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福建妇联新闻>>热词>>妇联原创快报

2011年上半年,福建省妇联系统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来电3317件,与去年同期相比,总量减少了487件,下降了12.8%。信访数量下降得宜于福建省妇联12338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在全省县(市、区)全面开通,开展“妇联主席下基层大接访”等活动。

今年以来,福建省妇联突出信访工作机制创新,积极探索联动维权方法,推动涉及妇女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上下联动:开展“妇联主席下基层大接访”

今年“三八”维权周期间,福建省妇联主席刘群英、副主席陈允萍、马义英,纪检组长王秋梅等分别带队,深入社区、乡村、企业,与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妇联主席一起,与妇女群众“面对面”,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变“被动接访”为“主动寻访”,倾听妇女群众的心声,了解她们的需求和实际困难,协调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如龙岩市35岁的吕某听说妇联主席接访,立即请假赶到接访现场,流着泪诉说了与丈夫结婚近10年,丈夫动辄打骂,甚至多次用杀猪刀将其砍伤的情况。刘群英亲自接待了吕某,紧紧握着她的双手,关切地察看她的伤情,表示妇联将为其提供法律帮助,希望她能鼓起勇气,提出离婚,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9个设区市、83个县(市、区)妇联干部、约410位妇联主席下到基层参与了大接访活动,共接受咨询30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多万份,向困难妇女群众发放慰问金10万余元。

“下访”的开展,有效地推动了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问题、家庭暴力问题等问题的解决,既为妇女群众解决问题提供了便利,节约了维权成本,又及时发现了问题,促使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

部门联动:解决铁路家属工社会保障问题               

自去年6月1日《中国妇女报》刊登陕西省《妇联、企业、政府积极协调解决积案,山西千余名家属工终获养老待遇》一文以来,引发福建省铁路系统原家属工集体来访,省妇联法律服务中心共接待全省各地铁路系统家属工群体访36批602人(次),要求解决老有所养问题。

福建省妇联通过省“两会”议案、提案积极呼吁,大力推动解决铁路“五七”家属工社会保障问题。今年5月10日,省妇联专门请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铁路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到场,就“五七”铁路家属工要求解决养老保险问题开展联合接访。

刘群英、王秋梅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养老保险处及南昌铁路局福州办事处负责同志共同接待了来自福建省各段58名“五七”家属工,认真听取其合理诉求,并当场召开专题磋商会,研究讨论“五七”家属工养老保险问题。

在省妇联积极协调和推动下,日前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已出台政策,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可一次性补缴或补足15年基本养老保险费,并从补缴手续办结次月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较好地解决了福建铁路系统“五七”家属工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

跨省联动:提升外省个案维权服务质量

今年初,福州市台江区吴红女士来福建省妇联求助,其独子程蔚在海南三亚琼州学院学习,于2009年11月30日晚,在与全班同学进行“后空翻”高难度动作练习中,脑部栽地严重受创,当场深度昏迷。

2010年,程蔚向海南三亚市城郊区人民法院起诉校方。2011年1月10日,法院作出一审判决,由校方承担30%的赔偿责任。程蔚及其母亲吴红对该判决不服,提起上诉,并希望得到福建省妇联的帮助,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接访后,刘群英、王秋梅高度重视,权益部积极协调,请求海南省妇联大力协助,共同帮助程蔚维护其合法权益。海南省妇联副主席李幼伍亲自带领权益部干部前往三亚市了解案情,给予协调。经多方努力,海南省三亚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二审判决,将校方应承担该教学事故的赔偿责任由30%变更为70%,大大减轻了程蔚的后续治疗甚至于整个家庭的负担。

刘群英表示,福建省妇联将通过试点实行妇女信访代理制,加强12338热线建设,深化平安家庭建设,推进婚姻家庭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及时反映妇女诉求,切实做到维权在源头、在基层、在身边,真正把妇联组织建设成为党开展妇女工作的坚强阵地和深受广大妇女信赖和热爱的温暖之家。

