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据新华社报道,日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非洲50国学者,鼓励他们继续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提供智力支持。习近平强调,中国和非洲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形势,中国和非洲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要加强团结合作。在福建农林大学,有这样一位女性学者,20年致力于中非合作,为他们带去了致富的菌草技术。菌草种植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矗立起一座新时代中非合作的崭新“丰碑”。 东南网9月5日报道(记者 许上福 王祥楠 林先昌 通讯员 林良辉)这些天,林冬梅的脚步依旧十分匆忙。刚刚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和北疆,组织了两场菌草生态治理以及产业发展的会议,讨论的声音尚未消散,她已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作为援非科技人员代表,她前去参加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 作为向非洲传播菌草技术的使者,就在一个月前,她又前往非洲的三个国家:卢旺达、坦桑尼亚和埃及,陪同联合国高层代表团现场考察非洲菌草项目实施,开展了菌草技术培训及项目落地等相关工作。 从2004年支援南非的那一刻起,至今算来已有20个年头,林冬梅先后37次奔赴非洲,让“幸福草”在非洲大地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成为当地的“致富草”,圆了包括众多妇女和弱势群体在内的非洲人民的幸福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林冬梅秉承有“菌草之父”之称的林占熺教授的菌草援外理念,从女性角度出发,与非洲的女性携手合作,传授她们种草育菌等技能,带领她们脱贫致富,与非洲妇女结下深情厚谊。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非洲当地被大家所称道。林冬梅说,在当地“他们把我当作‘菌草女儿’”。 今年8月,林冬梅(右二)走访卢旺达南方省乡村菌草合作社。 从“菌草之父”到“菌草女儿” 菌草援外事业迎来传承人 从懂事起,父亲林占熺就一直是林冬梅的骄傲,因为她的爸爸是“菌草之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发明了“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技术,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性难题。菌草技术从福建出发,逐渐推广至全国,成为助力脱贫的“扶贫草”和“幸福草”。 林冬梅现在的身份是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副院长、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联合国菌草项目顾问。她的菌草之路,看似必然,其实也偶然。 17岁那年,林冬梅获得了去新加坡留学的机会,因此远离了父亲的事业,也远离了菌草。她在国外度过了十年的时光,成为一名公务员,过着安稳的生活。2001年,林占熺赴巴布亚新几内亚第一次开展菌草援外工作时在新加坡转机,与女儿短暂相聚。这一次见面,让林冬梅看到了父亲鬓角的白发和缓慢的脚步。那一刻,她的心弦被深深触动。舍不得父亲一个人在外到处奔波,两年后,她放弃了新加坡的优越工作和居留权,回国加入了父亲的菌草技术团队。 回国后的林冬梅,与父亲一起编写教材、参与科研、翻译资料,走遍了国内外的贫困地区。她逐渐理解了父亲的坚持,明白了这项事业的意义——不仅仅是技术的推广,更是对世界的一份承诺。林冬梅的加入补上了团队管理的短板。化学、生物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历练,国际化的求学从业背景,让她拥有开阔的思维和视野。她提出以菌草技术产业化应用为科研“造血”的发展思路,通过菌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为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 林冬梅第一次走进非洲,是在2004年。那时,她随同父亲前往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推广菌草技术。初到非洲,见到的是一片广袤而贫瘠的土地,当地的落后情况令她震惊。“这不正是需要我们菌草的地方吗?”很快,林冬梅在这里也看到了菌草的希望。 20年前,对于当地这些农民来说,菌草技术是新鲜事,用菌草种蘑菇更是闻所未闻。他们不了解如何控制菌菇出菇时的温湿度,不知道如何管理菇场。林冬梅和同事们用最简单的方式——买来固定容量的水桶,告诉他们每天定时浇几桶水。这样看似简单机械的背后,其实是林冬梅和同事们反复试验得出的科学数据。 这种量身定制的减贫方案,帮助当地农民妇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一名月收入仅390兰特(当地币)的妇女普莱谢斯,通过种植菌草菇,一周内就赚到了1120兰特。这不仅使她不再为孩子的学费发愁,也让她重新找回了尊严,眼中重新焕发出了光彩。看到贫困妇女通过种植菌草菇,获得收入,并因此改善家庭生活,林冬梅在这一刻真正体会到菌草扶贫援外事业的意义:为更多人点燃改变命运的希望之火。 林冬梅为菌草技术培训班结业的学生颁发证书。 从“单亲妈妈”到残疾妇女 林冬梅37次抵非用菌草改变弱势群体命运 在福建农林大学的国家菌草研究中心,一块石碑静静矗立,上面镌刻着一行字:“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这是曾担任过福建省委书记,后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的项南为菌草事业亲自题写的寄语。20年来,林冬梅先后37次飞抵非洲推广菌草技术。