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深受先祖郑宗远乐善好施救急济贫和父母亲爱心精神的深远影响,渐渐促成了她对宇宙、对生命、对艺术的领悟,她说:“从小耳濡目染邻里间的和睦相处,父母的言传身教,特别是母亲,非常好客,经常煮一大锅泥鳅面或土豆面,分给大家吃。遇见老乞丐或残疾人,总是弄到家里来清洗,然后帮他们去化缘,第一个化缘的一定是我,因为母亲总是说不劳作没有收获,不布施没有饭吃。第一次作善事,要靠努力来完成,一再重复这种努力,「善行」就会变成一种好的习惯。我家隔壁是小卖部,不远处是批发店,母亲总买隔壁贵几角钱的货,她用心良苦为了营造良好家风。而我也逐渐明白,高尚的布施,不在于财物的多寡,而在于那一颗高尚的布施心。”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善心,善行永不会枉费,种下善因,将得善果,郑平芳常年志愿服务,尊崇知识传家,坚持终身学习,传播民间文化。她厉行勤俭节约,坚持移风易俗,带头低碳生活(用老人机),传播环保理念(骑自行车),热心公益事业(赠剪纸画),品德教育为先,她经常对儿子和学生说“当你请不起人家吃梨,就改请果汁;没有果汁就沏茶,甚至于白开水。不然就和颜悦色、洗耳恭听。当你贫穷时,那就用身体去布施,如扫地、洒水、搬东西。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布施。”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儿子常怀感恩之心,默默地关怀别人,在学校,关爱弱势群体,下雨时雨伞给远路的同学,自己冒雨冲回家。领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有个贫困生拜托他找暑期工作,他一家一家饭馆问过去,一个店一个店去沟通,最后在幽兰剪纸店为同学谋到两个月的看店工作,贫困生赚到3000元,其实那也是幽兰剪纸老总的一种无形的布施。[粗茶淡饭]与「锦衣玉食」最大的差别,只在当事人的「心态」而已。现在郑平芳的儿子在浙江工商大学读书,参加2个社团,合唱团和文艺部,举办迎新生晚会时,他鞍前马后做义工,台前台后、忙里忙外,顾不上吃饭,晚会顺利,圆满结束,他才舒心一笑。他对妈妈的“只管耕耘,不计收获”的理念是认可的。他说:“还能努力时,及时去做;无能为力时就放下。” 郑平芳将和父母儿子重走宗远慈善路,一路会进行整理,插上路标,保存原貌,供后人追忆。她的家庭具有柔韧的硬度、感动的力量和思考的锋芒,她们将以慈善事业为重点,不动声色地传扬着人类“真善美”的普世价值,一步一脚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她们在感动自己,也在感动别人,犹如春风化雨,让人融入乡村、回归自然,沉浸在大美之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