目前,福建省妇联与台湾20多个有影响的妇女组织建立了联系。全省各级妇联先后组织22批次赴台湾各地交流;福建省妇联接待了来闽交流的台湾妇女90批2685人次,涵盖了工商、金融、教育、文体、旅游等各界民众,着力推动了两岸基层妇女民众的交流。

近年来,福建省妇联在拓展两岸妇女民间交流中积极先行先试,服务福建跨越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两岸交流交往中最特别、最活跃和联系面最广的组织,成为促进两岸民间大交流大合作的重要力量。

福建省妇联主席刘群英认为,妇联在深化两岸交流、拓展两岸关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性别优势,妇联贴近妇女、贴近儿童、贴近家庭;组织优势,福建现有各级妇联组织17000多个,其他妇女团体4万多个,基本与台湾妇女组织的网络结构类似;职能优势,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反映两岸妇女交流交往诉求是妇联的基本职能。

先行先试——完善两岸交流机制

机制是民众交往的载体。福建省妇联积极争取福建省委、国台办的支持,在全国率先吸收台湾妇女为省妇代会特邀代表和省妇联执委,建立了台湾执委、委员联系机制;积极推动全省各设区市开展闽台妇女交流工作,建立并完善基层妇女组织结对机制和行业对接机制。

目前,全省7个设区市妇联分别与台湾9个县市妇女会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泉州、三明市7个乡镇妇联分别与台湾基层妇女组织进行了对接;行业对接有新进展,南平市妇联与台湾妇女菁英联盟、三明市女企业家联谊会与花莲县工商妇女协会、新罗区岩山乡妇联与台北市中正区工商妇女会、邵武市妇联与屏东县妇女会进行了对接。

今年,来自两岸的共150对家庭分赴各地开展妇女和家庭对口交流活动,交流妇女儿童工作经验,畅谈两岸和平发展愿景;闽台10家两岸幼儿教育机构签订园际交流友好合作协议……闽台基层组织与家庭对口交流机制常态化态势正进一步形成。

借台借力——提升妇女工作品牌

福建省妇联精心谋划,注重运作,打造了“海峡妇女论坛”、“海峡巾帼健身大赛”、“海峡妇女艺术节”、“海峡亲子联谊”等海峡妇女工作品牌,走在全国妇联系统对台交流的前列。

2006年,以“海峡姐妹展风采,同心携手创未来”为主题的首届海峡巾帼健身大赛在厦门举办。台港澳均组团前来参赛,在福建省乃至全国都是首次。千名海峡妇女联谊交流,展示风采,开辟了海峡两岸妇女交流新渠道。

特别是2011年6月举办的第三届海峡论坛·海峡妇女论坛作为海峡论坛的民间交流活动项目之一,两岸四地近千人参加了两岸女企业家发展分论坛、两岸妇女与信息技术分论坛、两岸百对家庭联谊活动、两岸妇女和家庭共植友谊林等10场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品牌效应。

各地妇联发挥区域特色文化,精心打造了“海峡两岸母亲林”、“厦金亲子夏令营”、“两岸三地妇女相关议题研讨会、“闽台经贸论坛”、“永定客家山歌大赛”等品牌活动,形成闽台互动联办的格局。

携手合作——实现双方共赢效应

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福建省妇联以海峡西岸经济区重大经贸活动为契机,邀请台湾妇女社团组织女科技人员和女企业家参加“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大型经贸活动,推动闽台女企业家在项目供求上相互推介,实现资源共享上相互对接。

全省各级妇联在两岸妇女交往中适时宣传对台政策和福建投资环境,真诚为台湾姐妹在福建投资兴业创造良机。如厦门市妇联多次邀请台湾女企业家组团参加台交会,莆田市妇联邀请台港澳侨女企业家参加当地大型经贸活动。各级妇联还充分发挥海外妇女联谊会、女企业家联谊会等妇女团体优势,引导女企业家们融入闽台“五缘六求”合作大势,并主动提供咨询,推动闽台妇女在经济技术项目上开展合作。