从沙漠到滩涂,从高海拔到盐碱地,她用脚步丈量过许多贫瘠之地。 矗立在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研究中心前的石碑 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摄 在非洲,林冬梅推广了“10平方米菇场”模式,农户利用10平方米的土地,一年内即可产出1.2吨鲜菇。菌种下地仅7天后,农户便能开始获得收入。林冬梅为发展中国家创新了“菌草技术国别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把贫穷的妇女如“单亲妈妈”组织起来发展菌草生产,实现脱贫致富。她为多国女性青年与农户提供留学奖学金与国际培训和交流合作的发展机会。 2023年6月,林冬梅受邀在中非妇女论坛作主旨演讲,她分享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当地妇女费雷达·科拉罗姆如何通过菌草技术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林冬梅是见证者和参与者。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费雷达从一名贫困的农村妇女成长为菌草种植的带头人。如今,她不仅建起了自己的房子和购置了车辆,还创办了属于自己的菌草菇农场。她的农场每周生产200公斤鲜菇,供应给东高地省的蘑菇经销商,并为当地25名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其中大多数是女性。几年来,费雷达还将菌草技术推广到周边的10个村庄,与中国专家一道培训了当地1500名妇女、青年和残疾人。 “在我参与援助发展中国家的过程中,遇到过许多像费雷达这样的女性。”林冬梅说,通过菌草技术的赋能,莱索托的失业女大学生、斐济的残疾妇女,转变为女会长、女企业家和女科技人员。 南非单亲母亲种出蘑菇乐开了花 “不少南非的单亲妈妈和卢旺达大屠杀遇难者的遗孀,生活曾经处于几近绝望的境地,我们手把手教她们菌草种植技能,生活有了好转,对未来也有了新的希望,我深刻体会到了技术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林冬梅告诉记者,她之所以能够乐此不疲、不眠不休地投身于工作,正是因为看到菌草技术能够真正改变贫困老百姓的命运。 从南非、卢旺达到广袤非洲大地 “菌草女儿”续写共圆幸福梦的精彩故事 今年8月初,在卢旺达举行的非洲地区菌草技术培训班,阿涅丝·阿因卡米耶也在这个培训班中,她是卢旺达的第一位菌草项目协调人。 2007年,阿因卡米耶大学毕业,在第一次见到中国菌草专家后,她找到了发展方向。在学习和实践中,每天同中国专家并肩工作让她感到“格外振奋”。 阿因卡米耶说,“最让我感到幸福的是,我们能帮到很多人,菌草技术特受欢迎,特别是妇女、青年在接受培训后找到生计和出路,有人收入翻了不止一倍。” 林占熺和林冬梅带领菌草研究团队已为非洲45个国家培养了8000多名学员。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摄 20年来,由林占熺和林冬梅领导的菌草研究团队,为非洲45个国家培养了8000多名学员,在卢旺达、中非、莱索托、南非、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坦桑尼亚,都有不同规模的示范基地和示范点,推广了中国菌草技术。在全世界已经培训了1.4万余人,菌草技术被翻译为18种文字在全球持续传播。菌草援外,如同“星星之火”,点燃希望和友谊之光。 在莱索托,菌草技术甚至成为了当地民歌的主题:“有人说,她是野草;有人说,她是生命;她,是食物,也是药物;她,是希望之物……”林冬梅深知,菌草技术的推广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援助,更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探索。她为发展中国家创新了“菌草技术国别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把最贫穷的妇女如“单亲妈妈”组织起来发展菌草生产,实现脱贫致富;她为多国女性青年与农户提供留学奖学金与国际培训和交流合作的发展机会。2019年,由于她在中非农业发展领域的贡献,中非总统图瓦德拉授予了她“中非共和国国家感恩(军官)勋章”。这不仅是对她个人努力的认可,也是对菌草技术在非洲贡献的肯定。 中非总统图瓦德拉为林冬梅颁发“中非共和国国家感恩(军官)勋章”。 在林冬梅的规划中,未来五年,她和团队计划在全球再建20个菌草示范基地,继续推动菌草技术的全球化发展。 林冬梅说,她希望扩大菌草技术科技服务范围以及提升赋能女性发展的水平,促进各国本土化生产优质蛋白质食品,利用菌草技术增加妇女就业和实现减贫,应用菌草生态治理技术以应对极端气候条件,特别是为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高效利用、粮食安全以及风沙防治提供更经济、更有效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在林冬梅的努力下,中非和尼日利亚的大学正式开始菌草学课程。通过线上介绍菌草技术,林冬梅已经向数千人传授了相关知识,分享了如何发展菌草产业的经验。 这项技术为非洲发展中国家在增加就业、减贫、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开辟了新路径,帮助破解了许多发展难题。同时,菌草技术在中非交流交往中架起了一座座友谊之桥,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展菌草,造福人类。”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林冬梅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她深知,推广菌草技术,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文化的交融,是希望与友谊的传递。正如她在工作中所展现的那样,这株小草,虽然渺小,但在她的努力下,正在跨越海洋,走向世界,为更多的人带去改变命运的希望。 (本文未署名照片均由国家菌草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