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妇联新闻 > 妇联要闻 > 正文
走进厦门“十佳最美家庭” 感受好家风好传承
2021-07-12 17:42:41  作者:刘少敏 杨霞瑜 张江毅   来源: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卓志沐

“最美全家福”的幸福密码

记者走进3家厦门市“十佳最美家庭”,感受他们的好家风好传承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刘少敏 杨霞瑜 图/记者 张江毅)近日,130户2021年厦门市“最美家庭”揭晓,其中,欧阳龙兴等10户家庭获评厦门市“十佳最美家庭”。有的家庭,祖辈曾驾驶“渡海第一船”在解放厦门的渡海战役中冲锋在前,后人也传承拼搏精神,在汶川地震救援、抗击疫情等紧要时刻挺身而出;有的则满怀对妻儿的思念,离家扶贫,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薄弱村”蜕变成“明星脱贫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有的在进抢救室前还挂念着工作,用自己不负所学、回馈社会的踏实负责,为孩子树立美好家风。

这些优秀家庭如一面面旗帜,一个个榜样,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激发崇德向善的社会正能量。本周家访,记者走进3户厦门市“十佳最美家庭”家中,感受他们的好家风、好传承。

关键词

冲锋

记者刘少敏(中)采访欧阳龙兴夫妇。

出镜家庭:欧阳龙兴,66岁,退休,希望社区第二党支部书记;妻子吕鹭,65岁,退休教师;儿子欧阳威,38岁,海沧疾控中心工作人员。

家庭住址:思明区湖滨南路

心愿:讲好祖辈的红色故事,身体力行,激发社会正能量。

他是“渡海第一船”之后  儿子也冲在防疫第一线

“高挂‘渡海第一船’旗帜,和31军的战士们并肩作战,我外婆就没想过退缩。”周三晚上在欧阳龙兴家,翻开老相册,看着一张张写着不同名字的“烈士证明书”塑封照片,1949年10月那场战胜惊涛骇浪、突破枪林弹雨的解放厦门战役,仿佛就在眼前。

欧阳龙兴的外婆名叫张水锦。厦门烈士陵园里,“永志铭心”解放厦门群雕中手持船篙、“满门忠烈”的女船工就是她。欧阳龙兴听母亲回忆,早年间外婆一家生活在漳州石美村,深受国民党残部及海匪的侵扰。在漳州解放后,得知解放厦门渡海作战船工和船只不足,深明大义的张水锦立即带着丈夫、3个儿子和自家的两艘渔船主动报名支援前线。

“这幅插画的原型就是我的外公外婆。”欧阳龙兴翻出一张1982年的《厦门日报》,一篇根据原31军军长宋忠贤回忆写成的《渡海歼敌——回忆解放厦门的战斗》记述了当年的情景。当时,张水锦夫妇都已年届花甲,却一再要求到第一线和战士们并肩作战,战前尽心尽责看管船只,打着手势教战士们划桨、起帆,也向战士们学习战斗经验。

1949年10月15日下午,渡海船只从嵩屿、集美、浮宫三个集结点出发,如利刃出鞘。张水锦的船头高挂“渡海第一船”的旗帜始终冲在最前面。在这场战役中,张水锦及其丈夫、三个儿子全部牺牲,将生命献给解放事业。后来,张水锦的小女儿黄玉枝嫁给同样参加过这场战役的船工欧阳才,他们就是欧阳龙兴的父母亲。

“当时我父亲刚20岁,眼睁睁看着站在船头的祖父被子弹打死。”欧阳龙兴说,幼时他经常听大人们谈起这场战役的惨烈,深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小便刻苦学习。后来,欧阳龙兴到集美大学任职,妻子吕鹭也是一位人民教师,在集美中学教书育人30余载。

他们的儿子欧阳威出生于1983年,从小听着家里的红色故事长大。2008年5月汶川地震急需防疫人员,刚刚毕业进入海沧疾控中心工作的欧阳威直接报了名。“背着个大双肩包回来拿衣服,说后天就出发,一去就三个月。”欧阳龙兴的妻子吕鹭回忆说,自己当时天天守着电视看新闻,一有机会通电话就问儿子住帐篷习不习惯,有没有遇到余震。欧阳威却反而开玩笑说:“你们在厦门就羡慕我吧,我这可凉快了。” 新冠疫情发生后,欧阳威又一次冲锋在前,在嘉庚体育馆驻扎了两个多月。

“儿子这样,才是我们家的家风。”2015年退休以来,欧阳龙兴一直坚持参加洁净家园等公益活动,并为组织参观烈士陵园群雕的单位提供公益讲解。他说,讲好红色故事,激发社会正能量,并身体力行,是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所能够尽的一份力。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