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我国海洋科技“蛟龙”号已成为海洋装备代言人
www.fjsen.com 2014-06-09 11:36:27   来源:科技日报    我来说两句

呼唤高水平科学需求

随着我国深海技术的迅猛发展,身处其中的海洋工作者有了更多理性思考。

沈建忠讲述了我国每年花300万美元参加的一项为期十年的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

2008年10月,由同济大学教授李春峰牵头的一批国内外科学家正式向IODP提交了以钻探深部玄武岩洋壳、揭示南海形成历史的钻探建议书,在此后4年多时间里,建议书经过多轮国际同行的严格评审最终获得通过,正式被列为IODP2013—2023的第一个航次。

“因为航次成本很高,组织方一定要非常精细地设计路线,任务安排上谁先谁后,取决于提出的是否是国际海洋科技界认可的重要科学问题。”但沈建忠遗憾的是,我们提出的高水平的科学问题还是太少,在国际舞台上,我国缺少领跑的科学研究,大部分还是在追赶。

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蛟龙”号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总指挥刘峰说,自己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试验性应用,让科学家借助“蛟龙”号,提出国际前沿性的科学命题。

2012年完成7000米级海试后,“蛟龙”号计划用3—5年左右时间开展试验性应用,完成从海试向常态化业务运行的过渡。

“收获很大,感到很新奇。”刘峰转述科学家的下潜心得。他解读,“蛟龙”号是目前世界上下潜深度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可以到达全球99.8%的海域,在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世界前沿科学研究领域具有其他深海装备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以前国内没有这种装备,科学家自然感到新鲜。但旺盛的应用需求与出海下潜作业经费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他谈到了美国“阿尔文”号潜水器。“阿尔文”号是世界上下潜次数最多的载人潜水器,至今已经服役40多年,每年下潜次数达150—200次。科学家可以对它提出科研需求,下潜经费在科研项目立项时就已确定下来,并直接拨付给潜水器运营单位,无须再为寻找下潜经费劳神。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