刘群英表示,新形势下妇联组织将全面拓展闽台妇女互动机制,着力创新闽台亲子交流平台,共建共享女性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依托政协专委会,拓宽维权渠道。

读者都对201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最美洗脚妹刘丽印象深刻,殊不知她是福建省巾帼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实,2008年“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穷人慈善家胡玉荣,2009年度“感动福建”十大人物连城“照料储蓄社”等都是福建省巾帼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目前,福建省共组建了家政服务、家庭教育、心理抚慰、法律帮助、医疗护理、助老为老等巾帼志愿服务队伍2611支,登记在册人数近10万人,开展各类便民为民服务2.9万场,提供服务30余万人次。全省巾帼志愿服务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可喜态势,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赞誉。

为规范巾帼志愿服务管理,更好地在参与社会管理中打造具有巾帼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福建省妇联注册成立福建省巾帼志愿者协会,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了工作经费,成为有人员、有场所、有经费、有章程、有标识的“五有”社团法人,推动了全省巾帼志愿服务向规范化、常态化、品牌化发展。

管理规范化:建立 “1+X” 志愿服务参与模式

福建省妇联边实践、边探索,建立了巾帼志愿者招募制度,采取定向招募方式和社会招募方式;全面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完善注册登记、分类管理;并于2008年底出台了《福建省巾帼志愿者管理办法》,定期召开常务理事会议,研究部署巾帼志愿者工作。

为完善规范化管理,福建省妇联建立了“1+X”巾帼志愿服务参与模式。“1”指以福建省巾帼志愿者协会作为核心组织,“X”包括各级妇联的志愿服务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巾帼志愿团体,高校女大学生为主的志愿团队,以及民间志愿组织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草根”等外围组织,如福建义工俱乐部、邵武爱心公社。

全国优秀志愿者苏炳灿、余瑶等也是巾帼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福建省妇联在发动女性群体参与的同时,还积极吸纳男性参与,如治安巡逻、社区家电维修等志愿服务。

服务常态化:借助两个平台推广两个模式

借助两个平台对接群众需求。借助968938家政服务信息平台,社区巾帼志愿者为孤寡困难家庭和高龄低能人群,提供细致入微、见诸日常的无偿服务。该平台自今年1月启动,已受理群众有效诉求13123件,群众满意率达96%;借助12338妇女维权平台,通过接待来访、接听热线、现场咨询等方式,巾帼维权志愿者共接待来信来电来访件5244人(次),调解家庭纠纷、调适夫妻、婆媳关系等公益咨询1113人(次)。

推广两个模式倡导常态服务。在农村,鼓励留守妇女创办“爱心照料储蓄社”。“照料社”存的不是钱,而是好事。姐妹们互帮互助、相互照料,谁家有困难,都帮上一把,邻里不和睦,都劝上一回;在城市,推广社区“爱心银行”。 “爱心银行”既可存钱,也可存储好事,既可存储爱心,也可支取爱心。当“储户”因灾、因病导致生活贫困,或遇到特殊困难时,可以获得“爱心银行”提供的物质帮扶和志愿服务。

服务品牌化:打造一批巾帼志愿服务品牌

利用节庆打造巾帼助老志愿服务品牌。春节,以社区巾帼助老志愿者为主体,以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三进三送”巾帼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省各地同时开展;重阳节,开展“情暖金秋”——万名巾帼志愿者关爱老人社区服务活动,数十支社区助老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入户为老人开展美容理发、家电维修、卫生保健、健康咨询等服务。

关注民生打造关爱女性健康巾帼志愿服务品牌。针对农村妇女妇科病发病率较高的现状,从2009年起,将每年3月确定为“农村妇女健康关爱月”,组织巾帼志愿者为农村妇女开展巡回义诊、健康咨询、免费发放药品等系列关爱活动;为帮助“两癌”妇女筹措治病资金,省巾帼志愿者协会会同红十字会在今年母亲节期间,设立福建省“母亲健康基金”并开展巾帼志愿者关爱母亲行动。

