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妇联新闻 > 社会 > 正文
摄影50年、30多万张照片 “刘姥姥”用镜头定格时代发展
2023-05-11 19:09:10  作者:   来源:闽南日报   责任编辑:卓志沐

“刘姥姥,听说您的摄影作品《小土楼听琴声》入围首届土楼摄影群英会终评,太厉害了!”“就冲您近90岁高龄还活跃在摄影圈,实在让人佩服!”近日,市老年大学摄影班的老年学员遇见串门唠嗑的“刘姥姥”,连连称赞。

这位88岁的“刘姥姥”,本名刘钦惠,生长在福州。她和摄影的缘分得从那段“省下放干部”的经历说起。

“1969年,我和丈夫带着两个儿女来到华安县高宅村,和当地的农民一样,开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刘钦惠回忆,当时的农民看不上城里来的人,觉得他们干不了体力活。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刘钦惠干起农活风风火火。1973年,她被调到华安县的文化单位工作,第一次接触照相机。

“单位为了活动拍照,采购了一台海鸥牌120黑白胶卷相机,却没有一个人会使用。”刘钦惠很感兴趣,摸索起来。当时的县城,只有一家照相馆,没有任何摄影基础的刘钦惠经常跑去照相馆求教。她把零零散散学来的知识运用起来,在家里用被单隔出一间小暗房。她还按照说明书反复调试,配制出定影和显影的药水。“那时,搞摄影是一门专业的技术活,不光得有暗房,还得把房间的门帘拉严实,营造伸手不见五指的效果。”刘钦惠说,当一切准备就绪,她再打开唯一的光源:红色小灯泡,进行照片冲洗。刚开始,很多照片洗出来很模糊,她只能反复拍摄、冲洗,以至逐渐掌握门道。

1979年,刘钦惠工作变动,成为漳州汽车运输总公司的一名安全员。因有拍照的经验,她被安排负责拍摄交通事故现场。就这样,拍照成了她的工作。“那台海鸥牌相机一直陪伴着我的职业生涯,直到1993年退休。”随着时代发展,摄影装备更新换代,刘钦惠手中的相机也换成彩色数码相机。“退休后,我来到漳州市老年大学摄影班。那几年学到了不少新知识,也结交了许多老年摄影爱好者。”刘钦惠说。

刘钦惠65岁的时候,成为一名市残联志愿者。每逢大小活动,她都前往帮忙拍照,定格那些献爱心、正能量的画面。后来,她跟着许多摄影爱好者一起外出拍摄,记录人间百态,定格自然美景。刘钦惠的电脑里存储了大量她拍摄的照片,人物、花草、动物、人文、民俗、舞台、赛事、土楼、风景……她对照片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存档。“除了西藏、新疆、内蒙古这些有高原反应的地方我还没去过,全国基本上走遍了。都是为拍照去的。”聊起照片和拍摄经历,刘钦惠滔滔不绝,“我拍照的时候就会忘了年龄,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刘钦惠说,拿起相机,心情愉悦,看着农村的田地、屋下的老人、耕作的水牛、古朴的石桥,她就愈发感到舒适恬静,而这些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色,自然成为她摄影作品的主角。

从黑白到彩色,从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再到单反相机,刘钦惠这位摄影发烧友,已经更新第四台相机了。“你们别看我快90岁,我身体可好了,啥毛病都没有,每次外出采风,同行的伙伴担心我的安全,最后都会被我爬上爬下的能力折服。”刘钦惠说,外出拍摄回到家,许多年轻人都喊腰酸背痛,她毫无感觉,照常做家务。

“人的身体就是‘1’,身体好才能有一切。我相当于把给医院的钱拿出来玩,能出去拍照,就是幸福。”刘钦惠笑着说,他们摄影圈已约好组织去漳浦拍鸟。“春夏交替的季节,许多鸟类开始交配繁殖,场面极其壮观,肯定能出大片。”刘钦惠期待着。

“退休前的工作拍摄有20年,退休后的爱好拍摄有30年。一晃50年过去了,拍摄照片早已成了我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割舍不了的情怀。”刘钦惠的电脑硬盘里,已储存30多万张的照片。她对摄影的热忱也渐渐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被摄影朋友们亲切地唤为“刘姥姥”。有人问刘钦惠什么时候“金盆洗手”,她说会拍到拍不动的那天为止。(记者 李润 通讯员 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