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妇联新闻 > 社会 > 正文
女厕排队之困该如何破解?
2025-03-27 21:14:41  作者:   来源:中国妇女报   责任编辑:卓志沐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评论员韩亚聪

在商场、景区、车站等公共场所,女厕门口排起长龙,而男厕却较为“清闲”,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为什么女厕总是要排队?”这个疑问由来已久,也是许多女性甚至几代女性的困扰。

关乎一个庞大群体的利益,即便看似微不足道,也是不容忽视的大事。实际上,早在近十年前,政策层面就已释放出善意。2016年12月1日起实施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规定,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的比例为3∶2,人流量较大地区为2∶1。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不少地方的公厕确实发生了积极改变,特别是上海、广州、西安等地进行了可贵的创新探索。从公共话题的热烈讨论,到政策标准的颁布实施,再到具体举措的落地执行,一条解决女性如厕难题的路径似乎正在逐步形成。

但现实情况依然在“循环播放”。每逢节假日,在众多公共场所,“男厕冷冷清清,女厕大排长龙”的场景依旧频繁上演。女厕排队之困,在各个国家不同程度存在着,堪称世界性难题。为何看似只要“增加女厕厕位”就能迎刃而解的问题,却始终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呢?

首先,观念问题是一大阻碍。由于生理结构的不同,女性如厕所需的平均时间是男性的1.5倍至2倍,在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女性如厕的频率和时长更是显著增加。但部分管理者、设计者以及实施者,并未充分意识到性别平等在公共服务中的重要地位,未能将女性的这种生理差异合理地融入公厕设计。这种观念上的滞后,直接导致了公厕资源在分配之初就存在先天性的不合理。

其次,政策约束力亟待增强。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出台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许多都属于行业标准,并非具有强制效力的条文,这使得政策的约束力大打折扣。可想而知,若没有强制性要求,难免会出现为规避设计与改造成本而不严格按标执行的情况。如此一来,政策的精准落地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同时,一些公厕管理混乱的状况也不容忽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公厕内环境脏乱差,令人难以立足;坑位被清洁工具占用,无法正常使用;有人长时间占用隔间,不顾他人等待之急……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女厕排队的困局。

纵然是世界难题,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彻底解决。但这一问题关乎每一位母亲、妻子、女儿的切身利益,我们必须用心用情去关注,持之以恒地采取行动。

在标准化建设上,一方面,相关部门应与时俱进,做好实地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使女性的实际需求与政策规定精准对接;另一方面,要推动标准强制化,将公厕性别比例纳入“强制性国家标准”,并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在提升治理效能上,各地应明确各主管部门、经营单位以及区县政府、乡镇街道在男女厕比例和母婴室等设施落实方面的责任,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以高效治理提升厕所运转效率。

最后,在灵活性与智慧化设计方面,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不少创新设计,如“潮汐厕位”可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节性别使用,“通用厕间”有效提高了空间利用率等,对于这些成功经验,应进一步加以改进和推广。同时,还可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公厕人流量进行实时监测,从而更加科学地优化资源配置。但追根溯源,管理者、实施者尤其是设计者,既要有一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城市治理格局,也必须从内心深处尊重和关爱女性,在观念上高度重视性别平等在公共服务中的体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增加景区女厕坑位”的议案,登上微博热搜榜首。女厕话题之热,也说明了民生呼声之切,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关切、切实的举措和美好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