福建省妇联主席刘群英表示,将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载体,争取在今年内实现“四个一”:即建立一个巾帼志愿者网站,签订一份与台湾志工组织的合作协议,吸纳一批巾帼志愿服务专业团体会员,选树一批“感动社区”巾帼志愿者。

目前,全省女性进村两委达99.8%,比上届高7.2个百分点;村委会女成员占21.4%,比上届高6.7个百分点;女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890人,比上届增加190人;村妇代会主任进两委达100%,有力地提高农村妇女参与基层群众自治水平。

近年来,福建省妇联以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为主题,以党群共建创先争优为动力,将更多的政策、资源服务于基层组织,妇联组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妇联组织影响力和凝聚力明显提升。

壮大基层工作力量

规范农村妇代会建设。深入开展万村妇代会创先争优和基层组织示范创建活动,全省35.7%的妇代会达到“六好”先进妇代会标准,3个县(区)、13个乡镇(街道)、126个村(社区)被评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单位,全省评选表彰了100个先进村妇代会和100名优秀村妇代会主任。

创新社区妇女工作。全省社区已全部建立妇联组织,并把社区和驻区单位中有号召力、热心妇女工作的女性吸纳进社区妇联组织,不断壮大社区妇女工作力量。

形成立体化组织网络。全省已有县以上各类机关妇女组织2780个,厦门大学等13所高校成立了妇委会,9所高校、党校和行政学院建立了妇女研究机构,有各级工会女职工委员会3.7万个,妇联团体会员140个。

改善基层工作条件

持续推进落实村妇代会主任经济待遇。通过锲而不舍地推进,从2009年1月起,全省1.5万个村妇代会主任全部享受每人每月100元的工作津贴,由省级财政解决。

把握先机争取经费保障,省妇联抓住贯彻全国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推动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发展座谈会契机,争取省委、省政府和省财政支持,从2011年起每年按全省女性人口人均1元标准核拨专项经费。厦门、福州、龙岩、莆田、漳州等5市和11个县区也实现了妇女人均“一元钱”目标,为妇女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多措并举建好妇女之家,在全省各级妇联努力下,至2010年底,全省14414个村和2154个社区已全部建立“妇女之家”,实现100%覆盖。各级妇联通过建设有形之“家”,打造无形之“家”,积极构建妇女的精神家园,形成妇联与妇女共建共享的互动关系

优化干部履职能力

全省各级妇联高度重视加强妇联干部的能力建设,坚持加强教育培训,帮助妇联干部开阔思路、提高素质。省妇联加大投入,着力提升培训层次,相继在厦门大学、北京大学举办省妇联执委和市(县、区)妇联主席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女性素养提升高级研修班。

    各级妇联一方面积极争取将女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组织部门的培训规划,推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在干部培训中提高女干部的参训比例;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的培训阵地,贴近女干部的实际需求,举办各种培训班,大规模培训女干部和女性人才,提高女性人才素质。

十一五期间全省妇联系统举办各类培训班1678期,培训妇联干部25717人次。目前,全省妇联系统干部1832名,大专以上学历占84.7%,45岁以下占81.6%,党员占82%。干部队伍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整体素质明显改善和提高。

加快妇女人才成长

以开展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调研、举荐人才为重点,做好妇女人才工作。2010年三八节期间,省妇联与省委组织部召开了女性人才座谈会,推动女性人才建设。联合高校相继开展了《福建省高校女大学生创业困境和需求的调查与研究》、《海西建设中女性留学回国人员的特征分析》、《高校知识女性职业素质与生存状况的调研》,完成了《福建省女性高层次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对女性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支持和培养力度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并向省政协提交了“关于及时补充配备省直部门领导班子女性成员的建议”。

目前,省级女党代表占22.3%,人大女代表占23.51%,政协女委员占20%,分别比上届提高了0.8、3.91、3.3个百分点,福建省十七大党代表中,女代表占30%,位列全国第二。

