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妇联观察 > 正文
聚焦收入性别差异 弥合收入性别鸿沟
www.fjsen.com 2017-05-16 11:57:00   来源:中国妇女报    我来说两句

■ 高艳云

无论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还是政治领域,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性别间的差异都不容忽视。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民主进程的加速,性别差异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也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基于性别的歧视使国家更容易出现贫困、增长减缓、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性别平等有助于减少贫困和促进经济增长。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同样,中国收入的性别差异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作为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和北卡罗来纳大学人口中心合作开展的调查项目,CHNS数据库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微观调查数据,覆盖了从1993年~2011年的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一些代表性省份,调查中包括了较为细致的收入调查,包括从市场得到的收入和非市场收入等,利用该数据库我们能够得到中国收入性别差异的一个动态图景。此外,笔者还使用了世界银行、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及其他国际机构的一些数据作为补充,本研究采用了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方法、分位数研究方法、分层研究方法等,系统地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上两性的收入进行研究。

劳动力市场上收入性别差异的基本情况

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上收入性别差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来看,有如下几点结论。

第一,中国在经济转型时期,从两性平均年收入来看,呈现出两性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1993年女性收入占男性收入的83.5%,到2009年下降为74.6%。

第二,分城乡来看,农村女性收入占男性收入的比例要低于城市,说明在农村,两性收入差距更大。

第三,从不同职业来看,几乎所有职业里女性收入都比男性要低,收入最低的职业中女性收入仅占到男性的大约60%。

第四,从受教育程度来看,一个大致规律是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里两性收入差距更大,在大学及以上组中女性收入占比相对要高一些,说明受教育程度的增加,有助于缩小两性差距。

第五,从单位类型是否国有来看,早期数据显示出国有单位收入性别差距更大,但近年来看,非国有单位里收入性别差距的变化较大,从1993年的女性占男性比为87.8%,下降为2009年的74.5%。

第六,从各个年份的各个分位点上来看,虽然没有明显的规律,一个可总结的特点是,在时间维度上,在高分位点上的女性收入占比相对于之前的年份较多。

不同维度下的收入性别差异

在对收入的性别差异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分解后,可以进一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从平均收入的分析和分解角度来看,劳动力市场上对女性的歧视比例较大。综合各年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来看,经验因素和受教育程度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此外,工作单位性质是否国有也是重要的影响变量,而白领或蓝领则解释的比例较小,说明单位类型比职业类型对于收入性别差异的影响更大。

第二,从收入分布来看,低工资水平上聚集了更多的女性,而在工资分布的高端以男性居多。如果从时间变化角度来看,在工资分布的低端和高端,性别工资差异均呈现扩大的趋势。这不同于有的国家只存在一种“天花板效应”或者“地板效应”的特点。此外,根据一定的分解方法可以得出,由性别歧视引起的收入性别差异也在逐渐增大。

第三,结合职业分布与收入性别差异来看,职业内收入性别差异比职业间收入性别差异更大,说明在职业内部的公平竞争更重要。

综上,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收入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不容忽视。一方面,女性的人力资本积累总体低于男性,这是影响两性收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分解方法,不可解释部分所占的比例均较大,说明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歧视因素较大。

消除两性收入差异的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两个角度来考虑相应的政策建议。

从劳动供给的角度来看,应该增强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尤其要重视教育投资。

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增加人力资本,有助于直接提升女性的收入水平进而减少收入性别差异。另一方面,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对歧视的容忍程度会降低,进而有助于减少就业歧视。

重视教育投资的形式包括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和提高在职培训等方式。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未成年时期的教育投资决策与成年后的在职培训决策是有区别的。未成年时期的教育投资决策往往是由父母决定的,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往往会受到女孩教育回报预期低、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不利地位、传统婚嫁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减少对女孩的人力资本投资。这种因素累积到全社会,会扩大收入性别差异。女性初始人力资本较低的劣势,会使女性更多地在非正规工作和非关键岗位上就业,女性得到的机会少于男性,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的人力资本低于男性。目前中国存在由于教育的市场化因素而对两性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差异,因此政府在提供基础教育方面一定要发挥其作用。同时要重视女性因由于生育而造成的人力资本积累中断,这可能会导致女性劳动参与的中断,进而会减少女性人力资本积累。

中国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板效应”和“天花板效应”,但“地板效应”尤其值得我们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给予特别的关注。在低收入水平上的女性往往存在受教育程度低、工作经验缺乏等特点,同时也使得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程度更加严重。加强对这部分女性的受教育投入以及在职培训等都会增加其竞争力,有助于缩小两性收入差距。

从劳动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应该尽可能地为两性创造公平的职业选择机会、就业环境以及公平的薪酬制度,破除各种制度性壁垒的效应。

制度性壁垒包括劳动保护法、广泛使用的永久合同、失业保障金、刚性的工资收入、最低工资制度等。这些制度规定了女性与男性应该有相同的待遇,但这些制度的存在也可能会减少对女性的雇佣。因此,必须在完善相关法律,并保证法律的执行力度上下功夫。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些发达国家都制定了较为有效的法律法规以有效降低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这值得借鉴。同时还要加大其执行力度,保障其执行效果。在职业选择与收入性别差异问题上,职业内因素对两性的收入差距影响更大,因此在职业内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显得更为重要。

(作者为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