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妇联新闻 > 女性风采 > 正文
漫步花路:李金仙的雕塑人生
2024-04-23 18:26:02  作者: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卓志沐

image.png

李金仙与“龟之戏”雕塑合影。(受访者供图)

image.png

李金仙在创作作品。(受访者供图)

人间四月,微风和煦、春和景明。厦门中山路局口街的老榕树下,悄然“上新”——三件大面积红色的龟糕印直直矗立,上方点缀着三只小小的金龟。这是雕塑家李金仙于2006年创作的雕塑《龟之戏》。

李金仙,中国当代女雕塑家,曾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雕塑艺术大师。在中国女性艺术史里,她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案例,挑战了中国艺术史对工艺与艺术的界限,并高举了女性主义的旗帜,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与自我面貌。

与李金仙的访谈约在了一个下雨的午后,在我们还未走近的时候,李金仙便已笑盈盈地迎了过来。她脚步轻盈,甚至有些少女姿态。这位面容和善的女艺术家说话轻声细语,不像在时尚杂志中普遍出现的冷峻疏远的艺术家形象,采访时的李金仙穿着粗麻质地的宽松衣服,踩着一双球鞋,在庭院里随便挑了张椅子就坐下了。

鹭岛“花开了”

李金仙出生在莆田仙游,那是一个以木雕闻名的地方,而她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木雕师傅,也是一家木雕厂的厂长。李金仙是和木雕一起长大的。长长的浮雕,一头是父亲,一头是自己瞎捣鼓的李金仙。因为不会刻,李金仙手上留下了很多小疤痕,父亲便不让她跟着一起刻,但是下一次长长的浮雕那一头还是会出现一个小小的李金仙。儿时的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她日后艺术创作的道路,在她的艺术创作生涯里,乡土文化融入每一时期的个人创作之中。

做雕塑是漫长的过程——泥塑、翻模、打磨、上色,每天工作长达17小时,李金仙笑言,创作时的自己被绑定在了工作室。但提到雕塑时候的李金仙无疑是最快乐的,近年来,李金仙将注意力集中在工艺品雕塑上,独具创新地将传统漆艺与现代雕塑进行碰撞尝试,用漆艺丰富的色和表现技法,为雕塑融入更为生动的表现语言。

她在雕塑创作中采用了传统的“夹纻像”工艺。夹纻像又叫“脱胎像”,或者“干漆像”,这是结合了泥塑和漆艺的一种古老的工艺。目前,国内夹纻像工艺保持得最好的是在福建。李金仙的代表性作品《花开了》,就使用了这种工艺。

《花开了》,雕塑如其名,所有看见这组作品的人都会被满目的繁花与明亮的色彩所吸引,感受到蕴含在其中强大的生命力。“花”是李金仙的作品中最具象征意义的符号之一。丰腴的胖女人“不着地”地舞着,开满鲜花的女性在绽放……那是属于她独有的花。

“好作品是带有感情的,你用心了,欣赏者会感觉得到。从‘花韵’到‘花开了’,无论是小孩与花儿、花与叶,还是花与女性,我的创作一直是花中有人、人中有花。”李金仙说,赞美生命和传递美,始终是她内心最想表达的主旋律。

“灵龟”送“福”来

在与李金仙的交谈中,有一个地点总被她反复提及——厦门鼓浪屿,那是她的精神家园,也是她关于“美好”的灵感来源。她将自己的工作室都放在鼓浪屿的老别墅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她说鼓浪屿上的人文与自然元素给了自己无尽的创作灵感。

鼓浪屿的花和海岛的晚风、街巷转角隐藏着的不知名老店……每处细节都有可能是李金仙灵感的来源。2006年,李金仙在岛上无意间发现了一家正在售卖龟粿的老店,于是乎《龟之戏》雕塑诞生了。这一座取材于厦门传统民俗中过节时寓意福禄寿而使用的木雕《红龟》,蕴含了家庭平安、幸福的现代追求的作品如今正矗立在中山路局口街的老榕树下,成了带有城市乡土味道的新地标。

“非遗艺术不是高高在上、束之高阁的,它应该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比起关注雕塑,如今的李金仙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大家关注老厦门的回忆。

她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感到”,而不仅是被“看到”。

创作雕塑四十余载,李金仙从未停下脚步。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热爱,是她创作之路源源不竭的活水。不论是颜色秾丽、灵动抢眼的《花开》《美人·鱼》系列作品,还是喜庆吉祥、焕新传统的《龟之戏》雕塑,李金仙将个人的精神世界具象化成一件件艺术品,呈现至大众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