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妇联观察 > 正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里的水分应该挤干
www.fjsen.com 2017-07-06 10:05:38   来源:    我来说两句

□ 钱夙伟

毕业生的就业率是检验一个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成绩单”,也直接影响着一所大学的招生情况和社会声誉。因此,一些高校为了保证学生都可以“就业”,便以毕业证为要挟,要求毕业生都要签订三方协议。(7月3日《中国青年报》)

实际上,用毕业证、学位证等“胁迫”学生做“假接收函”、签订虚假协议,已经成了许多学校的潜规则。也因此,教育部关于做好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就要求进一步规范就业工作管理,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协议。

就业率当然应该重视,但因此造假,就业率也失去了意义。本来,就业率是对教育质量的检验,是对学校教学的鞭策和激励,准确地统计就业率,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学校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以避免与社会需求脱节。对于家长和学生选择学校与专业,就业率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不容讳言,如今的就业率已经成了争夺生源的卖点。也因此,各高校对就业率特别重视,倾注了格外的热情。比如为了让学生交回《就业协议书》,在现金奖励的同时,更以就业协议换毕业证进行“要挟”,已是许多学校的普遍做法。当然,学校心知肚明的是,学生交回就业协议并非意味已经实现就业。以毕业证要挟,当然是为了让学生即使不能就业,也能在学校指定的日期前交回,因为学校下一届招生在即,尽可能高的就业率意味着招生市场的号召力,当然,于学校领导,还代表着“政绩”。

为了更方便就业率“注水”,不少学校还发给学生《用人单位聘用毕业生证明信》。现在大学生要找到理想的工作并非易事,于是,学校就充分“体谅”学生的“苦衷”,让学生交一份《证明信》了事,而《证明信》只要找个有熟人的单位,哪怕是只有七八个人的作坊,讲明只是应付学校,所谓聘用子虚乌有,《证明信》又没有任何约束力,“用人单位”也乐得送学生一个人情。如此虚假不实的就业率对谁有意义不言而喻。

制止就业率注水,教育部通知中的三个“不准”已势在必行。但改变目前的“就业率不问出处”,从根本上说,要将统计纳入《统计法》的轨道,以法律的威慑力,来挤干就业率中的水分。否则,除了误导学生外,很可能让有关方面对就业形势作出误判,不仅加剧大学生就业难,还将影响未来教育事业的有序发展。而学校这诚信缺失的“最后一课”,更将对学生的人生产生错误的导向。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