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手相助 让救助更有温度 厦门市救助站去年服务女性求助者300多人,从生活救助向多元救助拓展 救助站工作人员对新手妈妈欣欣进行指导。 救助站工作人护送小华(前排左二)回老家。 文/记者 吴笛 通讯员 李贤勇 图/厦门市救助站提供 “看,宝宝应该这样抱。”“别害羞,我来教你如何喂奶。”“宝宝吃饱了,拍嗝也很重要哦。”近日,在厦门市救助站,几位“过来人”一起指导新手妈妈欣欣(化名)照顾刚出生5天的宝宝。 欣欣今年19岁,6月6日在出租屋独自生下了女儿。因为没钱继续租房,父母不肯照顾,男朋友不知所踪,欣欣被好心人送到了救助站。该如何照顾刚出生的宝宝,欣欣手足无措,于是救助站的女性工作人员成了她的临时家人——送上新生儿和产妇的用品,手把手教她照顾宝宝,食堂特地为她煮月子汤。欣欣说,从小到大自己没被如此照顾过。 今天是第12个全国救助管理“开放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针对求助者人群和救助类型的变化,厦门市救助站以情感人,延伸服务,站内救助服务更加精细化、个性化,成为受助者临时停靠的温暖港湾。 以情感人 让自残少女重新燃起希望 在健身房健身,在教室画画看书,还有专业社工陪伴聊天,17岁的小溪(化名)说,在厦门市救助站生活的这十多天,是她特别放松的时光。 小溪因为患抑郁症曾在厦门市仙岳医院住院治疗一个月。今年6月,小溪在妈妈的陪伴下到仙岳医院复查。其间,小溪与妈妈发生冲突,妈妈一气之下扔下她独自开车回了老家。无奈之下,小溪被送到了救助站。 “第一次见到时,她左手臂上的一道道自残伤痕让人心痛。”救助站女性救助科黄科长说,最初小溪对外界充满敌意,用沉默对待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关心。于是,救助站为小溪提供宽松环境,几天下来小溪被工作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感动,放下戒备,敞开心扉。 小溪说,爸爸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从小要求严格,自己虽然很努力,但仍没办法达到爸爸的要求。初中时,小溪开始与爸爸对抗,爸爸逐渐对她失望。爸爸妈妈之间关系也不好,最终爸爸搬出去住。妈妈把这一切归咎在小溪身上,母女俩经常吵架。 得知小溪喜欢健身、画画,工作人员就陪她健身,为她开辟专门的画画课。小溪写的网络小说曾得到不少网友的称赞,工作人员鼓励她继续写下去。聊天中,工作人员让小溪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让她重新燃起对未来的信心。 小溪特别感谢救助站的阿姨和姐姐们对她的照顾和鼓励,她说,等自己18岁可以独立了,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相信自己可以自食其力。 精细化救助 助全职妈妈找回自我价值 记者了解到,厦门市救助站去年一年救助女性求助者300多人,求助者呈年轻化趋势,有十几岁的女孩,也有三四十岁的家庭主妇,她们大多家庭支持系统薄弱,需要心理疏导,救助也从物质救助向心理救助转变。 王丽(化名)毕业于985高校,研究生学历。原本她拥有一份高薪工作,但婚后为了照顾孩子,30岁出头时辞职当起了全职妈妈。丈夫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家庭,家里大小事都是王丽一人承担。王丽希望丈夫看到自己的付出,而丈夫认为她所做的一切理所应当。于是夫妻之间经常爆发争吵。 在一次激烈争吵后,她带着6岁的女儿来到厦门,无处可去被社区工作人员送到了救助站。 救助站工作人员帮她照顾孩子,让她可以安心休息,调整心情。工作人员中的年轻妈妈理解王丽的感受,进行共情疏导,让她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社工跟她一起分析目前的生活状况,探讨未来的出路。 经过一次次的沟通、疏导,王丽从情绪激动、对丈夫充满抱怨、一心想离婚带孩子回老家,到理性看待面临的困境、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王丽决定寻求家人及托育等专业机构的帮助,解决孩子的照顾问题,从兼职开始恢复自己的工作,重塑自己的价值,再来审视婚姻问题。 黄科长说,要实现精准救助,仅依靠传统的救助方式是不够的,需要工作人员找准救助服务的重点,把法律、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融入其中,在保障站内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为受助者提供心理疏导、缓解过激情绪;为她们内在赋能,积极面对问题,同时借助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家庭等力量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延伸服务 低保问题得到解决 反复流浪的她终返乡 “救助站帮我解决了低保问题,这次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了。”流浪多年的小华(化名)在回家路上拉着厦门市救助站护送工作人员的手说。 母亲改嫁多年未联系,弟弟在外地打工没有音讯,亲戚对她不闻不问,小华常年独自一人在外流浪,精神出现异常。 2022年3月,因为交不起房租流落街头,小华第一次走进厦门市救助站。刚入站时,她身形消瘦,情绪低落,对外界反应冷淡,每次谈到回家说得最多的是:“厦门好,回去也没地方去。” 为了缓解她的失眠和情绪状态,救助站安排医生和专业社工为她开展治疗和疏导。经过精心照料,小华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日渐好转,对回家也不再抗拒。 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护送下,小华回到了老家仙游。不过一年以后,小华再次出现在厦门市救助站。之后,尽管厦门和仙游两地救助站多次对小华进行救助,但她反复流浪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根本解决。 在跟小华亲戚的沟通中,工作人员了解到她未申请低保,也不愿配合办理申报手续。为了帮助小华在仙游当地“留得住”,厦门市救助站一方面向当地民政部门了解办理低保的条件及所需材料,积极与仙游县救助站协商合力开展精准帮扶;另一方面协助小华亲属与仙游县救助站进行对接,沟通亲属配合办理相关手续。 经过多方协调,小华的低保问题得到解决,她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去医院门诊复查也可以享受减免政策。再次踏上返乡路,小华一句简单的谢谢让救助站工作人员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