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清玉(左三)和喜娘们布置喜堂。 “好啊!”“雀啊!”在福安,上至耄耋老人,下至花季少年,只要你说一句“好啊”,对方多半都会对上一句“雀啊”。 这句源自婚礼的“喝彩”,已成为福安人特有的浪漫。它的流行,离不开福安乡情风俗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福安喜娘。正是她们,用地道的福安话唱出了百年琴瑟的甜蜜,传达着感恩、责任、包容、孝道等中华传统美德风尚,也折射出“福山福地好福安”的独特魅力与历史积淀。2022年,福安喜娘习俗被列为福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喜娘”有历史 喜娘,古称全福人,在福安俗称伴娘妈、送嫁嫂或佬嫂。《福安熟语·婚恋篇》“佬嫂(喜娘)佬嫂,袅袅娜娜”即是她们的生动写照。 古时,娘家人会在家族中挑选一名懂礼节的好命人陪伴姑娘嫁到夫家,教她礼数和结婚流程,于是便有了送嫁嫂这个角色。 到了现代,一对福安新人从相识相恋到谈婚论嫁,要遵循所谓“三礼”,俗称小定、大定、迎亲。 71岁的郑秀容已入行49年,经历了福安喜娘的种种变迁。 1998年,福安还在流行轿子送嫁,但人们早已不满足一成不变的传统喜娘角色。郑秀容打破常规,使用手绢、扇子等道具以才艺舞蹈的形式为婚礼助兴。 “那时候家人都劝我停止,我也听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但还是坚持了下来。”郑秀容笑着回忆。一时间,她的助兴表演在行业内迅速传播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婚礼仪式因此更加热闹、喜庆。这一舞,就是25年。一次勇敢的尝试,开启了福安喜娘2.0时代。 婚俗有新风 “良辰吉日成新家,今日新妇来敬茶。父母大人敬在上,媳妇拿茶敬爸妈。父慈子孝传家业,忠厚持家彭彭起。媳妇敬茶有孝心,相亲相爱一家人!” 这是一段新人向父母奉茶时的唱词。福安喜娘文化发展至今,除了沿袭周礼,还结合地域特色,教育新人学会感恩孝道。 郑秀容的侄女陈清玉入行已经快10年了。她刚开始当喜娘时,社会上对喜娘还有一些偏见。为了适应越来越高的市场要求,学有所成的陈清玉认为,应在婚礼中加入更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在福州等地的学习及与各地同行的交流,陈清玉对喜娘这个角色有了更深层面的理解。 “喜娘是新家庭的见证人,是整个婚礼的策划者、执礼人。我们应该在仪式中传播中华传统美德,阐述婚礼真正的意义,赋予它更多文化内涵。”她说。 女儿出嫁时,喜娘在唱词中传家训、明家规,引导新人拜别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拜堂成亲时,喜娘告诉新人家庭经营之道。闹洞房时,喜娘倡导文明游戏,适度从简。 “‘全家福安’‘美丽乡村’‘研究生’等词语,现在都跟着时代的进步而融入了喜娘的唱词。”陈清玉说,政策在变、思想在变,我们不断学习流行用语,让喝彩致辞也能与时俱进。垃圾分类、物理实验、拍短视频等新的堵门游戏的出现,处处体现当代年轻人文明节俭、绿色环保的婚嫁观,一点一滴积累成婚嫁新风尚。 现在,陈清玉是福安市喜娘协会副会长、市民俗文化协会会长,她主持的喜娘会所每年带领喜娘团队主持上千场仪式,使福安喜娘的“喝彩”文化从2.0升级到3.0,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尊重。 非遗有新态 富丽堂皇的花轿、制作精良的茶器、喜气洋洋的灯笼……在陈清玉的喜铺中,婚礼需要的各式物品一应俱全。趁着眼下的淡季,她又忙着布置上新。 “现在很多年轻人是异地结婚,急需一个临时拜堂的场所,我便萌生了布置一个中式婚礼喜堂的想法。”陈清玉说,喜堂里客厅、茶室、新房等分区清楚,可以为新人提供一条龙服务。 她认为,福安喜娘的4.0时代已经到来。因为在福安,还有畲族婚礼、汉式婚礼等不同形制的市场需求,喜娘要随机应变、细致周到,才能走向更多元化、更广阔的市场。 “85后”蒋小清是喜娘协会中的新人,凭借着多年汽车销售的经验,拜师不久,她就已毫不怯场。“丈夫一开始对喜娘行业还抱着老观念,但他看到我身穿新式执礼服装、大方地主持婚礼时,他就意识到福安喜娘有了质的改变。”她说。 目前,福安喜娘协会每个月都会组织技能培训,不久前蒋小清还跟着团队参加了福建省喜娘文化交流会。会上,来自厦门、广州、莆田等地的喜娘团队对喜娘4.0时代展开热烈的交流,共话行业发展新模式。 年轻的形象、出众的气质、标准的普通话,是新一代喜娘的优势。不少新人希望婚礼在厚重的仪式感之外能更加轻松有趣,为此,喜娘协会还提供喜娘们的照片、执业视频等,供新人们挑选。 不仅婚礼,如今在福安,寿宴、乔迁、抓周、成人礼、祭祀礼等,只要有喜事的地方都有喜娘的身影。她们积极创新,服务范围愈发广泛,用才情与智慧带动当地民俗庆典与礼仪产业的发展,也为非遗传承树立活态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