福建省妇联主席刘群英表示,今年是全省市、县、乡领导班子和省妇联换届之年。全省妇联组织工作要抓女性人才建设,在市、县、乡换届中全力做好推优工作;抓基层组织建设,在深化党群共建创先争优中强基固本;抓能力建设,在教育培训中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本领;抓自身建设,在不断拓展中努力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

在今年召开的福建省妇女创业小额信贷工作推进会上,一位创业者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她就是宁德市屏南县甘棠乡“明香农庄”的创办者包明香。

2003年,包明香看着郁郁葱葱的果园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因为资金短缺而无法施肥、除虫,她已多日心急如焚地奔走于各个银行之间,可是各个银行都拒绝了她的贷款请求。就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妇联帮她争取到3000元小额贷款,由于果树及时得到治虫,当年她的果园喜获丰收。

2010年的那场霜冻,令包明香终生难忘。她苦心经营了9年的果树几乎全被冻死,颗粒无收的她又一次陷入绝境。妇联得知后为她献计献策,选择改良品种兼种食用菌,可是因为她既没有财产抵押又没有符合条件的担保人,银行还是不能给她贷款。在妇联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她用贷到的8万元信用贷款买了果树苗,抢栽抢种,又一次种下了创业的希望。

两次“遇难”,都是妇联的妇女创业小额信贷帮包明香度过难关,她说:“小额贷款圆了我的创业梦想,因为有了娘家人的支持,我永远都是是坚强的创业者。”

政策推动妇女创业小额贴息贷款工作

2009年7月,福建省妇联与省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联合出台了《关于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通知》(闽财金〔2009〕79号),确定了支持有创业能力和意愿的省级以上“双学双比”女能人、“三八”红旗手等八类妇女享受小额贴息贷款政策。

2010年10月,为进一步扩大政策的覆盖面,省妇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又联合出台了《关于在宁德市开展妇女创业小额贷款试点工作的意见(试行)》(闽妇[2010]114号)。把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的对象扩大到具备一定创业能力、有创业项目、能独立承担法律行为责任、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18-55周岁)的城乡妇女。

2011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把做好妇女小额贴息贷款,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为确保这项“民生工程”落到实处,2011年1月,省妇联与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福建省分行再次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省进一步开展妇女创业小额贷款工作的意见》(闽妇[2011]8号),将宁德市的试点办法扩大到全省。

部门协作落实妇女创业小额贴息贷款政策

福建省各级党政领导和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妇女创业小额信贷工作,全省有50个市、县(区)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的市、县(区)还建立了妇女创业小额贷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

宁德市专门成立了妇女创业小额贷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分管领导多次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协调会,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厦门、南平、漳州、龙海、福安等市、县通过举行“创业妇女小额贴息贷款启动仪式”、“妇女创业小额信贷现场推进会”等,全力推进妇女创业小额信贷工作。

省直各有关部门明确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共同推动这项工作。财政部门积极提供担保资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简化审批手续,提供优质服务;人民银行积极协调,加强信贷工作指导,支持妇联组织开展宣传和推动工作;农信社在信贷额度紧缺的情况下,2010年多争取了6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妇女创业小额贷款;邮储银行主动参与,并确保贷款额度。

不断扩大小额贴息贷款政策惠民效应

福建省妇联主席刘群英告诉记者,福建省的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很优惠,个人最高可贷8万元,合伙起来经营的人均可贷10万元,女性创办的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申请200万的贷款,贷款贴息资金由财政据实全额负担,农村与城镇创业妇女同等享有。

福建省妇联推进的创业小额信贷工作极大地激发了城乡妇女的创业热情,获贷妇女利用贴息贷款发展农业生产、开办公司、参与社会事业,增强了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能力;为城镇下岗失业妇女创业就业开辟了新路,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今年,经省妇联与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省农信社、邮储银行福建省分行会商,安排15亿元妇女创业小额贷款额度,获贷城乡妇女近万人,有力地促进了妇女创业就业工作。

