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干成家庭事迹材料
www.fjsen.com 2015-02-05 22:07:58   来源:福建妇联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蕉城区鹤峰路荷园新村里,住着刘干成一家,简朴的装饰,清明的风气,和谐的氛围是这一家真实的写照,刘干成是一名88岁的退休老党员,曾被评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十佳文明市民”、“社会公德先进个人”等;其妻子王淑清是一名81岁的退休工人,被工作单位评为先进生产者。这是一个文化之家,一个法治之家,一个廉洁之家,两人相濡以沫,和谐共处,共同营造起他们的“最美家庭”。

文化之家:墨香满溢绘和谐

家庭文化,在一个家庭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了家庭文化殿堂,也就有了文化之家、美德之家、文明之家,从而步入“最美家庭”。

刘干成家中有一个家庭文化厅,其中收藏着夫妻二人精心收集的《心花苑》,归档为3个档案橱,200多个档案盒,资料内容广泛,有古今中外人物春秋,祖国美好党史辉煌,反腐倡廉小康和谐等,充分体现家庭美德建设融于文化建设之中。

《心花苑》是蕉城区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也是社区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的品牌。近10年来,《心花苑》各类专集已达51集,印刷6000多本,其中公费5000本,夫妻二人自费1000多本,分发市、区各部门和街道社区群众。通过家庭的努力,让社会大家庭共享文化的盛果是刘干成夫妇二人心中不懈追求的梦想。

刘干成夫妇从事剪报编书已近40年。1973年,时常下乡忙碌的工作让刘干成联想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路,从而爱上看书看报。1976年,毛主席去世,当时各种媒体不断登载有关毛主席的报道,刘干成满怀崇敬之情,将有关毛主席的珍贵资料剪集汇编装订成册集--《国际集》《国内集》《吊唁集》,如今纸质虽已发黄,可内中的资料十分珍贵。

退休后,刘干成更是将全身心投入剪报中,每年花近千元订阅各种报刊。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妻子王淑清亦帮着收集起这些珍贵的资料。夫妻二人每天花费大多时间在看报、剪报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剪、分、编、贴、印、订,一个个“豆腐块”变成一本本专题杂志,也书写着这个家庭和谐美满的文化之风。

法治之家:勤勉守法促平安

刘干成家中现有5人,三代同堂,其乐融融,曾被评为宁德市学习型家庭。无论身处哪个部门,无论是工作还是读书,他们家都以“勤勉廉洁”自律。

至今,刘干成本人各类先进事迹授奖达22项,包含“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十佳文明市民”、“社会公德先进个人”等;其妻子王淑清被工作单位评为先进生产者,几年来坚持上红旗老年学校学习和文体活动,时常对晚辈谆谆教诲:知荣明耻,廉洁是福;儿子被评为好家长,孙女被评为勤奋文明学生。

刘干成夫妇订阅报纸时,总会认真收集各种法律条规单行本,将其中的内容分享给子孙。家庭文化厅中也容纳进爱国守法集、学法禁赌集、勤政廉政集、平安和谐集等有关学法守法的类目达30多集,要求全家老少一定要认真学习,时常分享心得。

全家老少对学法守法都有以个统一的认识:法律是国家制定的,人人都必须遵守。几十年来,全家老少无与邻里发生纠纷事件,无违法违纪事故,还积极争创学法守法家庭。不仅自家学法守法,刘干成家庭还时常将这些内容复印分发给邻居、亲友阅读。

刘干成将“一学三讲”作为自家的原则--学法律、讲道德、讲文明、讲卫生,每天早上,他自己就带头在街头清扫,一扫就是九个邻居的家门口,长长一条清洁街,引得路人称赞不止,也引发了邻里间争相学习,为创建平安社区和卫生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廉洁之家:满庭正气自清明

“……窃以为干成先生退休闲居,家室必然豪华可观,定会使我大开眼界……不料,当我步入厅室,但见四壁洁净,几无纤尘……”这是刘干成好友张宗良所作《竹韵梅香话干成》中的话,充分真实的再现了刘干成家中的廉洁之风。(张宗良,《<水浒传>词语详注》作者)

刘干成家中十分简朴,两张条桌,堆满了报刊和笔墨剪刀的文具;三座立橱,架满了心血凝结的册册汇报,既无潇洒适意旋转的座椅,更无软绵舒心仰靠的沙发。为民服务数十载,从容归来两袖风,一家人的廉洁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从宁德县委农具改革办公室,到蕉城镇党委组织委员,刘干成一生两袖清风,勤勉为民。在刘干成的印象中,有两件事一直被他记在心中。一件事是当年队私改造时,刘干成去洋中进行公私合营改造时,有一个私人企业家硬要塞给刘干成25元,刘干成坚持不收,最终,将这笔钱交给供销社,充为公款。

还有一次,宁德县城关区政府民主生活会上,刘干成在自我检查时,想起自己有一次开展下乡支农工作,在八都闽坑村一个大队长家中吃了午饭,忘了给钱,于是会议当场拿出2毛5上交,并深刻地检讨了自己的错误。事情虽小,却足以表现刘干成的廉洁之风。

这两件事,刘干成时常说与自己的家人听,教育他们“钱不能乱要,饭不能乱吃,事不能乱办”,这也为一家人时常记在心中。

他们家里的家庭文化厅中,有一册《心花苑·廉政和勤政》可谓“名声在外”,2010年时,这一册书由蕉南、蕉北、城南纪工委各印发100本,分发给干部阅读,同时还印发到城区各社区和有关单位,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也为蕉城区带来一股廉洁之风。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