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妇联新闻 > 妇女与法 > 正文
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对短视频市场的警示
2023-04-16 19:08:15  作者:   来源:中国妇女报   责任编辑:卓志沐

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称,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有所增长,且呈低龄化趋势。据最高检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童建明介绍,2018年至2022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32.7万人,年均上升7.7%;其中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从2018年4600多人上升至2022年8700多人,年均上升16.7%。

一般认为,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包括未成年人自身生理、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其中,后者又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笔者认为,鉴于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故对上述原因的构成、组合、作用和施加的影响,也应相应地做动态研究,而非视为一成不变。

对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这一趋势,更加针对性地做出动态的原因探究。其中,将构成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生理、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具体化和动态化,有助于探明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直接原因。

据此,笔者认为,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未成年人生理发育逐步提前;二,与父母疏离亦趋低龄化;三,精神养育占比低;四,网络世界的负向影响。其中,网络世界的负向影响,与前三个原因形成因果关系,尤其值得重视。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所研究的中部省份中,90%的农村留守儿童使用手机,其中近70%用手机看短视频,三分之一用手机玩手机游戏。

短视频平台的火爆,是近年来互联网业界的标志性动态。作为信息传播和娱乐消费的重要方式,短视频已经深嵌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毋庸讳言,火爆的增长模式也带来了隐忧,大量价值偏差、品质低下的短视频,在流量为王的利益驱动下,鱼目混珠,泥沙俱下。

这些短视频对低龄未成年人造成的蛊惑和误导,危害性更大。一方面,他们心智尚不成熟,难以用理性的态度看待和区分短视频所提供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类似留守儿童的现状,和社会教育中精神养育内容的缺失,使得他们无法或较难获得及时和频繁的认知帮助。故劣质短视频对低龄未成年人造成的精神伤害,不但波及面大,而且很容易直接引发犯罪行为。

以校园霸凌为例。相关内容视频所演绎的丛林法则和人群霸权意识,在成年群体中很容易被甄别和批判,但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却极易被视为荣耀和榜样而推崇甚至模仿。暴力美学的泛滥,不但遮蔽了校园霸凌的违法性质,而且也极大冲击了良善教育作为人性教育根基的地位。事实上,良善教育自古就是未成年人成长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系统性的国民教育行为。

类似的短视频内容,之所以能在部分未成年人中引发模仿效应,与他们对虚拟世界的认知偏差不无关系。他们往往被网络语境的失真、偏颇、极端所误导,并把这样的认知和应对复制到现实生活当中。处于这一心智幼稚期的群体,无疑亟须成人世界给予针对性的认知纠偏,帮助他们更准确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世界。

近年来,相关法律和政策已经针对短视频平台的发布内容予以规范和引导,各平台方也分别确立了较为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但因为短视频发布的海量和密集,以及未成年人市场所携带的巨大流量诱惑,误导甚至诱导未成年人思想和行为的短视频不良内容依然存在。鉴于短视频对于未成年人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故笔者建议,应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本准则,在短视频的制作、发布和管理环节,建立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受众的跟踪及保护机制,设置相应的健康监测指数,以其避免未成年人遭受不良短视频内容的误导和伤害,同时也让保护未成年人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薛元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