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对涉及未成年子女的离婚案件明确提出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在每一起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中,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将特殊、优先、全面保护理念贯穿在案件办理及案后延伸工作的全过程。离婚后,双方应当妥善处理对子女的探望事宜。 处理儿童探视权案件时,除遵循法律外,还需洞察人性与情感,权衡儿童需求,这既是对法律的尊重,也是对儿童权益的守护。 ■周婷婷 在0℃的临界温度下,水与冰共舞。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要求我们恪守公平正义。但执法者的手是有温度的,要在法律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 作为一名执行法官,我有幸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的坚实后盾。在这个岗位上,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案件,每一个案件背后都隐藏着不同的故事和复杂的情感。 探视权申请背后的故事 我曾收到一份执行探视权的申请,申请执行人作为父亲,渴望能与儿子重拾亲情。然而,孩子却对他心生抵触,每次相见总是非常抗拒。我困惑,为何孩子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 孩子叫小付(化名),父母的婚姻因父亲家暴走到了尽头。法院最终判决,小付跟母亲生活,父亲按月支付抚养费。离婚时,双方虽对探望权达成了协议,每月相见两次,但实际情况并不顺利。因为孩子的心门紧闭,父亲总是失望而归。 在处理这起微妙且复杂的案件时,我深知谨慎行事的重要性。首要任务是与小付的母亲进行深入对话,聆听她对于探视权的见解,并期望她能够成全我与小付的会面。只有当我以真挚的态度去接触小付,他才可能逐渐敞开心扉,向我倾诉他的痛苦和不安。 双相情感障碍下的家庭挣扎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我前往小付家。当我敲开小付家门的那一刻,小付的母亲出现在我面前,那是一位朴素的母亲,脸上满是憔悴与疲惫。当我和她说明来意时,她的表情瞬间变得严肃起来。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挣扎,这是她作为母亲、作为案件当事人的复杂情绪。 在我目睹小付母亲逐一展示医院的诊断报告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孩子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小付母亲说:“最初,我是愿意配合孩子父亲探视的,然而孩子对他心生畏惧,每次探视总是哭闹,渐渐地,孩子便抗拒再见他父亲。他误以为我在背后教唆孩子阻止他的探视权,因此,每当探视未能如愿,他便会闹事,甚至波及孩子的学校。” 她露出深深的无奈:“我明白他父亲对没有行使探视权有不满。然而,他现在继续要求探视真的对孩子不利。医生建议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尽量维持稳定氛围。” 我能感受到小付母亲面临的困境,她独自一人在这本应是两人携手共度的难关中挣扎。我稍作沉思说道:“我会主动与他父亲沟通,一起寻找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共同为你们寻找一个平衡点,帮助你们摆脱眼前的困境,在此之前,我希望能与小付见面,聆听他的心声。” 小付母亲有些犹豫,我知道她担心我会给小付带来更多困扰。于是接着说:“我完全理解你的担忧,但是请相信我会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去与孩子沟通。我们需要一起面对这个问题,才能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小付母亲最终同意我去学校找小付。 孩子心结背后的恐惧与彷徨 带着忧虑,我走进了小付的世界。踏入校园初见小付,孩子站在班主任身旁,低垂着头,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我轻轻地走向他,嘴角挂着温暖的微笑:“小付你好,我是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的执行法官,我来是为了你父亲探视权的事情。” 我的话音刚落,小付的身体紧绷了起来,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安与抵触。他抬起头,眼神里充满了疑惑与愤怒:“不,我不想见他,你们为什么又要来问我?”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悲伤与无奈,让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为何这孩子对他父亲有着如此深的抗拒? 我尽量平复内心的波澜,以更为柔和的语气对小付说:“小付,我知道你现在的心情很复杂,也许你对你父亲有着很多疑问和情绪。但我想告诉你,我们今天来,并不是要强迫你见你父亲,而是希望能找到一个妥善的方式,让你和父亲能够重新建立联系。” 小付眼中闪过一丝抗拒,显然他对这个话题十分反感,心中充满了挣扎。我轻轻拍了拍他肩膀,继续道:“小付,记住,无论发生什么,法院都会保护你的权益,同时也会尽力帮助你解决困难。” 一旁的班主任也适时插话道:“小付,法官们是来帮你的,你应该信任她们,把你的想法和困扰告诉她们。”小付看着我,沉默了片刻,然后轻轻点了点头,似乎在告诉我,他愿意试着和我沟通,共同去面对和解决他父亲探视权的问题。 原来,小付从小对父亲有恐惧和抵触情绪。根源在于他父母常吵架动手,他忘不掉父亲咆哮骂人、砸东西、打妈妈的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恐惧和抵触情绪逐渐加剧,每当想到要见父亲,他的心跳就会加速,手心出汗,感到无比恐惧。而这种情绪的累积,也让他在每次探视时都表现出极大的抗拒和不安。 小付的经历令我揪心,他的恐惧和抵触并非无理,而是源于家庭暴力。这种经历让他的心灵受伤,父亲的形象在他心中也扭曲变形。 法情相融为孩子未来铺路 见过孩子后我一直在深思,如何安排男方的探视成为一道复杂的难题。男方坚持探望,但孩子因恐惧而抗拒。这种恐惧源于心理阴影和家庭悲伤记忆。我们需要考虑双方立场和情感,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我明白,处理儿童探视权案件时,除遵循法律外,还需洞察人性与情感,权衡儿童需求,确保他们在法律庇护下健康成长。这既是对法律的尊重,也是对儿童权益的守护。同时,我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的行为和态度会影响孩子成长,社会应引导父母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念,为孩子创造和谐环境。 经过连日来的深入调查和对案件细节的剖析,我认为唯有与小付的父亲展开更深入的对话,方能解开本案症结。 于是,我再次邀请小付的父亲来沟通,“经过了解,我已经大致掌握了小付不愿与您见面的原因……”话语落下,他陷入沉思,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感:愧疚、痛苦、无奈,或许还有从执念中解脱出来的释然。他坦承,自己曾因探视权与孩子及其母亲发生过矛盾,甚至采取了过激行为,对此他深感自责。他表示理解孩子的抗拒,因为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他目前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心结难以解开,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安慰他,解开心结需要时间和耐心,不可急于求成。他轻轻点头,表示愿意全力配合,以孩子的心理健康为首要考虑。 沟通有所进展,我适时提出进一步建议:行使探视权时,应将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双方都应避免采取过激行为或侵犯对方的合法权益。他接受了建议,并承诺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暂时放弃行使探视权,以免打扰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紧接着我建议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心理辅导活动,社区可以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而家庭则应以爱与关怀陪伴孩子渡过难关。 那个沉默寡言的小付和他母亲时常在我的思绪中浮现。某日,我接到小付母亲的道谢电话,在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关爱下,小付的病情有了明显改善,他的脸上重现了久违的笑容。听到这个消息,我也感到由衷的欣慰。 作为执行法官,责任和使命深远。如我在结案告知书中所述:“婚姻结束并非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双方婚姻中最珍贵的礼物——孩子,渴望父母之疼爱。虽难以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但却可以给孩子一份完整的爱。希望你们将爱的教育和责任进行到底。” 法律是冰冷的,但执法者的心却是温暖的。在探视权执行中,我们既要坚守法律,又要关注当事人感受与需求,实现情与法的和谐共融,让公正与温情同行。 (作者系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法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