部分土楼媳妇的心声。简佳强表示,尽管不愿意做异地夫妻,但田奇琳返乡的概率并不大。“毕竟这里没有与她的专业相匹配的工作机会。”

除了高学历的年轻媳妇,年长的土楼外来媳妇们也希望更有作为。“南靖土楼近十年的开发,给土楼原住民,也给我们这些外来媳妇们带来不少机会,但我们在参与旅游经济时也遇到了瓶颈。”刘九英的最新计划,是能够在土楼周边发展现代农业,利用土楼人流量发展乡村旅游。但作为门外汉,她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对这一群体开展专业培训,为外来媳妇们提供更多支持。

这样的想法,得到了官方的呼应。南靖土楼管委会副主任戴海鹅表示,未来将引导土楼村民深度参与旅游经济,譬如开发更加多元的旅游产品。“当前,景区内销售的商品同质化严重,家家户户卖的都是笋干、梅菜干、木锤酥等,旅游纪念品也缺乏特色。”戴海鹅表示,未来将与文创团队、科研单位合作,开发出更多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产品,引导本地村民差异化经营。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