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女性风采 > 正文
她们,用文字诉说战争真相
www.fjsen.com 2017-01-19 14:47:02   来源:中国妇女报    我来说两句

年轻时的克莱尔·霍林沃思

奥斯娜·塞厄斯塔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和“世纪头条”的撰写者霍林沃思一样,辗转在战火烽烟中看世界的女作家有很多,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或在枪林弹雨中穿越战场,或走近战争的亲历者,用手中的笔描绘了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钟玲

2017年1月10日,中国香港,105岁高龄的克莱尔·霍林沃思与世长辞,走完了她不平凡的一生。斯人已逝,关于她的传奇却犹在世间流传。那些和她有着同样经历的“战地玫瑰”的过往也再次被忆起。

霍林沃斯:

以女性视角关注战争中的人与事

1910年,霍林沃思出生在英国的莱斯特,从小就对写作与战场感兴趣的她,长大后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和作家。令霍林沃思的名字响彻世界的,是她最先报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由她撰写的德国入侵波兰的“世纪头条”被发往世界各地时,她成为全职记者还不到一个星期。

此后,“二战”的各个战场上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在危险的战火中她报道了阿尔巴尼亚战争、印度与巴基斯坦战争以及中东战争、越南战争。为了更接近真相,她不惧各种危险深入前线,不止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这并未让她动摇过,20世纪60年代,年过半百的霍林沃思仍旧在做着战地记者的工作。甚至在79岁时,她还报名参加海湾战争的采访,只是未被批准。

1973年,霍林沃思成为《每日电讯报》首名常驻中国北京的记者,在那段时期,她采访过周总理,也见证了那时的中国。1981年,曾说过在任何地方都待不到三个月的霍林沃思,在香港退休,此后一直居住在那里,直到离世。

跨越整整一个世纪,霍林沃思在百年岁月中的经历,成为其灵感的源泉。在报道新闻之余,她坚持写作,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关注战争中的人与事,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出版了《在波兰的三个星期》《德国人就在我身后》等著作,多年后还撰写了《阿拉伯和西方》以及《毛泽东和他的分歧者》。

从未停止写作的霍林沃思,百岁高龄时,依然保持着做战地记者时的习惯,总是把护照放在床边,随时准备出发。

勇敢、智慧、美貌,是她留给世人的印象,她的一生摘得多项新闻奖,还曾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官佐勋章。

塞厄斯塔:

书写战火中的悲喜人生

和“世纪头条”的撰写者霍林沃思一样,辗转在战火烽烟中看世界的女作家有很多,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或在枪林弹雨中穿越战场,或走近战争的亲历者,用手中的笔描绘了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

与从小就有着记者梦的霍林沃思不同,1972年出生于挪威的奥斯娜·塞厄斯塔,是因一次偶然的事件成为记者的。

但这次偶然,让她走上记者之路,并成为享誉全球的战地记者和作家。她是少数几位深入前线告诉世界,美国军队如何扫射中东的女性、小孩并歼灭无数村庄的女性,也是欧洲100位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塞厄斯塔没有错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任何一场重要武装冲突和战争,她曾先后担任数家北欧媒体驻俄罗斯、中国、美国、巴尔干半岛、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记者,她所做的关于车臣、科索沃、阿富汗的报道,为她赢得了全球数个国际新闻媒体与出版大奖。

在“9·11”事件发生后,塞厄斯塔亲赴阿富汗进行实地采访,借住在喀布尔一个书商家中。4个月的朝夕相处后,她创作了以书商一家的故事为蓝本的小说《喀布尔书商》。在她的描摹下,“苏尔坦”一家的悲欢离合被公之于众,而在他们的故事里,也折射出阿富汗近几十年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喀布尔书商》被翻译成41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200万册,并且荣膺了十几项国际性大奖。也是因这本书,塞厄斯塔被广为人知。之后,她还写了《他们背对着墙:塞尔维亚的肖像》《喀布尔的书商,和他的女人》以及《一千零一天:巴格达日记》等作品,书中的内容无一不是她曾经去过的战场的经历。

直面战争、杀戮、死亡、尸体,感受他人的生离死别,尽管塞厄斯塔说她十分痛恨武器,但是她的身影,却从未离开过战场。

这位新闻界的明星,在她的记者生涯里,睡过石头地,住过小土房,在硝烟弥漫的前线,靠着过人的勇气和敏锐的洞察力,记录下了自己在战火中的所见所感,也把那些在战火里挣扎着的人们的故事传播到全世界。

阿列克谢耶维奇:

以亲历者的故事记录人类的命运

同为战地记者,同是记录苦难,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来自白俄罗斯的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从另一个角度重写了战争的残酷。

毕业于白俄罗斯明斯克大学新闻系的阿列克谢耶维奇,通过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等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她已出版的著作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锌皮娃娃兵》《死亡的召唤》《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还是想你,妈妈》和《二手时间》。

虽然阿列克谢耶维奇自己并没有亲历战争,但她从那些没人注意的证人、参与者和亲历者口中,获悉有关战争的种种。在《锌皮娃娃兵》中,她用第一人称记录了亲历阿富汗战争的俄罗斯士兵、妻子、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在用5年时间写就的《战争的非女性面孔》里,她走遍200多个村庄,采访数百名参加和被卷入“二战”的女性,书写她们的命运,尽管那已是战争结束几十年后。

“最绚烂的花,总是在战场怒放。”霍林沃思、塞厄斯塔都曾在采访中说,是作为战地记者的天性与直觉,让她们忘记了恐惧,使她们能够不畏生死去靠近真实,而阿列克谢耶维奇则成为一个巨大的“耳朵”,聆听来自那些亲历者的声音去呈现真实。

她们用自己的文字做着同一件事:如果你没有办法阻止战争,那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全世界。

关于她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本厚厚的书,翻阅起来都是那样惊心动魄,寥寥文字远不能诉尽她们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人生。

霍林沃思的人生谢幕了,其他人的人生还在继续,也许,她们不会像云朵一样,再飘向那神奇、危险而充满诱惑的“天际”,但是总有人会前仆后继。人们也不会忘记,在过去的时光里,她们笔下那些可能冒着生命的危险所换来的,关于战争的冷与暖、善与恶、血与泪、悲与欢。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