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女性风采 > 正文
毛彦文:中国慈幼教育的先驱
www.fjsen.com 2017-02-16 15:56:06   来源:中华女性网    我来说两句

这个坚毅且有事业心的女子,在抗战艰难的环境下,也没有放弃慈善事业,她在桂林开办了慈幼院分院,在柳州办了小学分院,在湘西芷江办了香山女子中学,为国家培养出众多人才。

■ 张红萍

现在提起毛彦文,知者甚少。即使知道者,也多津津乐道于她坎坷的婚恋经历:她那轰动当时教育界的婚变解除仪式;她曾被陈寅恪的好朋友吴宓“死缠烂打”的追求。而在37岁时,她嫁给大自己近一倍的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从此,成了一个执着于教育和慈善事业的踏实、低调的女人。

重男轻女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毛彦文的母亲因为一连生了5个女儿,即使毛母主动为丈夫纳妾,丈夫仍不满意,最后离家出走与其他女人生活在一起。因为毛母没有生下儿子,婆婆不仅咒骂她没有本事,还认为她晦气,大家庭有什么不幸的事都怪罪在她头上。母亲受尽丈夫与婆婆的虐待,从小时候起,母亲就对毛彦文说:你要争气!

正是背负着这样的使命,毛彦文一路努力!

辛亥革命那年,毛彦文13岁,在江山刚刚办起的西河女校就读。1914年,杭州成立了“杭州女师”,她有幸被推举到杭州女师学习。18岁她入湖郡女校学习。1920年,22岁的毛彦文考取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英语系。1922年,她转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文理学院。1925年她受聘南京江苏第一中学在那里任教两年。北伐战争后,她曾在中央党部妇女部及司法厅工作,仍不满足。1929年,她申请美国慈善家专为亚洲女性设立的奖学金,赴美密歇根大学学习教育学与社会学,她的志向是将来办一所德、智俱佳的女子中学。1931年获得硕士学位,原本计划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因母病父亲将其召回。1931年从美国到英国、法国、瑞士、比利时、德国游历一番后她回到中国。为了供两个妹妹读书,毛彦文在上海的复旦大学与暨南大学两所大学任教。

这期间,她还经历了一场“婚变”。

大学毕业就与和自己相爱多年的表哥朱君毅结婚,是毛彦文人生最完满的理想。但命运弄人,她怎么也没有想到,1923年,朱君毅向她提出退婚,他移情别恋,爱上了一个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这对已25岁且苦恋表哥7年之久的她来说不谛晴天霹雳。

毛彦文本来是一个善良、忠厚、宽和、执着、持重、雅驯、节制、冷静的女子,但为了表哥,她曾在1915年17岁时闹出一场江山从未有过的惊心动魄的逃婚,而现在这个结局,她难以接受!

她还是想挽回这段感情,先后找了很多人劝和,但无济于事。1923年秋,毛彦文与朱君毅已成陌路人。

不知为何,一年后,毛彦文举办了一个公开的解除婚约仪式,请来了许多教育界的名流如张伯苓、朱其慧、陈衡哲、王伯秋、吴宓、陈鹤琴以及金陵女子大学的校长、教务长等。为此,毛彦文的婚变闹得教育界人人皆知。

此后,吴宓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对毛彦文的追求,不管毛彦文怎么拒绝,他认为追求她是自己的事,与她无关。但毛彦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至37岁前,她没有再与任何男人谈婚论嫁。

直到1935年,早已卸任的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开始了对毛彦文的追求。

毛彦文是熊希龄内侄女朱曦的好友,在北京上学时她常去熊家玩。熊希龄致力于教育与慈善事业,是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和慈善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熊夫人朱其慧去世4年后,熊希龄要寻求一位贤惠能干的贤内助,他看上了毛彦文。

最初,因为年龄悬殊太大,毛彦文认为不可能,但熊希龄的不舍追求,让她最终答应了这门婚事。而与熊希龄3年短暂的婚姻生活竟成了她这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北京香山慈幼院,系熊希龄于1920年成立,拥有婴儿教保院、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职业学校以及下属工厂,此外,香山慈幼院还设有大学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进入大学。熊希龄以此作为他后半生的事业,将自己大部分的家产捐献给了慈幼院。

熊希龄于1937年去世后,毛彦文便接替他成为慈幼院院长,主持北京香山慈幼院长达9年。

这个坚毅且有事业心的女子,在抗战艰难的环境下,也没有放弃慈善事业,她在桂林开办了慈幼院分院,在柳州办了小学分院,在湘西芷江办了香山女子中学,为国家培养出众多人才。因为她对国家的贡献,1939年3月她被选为浙江省参议员。后来,她回到北平继续北京香山慈幼院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到1949年,北京香山慈幼院已完全恢复教学与一切工作。1949年后,许多有钱人家的孩子、驻华使馆工作人员的孩子都慕名而来,那是当时唯一的一所私立学校。当时香山慈幼院的理事会成员为康克清、李德全、史良、谢冰心、林巧稚、雷洁琼等。

但国民党的败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毛彦文就是其中之一。她在仓皇中出离,准备不久后再回来,但这一去,就再也没有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

1950年,52岁的毛彦文到了美国,她做过杂志编辑、加州大学女生宿舍指导、中国问题研究者,但一直没有一个长期固定的工作,这让她的生活如蓬蒿一样漂泊不定。她居无定所,既没有钱财,也没有孩子。

1959年,毛彦文回到中国台湾,为了生存,她曾在复旦中学以及一所私立家政学校教过书,但都很短暂。此后的她半生郁郁寡欢、绝世孤独。

出国后的毛彦文再没有找到自己事业的重心,艰难度日,1999年病逝,终年102岁。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