刘群英表示,妇女创业小额贴息贷款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放贷,还要严格地把握好贷、用、还三个重点环节,突破贷款瓶颈,努力做到应贷尽贷、良性运作。努力使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贷得出、用得好、收得回”。

一身学生装还透露着几分学生气,一束马尾辫散发出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身材娇小的詹素梅给人第一印象还像是一个在读的女大学生,可她已经抗着锄头在冷风中帮村民锄草,戴着斗笠在烈日下帮村民包裹芭乐了。

2010年9月,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的詹素梅毅然放弃了留在省会城市的考研和福州市教师招考等机会,最终选择了福建省选聘生考试并被录取,回到了养育过她的家乡——担任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石横村村委书记助理。她之所以做出当村官的选择,是因为“春蕾计划”改变了她的命运。

2006年8月,手捧着来之不易的录取通知书,出身贫困家庭的詹素梅心情悲喜交集:一边是十二年寒窗苦读的成绩,一边是拮据地拿不出大学的学费。长泰县妇联得知她的情况后,把她纳入了该县“春蕾计划”首批受资助的贫困女大学生行列。

春蕾计划给予的不仅是学费,还给予了詹素梅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村官工作虽然很忙,但她对“春蕾女童”的情况还是十分关注。今年“六一”儿童节,为了给林墩工业区的春蕾女童过一个特别的节日,她主动与长泰县妇联联系,在县妇联的牵线搭桥下,长泰县神悦铸造公司给20名贫困女童送来书包、羽毛球拍等“六一”礼物和慰问金2万元。看见小朋友们拿着礼物开心的样子,她心里觉得特别欣慰。

除了帮助“春蕾女童”寻找社会资助,詹素梅每个月还会从自己不到1000元的工资中省下50元,计划把这笔钱捐献给“春蕾女童”。目前,她已经和石横村的一名春蕾女童结了对子。她表示除了给春蕾女童提供力所能及的资助外,在工作之余还会给春蕾女童辅导功课。

詹素梅只是福建省“春蕾计划”资助10.5万名贫困女生中的一个受益者和“发光者”。福建省妇联、儿童基金会于1994年启动实施“春蕾计划”,在17年实施过程中,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遵循慈善工作规律,紧紧把握妇女儿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科学策划公益项目,不断丰富“春蕾计划”品牌内涵,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2006年,随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的落实,贫困女孩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基本上得到了保障。但初中毕业后的贫困女孩如果没有继续升入高一级的学校,会因没有一技之长,难以顺利就业。

如何改变贫困女生初中毕业后“升学无望、挣钱无术、就业无路”状况,福建省妇联、儿童基金会调整了春蕾计划的救助方向和救助重点,扩大了救助范围:对小学、初中阶段贫困女童的救助,重点从学费、学杂费的补贴转移到对其生活费用的补助,并将救助范围扩大到了高中和大学的继续教育阶段,推出了“春蕾计划——成才行动”、“春蕾计划——就业行动”、“春蕾计划——圆梦行动”。

福建省“春蕾计划”2010年资助161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女生圆了大学梦,每人获得了一次性5000元资助。还先后资助21所中专学校创办职业技术教育春蕾班,免费招收初中毕业的贫困女生学习电子装配、酒店管理、服装设计等专业,毕业后由学校直接输送到福州、厦门等地挂钩企业上班。受到了学校、企业、家长及学生的欢迎。

截止2010年12月,福建省“春蕾计划”共募集资金6400多万元。在全省援建春蕾小学34所,开办春蕾班45个(其中小学12个,初中2个,职业技术教育31个),形成了从小学、初中、高中、职专直至大学的一套完整科学的资助体系。

福建省妇联主席刘群英告诉记者,福建省“春蕾计划”现在逐步形成了以助学领域公益项目为主、以成才、就业、关爱领域公益项目为辅的多元化、科学化发展模式。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