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如全家庭事迹
www.fjsen.com 2015-02-05 14:57:15   来源:福建妇联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汪如全,男,61年9月出生,安徽省东至县山区农村人,中共党员,现为湖里社区党建助理员,6口之家。在厦务工的16年来,他和爱人章双琴用“真心、诚心、热心、爱心”诠释出一个农民工的朴实情怀,用言传身教和榜样力量成就了子女的学业梦和科学梦。在教育子女方面,汪如全夫妇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受,他们用行动证明了教子有方。

首先,传承家风“人穷志不穷”。爱人章双琴生性“不嫌穷爱富”,用朴实和勤劳做个“贤妻良母”。刚进汪家时,家里经济状况很差,全家人靠着地里的一点庄稼为生。有时忙完了农活,全家人在一块吃饭、说话时,婆婆就会告诉爱人,“汪家一点财富没有,都靠双手吃饭”、“穷没根、富没苗,勤劳能治家”。这句话,夫妻俩常常用来说给孩子们听,成为孩子们的励志铭。孩子们上大学前穿的衣服,几乎都是厦门社区好心人送的。懂事的孩子们善解父母心思“穿的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

其次,传承美德“敬老爱亲”。爱人章双琴视公婆如亲生父母,用真情和善良践行孝悌美德。夫妻俩是靠“媒妁之言”走到一起的。两家说下婚事时,汪如全还在部队上。一天,他的68岁父亲突发急性阑尾炎,高烧不退,汪母是缠小脚的传统妇女,走不了远路,求助无门之下,只好向未过门的儿媳妇章双琴家告急。明事理的未婚妻毅然挑起了重任。她用板车将公公送到镇上的医院,东挪西借凑齐了住院治疗费用,独自一人熬中药、帮挂瓶、照顾公公起居饮食,公公手术后排便不畅,她不嫌弃帮着抠屎,公公感动得老泪纵横。从这以后,爱人成为汪家和孩子们的心目中的典范。夫妇俩在厦务工期间,孩子们在老家读书,每逢节假日,都回家帮助奶奶抬水、抬粪浇菜地,做家务样样都争着抢着做,尽量减少奶奶的辛劳。

再次,吃苦耐劳“把吃亏当成福”。为了能让孩子们读好书,汪如全夫妇双双来到厦门“讨生活”。 16多年来,他们当过保姆,做过保安,做的都是最不起眼的平凡事。爱人在做保姆期间,把雇主家当成自己的家,精心呵护,雇主把她也当成了自家人。他在做保安期间,别人瞧不起他,甚至不屑一顾的刁难他,辱骂他,甚至还有人动手打过他,他都无所谓,而是乐观向上,任劳任怨,把工作干得象模象样。由此,他先后获得市区街各种荣誉和奖项40多项。2014年,他又荣获“厦门市劳模”。夫妻俩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不服输竞争意识始终成为孩子们学业上前行的不懈动力,促使孩子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第四,言传身教“榜样引领成长”。在孩子们教育过程中,夫妻俩注重孩子们的学习习惯与兴趣的培养。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经常带着孩子到田间地头,刻意安排做农活,体验劳动的过程。在孩子们干活累的时候,讲述劳动的原理,感受“盘中餐”的辛苦,让孩子们懂得惜粮惜福。孩子们稍大些时,夫妻俩又教给孩子们不仅要做好学问、而且还要做老实人、办诚实事,帮助孩子确立人生志向,引导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至今,儿子汪志威现为北大数学科学院博士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博士,前年被公派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留学。女儿汪园芳现为桂林理工大学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三年级。面对孩子们学业的执着于成功,夫妻俩脸上挂满了笑容“再苦再累都值了”!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