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惠明护士对早产儿进行抚触。陈坤 摄 福建卫生报记者 陈坤 通讯员 林小锋 7日上午8点,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儿童专科院区(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福州市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开始了新一天的运转。 在这里住院的大多是早产儿、高危儿,因为提前离开妈妈的子宫,他们的器官还没发育好,对外界空气、温度和食物还不能适应。为了防止交叉感染,这些宝宝要与妈妈分开,24小时都由NICU护士进行治疗、护理、生活照护。因此,陪伴这群宝宝时间最多的是NICU护士,她们成了这群宝宝的临时妈妈。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恰好也是今年的母亲节,记者走进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儿童专科院区NICU探访。 上午8点,NICU室温26摄氏度,一排排暖箱里“住”着一个个婴儿。偶尔传来一声哼唧,那是宝宝刚醒来,用哭声提出诉求。 瘦小和脆弱是这些宝宝的特点:个头小,有的只有成人的巴掌那么大;体重轻,有的还不到一瓶矿泉水重;皮肤薄,薄得可以看见皮肤下的血管。他们当中有一些是重点监护对象,小小的身体连接着无创呼吸机、温控探头和血氧监护仪等仪器,用以维持和监测他们的生命体征。 护士王惠明正在照顾宝宝佑佑(化名),她一边喂奶一边对宝宝念叨:“什么时候我们把‘帽子’摘了喔!”王惠明所说的“帽子”,是用来固定鼻塞和呼吸机管道的胶帽。佑佑刚过26周就出生了,入院时体重只有900克,一度出现消化道感染,全身青紫。住院两个月来,医护人员陪着佑佑闯过了体温关、感染关、消化关。如今,佑佑的体重已经涨到2000克,经评估已逐渐适应外界的温度环境,可以从密闭式暖箱转移到开放式辐射台上。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护士“妈妈”们还要陪他继续攻克呼吸关、营养关。 记者看到,责任护士与医师一起查房、执行医嘱,开展各种治疗与护理操作。对宝宝的生活护理占据护士绝大多数时间:喂食,监测体温,口腔、脐部、肛周等处的护理,擦澡和抚触等等。 这些看似日常的照顾,在早产儿身上意味着成倍增加的工作量。主管护师林锦正在帮助暖箱里的宝宝进行吞咽训练,这个宝宝的唇周肌肉发育不完全,吞咽和吮吸的动作不协调,吞咽训练可以让宝宝尽早自主吮奶。喂奶时,林锦时刻关注宝宝的反应,还要盯着血氧仪上的数值。血氧一旦降下来,就要暂停喂养,判断是否有呛奶的情况,25毫升的奶整整喂了20分钟。“这还算快的了,有时需要半个多小时,如果发现血氧饱和度太低,就要立即启动抢救。”这次喂奶过程有惊无险,林锦长吁一口气,轻轻给宝宝掖好毛巾被。 据了解,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儿童专科院区NICU是福州市临床重点专科,开科10年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高达98.5%,这离不开过硬的医疗技术实力,也离不开精细的护理能力。NICU的工作,让每位护士都培养出母亲般的耐心和责任心。 护士长卢艳华告诉记者,早产儿的情况瞬息万变,常常是往前进三步,往后退一步。而NICU实行无陪护管理,这就要求护士沉着冷静、细心敏锐、耐心。10年来,2000多名早产儿从这里闯关成功。科室接诊过一对23周+5天,体重分别为480克、500克的双胞胎姐妹,经过142天的救治,这对姐妹成功出院,在后期随访中,各项指标都达到正常水平,这在当时刷新了福建省可救治存活最小胎龄危重症早产儿的纪录。 2017年6月,院区添置了福建省第一辆新生儿转运救护车,用于危重新生儿的转运。从此,设在NICU的转运电话24小时开放,不管多远、不论白天黑夜,只要接到基层医院的转诊求助电话,团队总是第一时间出车转运与接诊。医护们的足迹跟着救护车走遍了省内多个地区,护士们说,看到宝宝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一切疲劳就烟消云散。 “我们最开心的事就是听到医生说,今天哪一位宝宝可以出院了。每次我把康复的宝宝抱给家属的时候,就好像生命的交接,临时妈妈卸下重任,接下来,宝宝和亲生母亲也要继续加油!”王惠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